深度學習目前人工智能最受關注的領域,但并不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全部。張鈸認為盡管產業層面還有空間,但目前基于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在技術上已經觸及天花板,此前由這一技術路線帶來的“奇跡”在Alphago獲勝后未再出現,而且估計未來也很難繼續大量出現。技術改良很難徹底解決目前階段人工智能的根本性缺陷,而這些缺陷決定了其應用的空間被局限在特定的領域——大部分都集中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兩方面。
同時,在張鈸看來,目前全世界的企業界和部分學界對于深度學習技術的判斷過于樂觀,人工智能迫切需要推動到新的階段,而這注定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賴于與數學、腦科學等結合實現底層理論的突破。
在Alphago與韓國圍棋選手李世石對戰獲勝三年過后,一些跡象逐漸顯現,張鈸院士認為到了一個合適的時點,并接受了此次的專訪。
“現在很多方面大家看的比較清楚,已露出苗頭來了,我現在也接觸到很多企業,找我談這個問題,說明企業在第一線已經發現了很多問題,就想找個機會稍微說說。”張鈸表示。
“奇跡并沒有發生,按照我的估計,也不會繼續大量發生”
人工智能在最近三年時間中受到的關注很大程度來自于其在圍棋領域超越人類的“奇跡”,人工智能一次又一次的證明了人類“圍棋智慧”優越的脆弱性。
但在張鈸看來,盡管此前數年,人工智能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圍棋三個領域顯現了“奇跡”,但此后,這個“奇跡”再未在其他領域出現,其技術應用的邊界和條件已經逐漸清晰。
記者:人工智能突破的原因是什么?
張鈸:通過人工智能,利用深度學習、大數據這兩個工具,在一定條件下、一定領域內竟然能夠超過人類,這三件事情給大家極大的鼓舞。但實際上,在這個之后,奇跡并沒有發生,按照我的估計,今后也不會大量發生。
結果很多企業在做的時候發現,不是那么回事。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效果最好的事情還是這兩件: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我看了一下,中國人工智能領域20個獨角獸30個準獨角獸企業,近80%都跟圖像識別或者語音識別有關系
“深度學習技術,從應用角度已經接近天花板了”
圖靈獎得主朱迪亞·珀爾指出:盡管深度學習算法具有大腦的靈感,但它們也可以算作另一種強大的數據分析工具,是“曲線的擬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馬斯·薩金特則認為人工智能其實就是統計學。
那么,人們是否需要機器給一個解釋呢?
記者:我們應該怎么去定義目前的深度學習技術路線,它是基于概率學的一個事物嗎?
張鈸:現在的深度學習本質是基于概率統計。深度學習是尋找那些重復出現的模式,因此重復多了就被認為是規律(真理),因此謊言重復一千遍就被認為真理,所以為什么大數據有時會做出非常荒唐的結果,因為不管對不對,只要重復多了它就會按照這個規律走,就是誰說多了就是誰。
我常常講我們現在還沒有進入人工智能的核心問題,其實人工智能的核心是知識表示、不確定性推理這些,因為人類智慧的源泉在哪?在知識、經驗、推理能力,這是人類理性的根本。現在形成的人工智能系統都非常脆弱容易受攻擊或者欺騙,需要大量的數據,而且不可解釋,存在非常嚴重的缺陷,這個缺陷是本質的,由其方法本身引起的。
記者:學界在這上面還是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
張鈸:我可以這么說,全世界的學界大多數有清晰的認識;全世界的企業界大多持過于樂觀的估計。
記者:那基于此,目前商業公司在底層技術和產業應用上還是有很大的空間嗎?
張鈸:只要選好合適的應用場景,利用成熟的人工智能技術去做應用,還有較大的空間。目前在學術界圍繞克服深度學習存在的問題,正展開深入的研究工作,希望企業界,特別是中小企業要密切注視研究工作的進展,及時地將新技術應用到自己的產品中。當然像谷歌、BAT這樣規模的企業,他們都會去從事相關的研究工作,他們會把研究、開發與應用結合起來。
但是從長遠來看,必須得走人類智能這條路,為什么?因為我們最終是要發展人機協同,人類和機器和諧共處的世界。我們不是說將來什么事情都讓機器去管去做,人類在一邊享受。我們要走人機共生這條路,這樣機器的智能就必須和人類一樣,不然沒法共處,機器做出來的事情,我們不能理解,我們的意圖機器也不知道,二者怎么能合作?
一個白色的三角旗,在黑暗的木地板上探索
“我們培養不出愛因斯坦、培養不出圖靈”
人工智能在中國市場的快速商業化吸引了各類科研人員投身于此,在論文發表量和平均引用量兩個指標上中國研究者表現出了競爭力,一種樂觀的觀點是“中國人工智能研究已經可以和美國并列”。
對此,張鈸院士則謹慎地認為盡管在工程、產業化層面的某些方面中國人工智能已經接近世界水平,但在技術創新上,中國與世界水平差距還很大,實際上,至今為止幾乎所有的人工智能原創研究成果都來自于美國。
作為中國人工智能科研的領軍機構,清華大學也正在嘗試改善這一情況,5月18日成立的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學堂班”(以下簡稱“智班”)是其中的一個舉措。智班旨在培養人工智能領域領跑國際的拔尖科研創新人才,為未來一二十年的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儲備中國尖端人才,智班將從2019年秋季開始招收招本科生,首批預計招收30人,圖靈獎得主、清華大學交叉信息院院長姚期智院士將擔綱智班首席教授。
“我們清華開辦一個人工智能班就是基于這個原理。中國在幾十年前曾經喪失了一些和國際上同時起步的時機,我想我們現在有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在以后十年二十年人工智能會改變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應該在這個時候跟別人同時起步甚至比別人更先走一步,好好培養我們的人才,從事我們的研究”姚期智表示。
記者: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有更多的數據和更多的工程師,這種規模能倒推帶來基礎研究層面的突破或者決定技術的路線?
張鈸:這里混淆了好多概念,科學、技術、工程。科技水平需要三個標準來衡量,一個是科研水平、一個是技術水平、一個是工程實踐能力,或者產業化能力。
我們中國什么情況?從工程角度來看,在一些領域我們“接近世界水平”;技術水平我用的詞是“較大差距”,因為不少東西還是外國會做我們不會做;科研究領域我用的詞是“很大差距”,科學研究就是原創,實際上,所有人工智能領域的原創成果都是美國人做出來的,人工智能領域圖靈獎得主共十一人,十個美國人,一個加拿大人。
記者:清華在這方面有什么優勢嗎?
張鈸:在人工智能重要的會議雜志上,這十年期間論文數量、平均質量CMU(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排第一,清華大學排第二。我們培養的人,在計算機這個領域,清華的本科、博士生都是世界一流的。
目前我們的跟蹤能力是比較強的,一旦有人起個頭,我們能迅速跟上去。但是很可惜,我們缺乏頂尖人物,也培養不出頂尖的人才,如愛因斯坦、圖靈等。
我個人認為原因之一,可能與中國的文化有點關系,我們的從眾心理很嚴重,比如在人工智能領域,深度學習很熱,發表的論文作者中幾乎70%是華人,但是其他非熱門領域,包括不確定性推理、知識表示等幾乎沒有華人作者。這就是從眾扎堆,不愿意去探索“無人區”。
當然也不要著急,科學研究本來就是富人干的事情,是富國干的事情,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科學研究起點比較低,暫時落后是難免的,我們會迎頭趕上。
“低潮會發生,但不會像過去那樣”
新的技術路線應該要解決目前存在的不可理解性,脆弱性等缺陷,而這些可能還需要計算機科學與數學和腦科學的結合與突破。
記者:如果說深度學習已進天花板,那么人工智能未來的前進方向將會在哪?
張鈸:最近我們準備提出一個新的概念,就是第三代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實際上經歷過兩代,第一代就是符號推理,第二代就是目前的概率學習(或深度學習),我們認為現在正在進入人工智能的第三代。
記者:是不是還得回歸到數學等理論層面里再去找新的方法?
張鈸:這個目前我們有兩條路,一個是和數學結合,一個是和腦科學結合。你想想如果沒有新的數學工具,沒有來自于腦科學啟發下的新思路,哪來的新理論?另一方面是要把數據驅動和知識驅動結合起來,因為通過數學、腦科學上尋求突破是比較艱難的,前面這件事現在則完全能夠做。
記者:看人工智能歷史,每一代技術之間有很長的間隔期,第三代人工智能技術也會這樣嗎?
張鈸:我認為會更長,因為需要攻堅,因為遇到的問題更困難。
記者:會不會再過10年、20年,人工智能在學界或者公眾心中,又變成一個“隱學”,就像70、80年代那樣,大眾又不會再經常提起來這個詞?
張鈸:低潮會發生,但不會像過去那樣,原因在哪?因為有大數據、互聯網和強大的計算資源,這些都會支撐人工智能繼續走下去,盡管有的時候還只是表面上的繁榮。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806文章
48960瀏覽量
248602 -
深度學習
+關注
關注
73文章
5558瀏覽量
122724
原文標題:張鈸院士:AI奇跡短期難再現,深度學習潛力已近天花板
文章出處:【微信號:tjrobot,微信公眾號:天津機器人】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最新人工智能硬件培訓AI 基礎入門學習課程參考2025版(大模型篇)
智慧路燈如何應用人工智能技術

嵌入式和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關系?
LLM技術對人工智能發展的影響
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存在什么區別

未來智慧建筑:人工智能技術的無限可能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第4章-AI與生命科學讀后感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第二章AI for Science的技術支撐學習心得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第一章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創新學習心得
risc-v在人工智能圖像處理應用前景分析
探索智能未來:PCB人工智能板的崛起之路
名單公布!【書籍評測活動NO.44】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
FPGA在人工智能中的應用有哪些?
首屆人工智能先進技術成果供需對接大會硬核又新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