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即將于8月29日在上海召開,在大會的“科學前沿論壇”這一會場,眾多重量級的科學家將展開思想的碰撞。 參加科學前沿論壇的與會者包括了遞歸神經網絡之父、瑞士盧加諾大學和瑞士南方應用技術大學的人工智能教授尤爾根·施米德胡貝(Jürgen Schmidhuber)、圖靈獎獲得者羅杰·瑞迪(Raj Reddy)、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學習學院院長湯姆·米切爾(Tom Mitchell)、諾貝爾獎得主喬治·斯穆特(George Fitzgerald Smoot III)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楊強、牛津大學計算機系主任Michael Wooldridge、IEEE和AAAI首位華人主席周志華、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計算機系教授朱松純、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副院長蔡天文、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周以真、美國硅谷大灣區科技創新聯合會主席及IEEE會士,IBM研究副總裁Jeffrey Welser、波蘭華沙大學教授Marek Michalewicz、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陸永青。
在會上,這些科學家將就基礎硬件、大數據開源、深度學習、機器視覺、量子計算及通用人工智能等重大話題做主題演講與圓桌對話,探討人工智能未來發展趨勢。 施米德胡貝:實現通用人工智能只是時間問題
有“現代AI教父”之稱的尤爾根·施米德胡貝在參加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前夕表示:“人工智能已經不只是下一輪工業革命,而是超越人類甚至生物的一次演進,是會改變整個宇宙的。”
施米德胡貝將會參加8月29日的WAIC開幕式,對此他表示非常期待。
施米德胡貝說道,雖然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起源于歐洲,但是中國和美國是目前兩個將AI轉化為實際經濟效益的國家,尤其是通過平臺型的企業,比如阿里巴巴、亞馬遜、騰訊、谷歌、Facebook、百度這些互聯網巨頭。
“中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政府對于引領AI的決心。”他表示,“我們的人工智能實驗室IDSIA和人工智能初創公司NNAISENSE都是位于瑞士的,瑞士在《時代全球高校排名》中,從論文引用方面來看仍然是引領全球AI研究的。但是瑞士是個小國,從發表論文的數量來看,中國每年都是全球發表AI論文數量最多的國家。所以我很期待看到不久的將來AI領域的創新和發展源自中國。”
他還說道:“上海作為中國AI發展的一個高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聽說上海市政府希望在AI領域投入150億美元,上海的經濟體量幾乎相當于整個瑞士了。但是瑞士在AI領域的投入只有一小部分。我希望上海能非常智慧地去使用這些資金,讓上海成為AI技術發展的策源地。”
施米德胡貝是人工智能行業內名副其實的先驅。早在上世紀90年代,他就發明了LSTM(長短期記憶網絡),有效地解決了人工智能系統的記憶問題。現在世界上的每一部智能手機、每一個社交網絡和AI助理都無時無刻不在使用著這種系統。
施米德胡貝出生于德國,從小就對代碼極為癡迷,立志要比愛因斯坦“走得更遠”。他現在是瑞士人工智能實驗室(IDSIA)的研發主任。
如今,施米德胡貝的實驗室所發表的論文被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大量使用。
施米德胡貝與大名鼎鼎的被谷歌收購的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也有淵源,DeepMind的聯合創始人謝恩·萊格曾是施米德胡貝的學生,他在施米德胡貝的實驗室發表論文并取得博士學位,DeepMind也深受萊格的影響。
施米德胡貝堅持認為,要實現AGI(通用人工智能)只是時間的問題。
施米德胡貝同時也抱怨人工智能領域目前對于廣告營銷過于關注,無論是阿里巴巴、騰訊還是谷歌、Facebook,這些公司都用人工智能來分析人們的消費習慣。他說道:“今天人工智能的大部分利潤都來自于市場營銷。而只有當人工智能可以處理不同任務和承擔更多工作的能力時,才會創造真正的財富。” 羅杰·瑞迪:人工智能產學結合越來越重要
圖靈獎獲得者、AI先驅羅杰·瑞迪博士是美國科學院和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卡耐基梅隆大學(CMU)計算機科學學院終身教授,曾長期擔任該學院的院長,并于1979年時創建了CMU的機器人學院。他曾于1987年至1989年擔任美國人工智能協會主席。
1994年,他因在大規模人工智能系統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與美國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家愛德華·費根鮑姆(Edward Feigenbaum)一同獲得圖靈獎。
賓夕法尼亞大學計算機視覺教授史建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瑞迪教授一手創立了CMU的計算機學院和機器人學院,并在早期就雇用了很多后來非常具有影響力的研究員,并一手打造了CMU的自動駕駛團隊。”
成立于1979年的CMU機器人學院是自動駕駛的發源地,瑞迪教授的團隊早在1984年就開始了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究。
1995年,CMU就推出了成型的自動駕駛汽車。據瑞迪教授介紹,第一輛自動駕駛汽車當時使用的還不是深度學習,而是深度學習的早期方法。“我們使用大量數據對算法進行了訓練,進而讓它學習到相應駕駛的方法。結果是令人滿意的,汽車可以自己動起來了。”瑞迪教授表示。
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成果,一輛汽車從華盛頓特區駛出,一直開到加州的圣迭戈,在整個路程中,大部分時間是沒有人在控制方向盤的,只有在很小一部分汽車無法判斷的情況下,人類駕駛員才會介入進行控制。“在99%的時間里,汽車是自動導航行駛的。”瑞迪教授說道。
如今自動駕駛技術本身已不再是一個挑戰,但瑞迪教授認為,不應該期待計算機駕駛的汽車水平一定要比人類高很多。“人類會出問題,計算機也會出問題,因為它們和人類所學習的內容是相似的。”瑞迪教授表示,“計算機不可能完美,我們要能容忍計算機出錯,并解決計算機出現的問題。”
瑞迪教授是中國工程院的外籍院士,他還對2017年7月中國政府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計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今年6月,瑞迪教授加盟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大數據競賽”顧問委員會,與中國工程院潘云鶴院士共同擔任競賽顧問委員會主席。他也感慨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工智能最近幾年來在中國發展得很快,幾十年前中國還處于落后的位置,而現在它已經領先于任何國家了,這是很了不起的,現在的形態是基于AI的服務。”
展望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方向,瑞迪教授認為,人工智能在21世紀發生的突破是基于人工智能系統自身發現和使用的新知識,因此,21世紀人工智能的新方向基本上是通過這些新發現的知識及其應用,來解決以前無法解決的問題。“人類科學發現的問題在于它是一個耗時且費力的過程。” 李德毅院士:自動駕駛的冷靜觀察者
自動駕駛是近年來科技投資領域最熱門的板塊之一。熱切的科技公司創始人和投資者認為,自動駕駛技術的演進將帶來汽車產業乃至人類交通方式的大變革,他們相信在這個過程中將誕生偉大的自動駕駛公司。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同樣對自動駕駛及人工智能技術的長期發展抱以厚望,不過他認為短期內不必對自動駕駛技術有過高的期待,“大規模的量產要2060年實現。”他在2018年的一場論壇上表示,“現在自動駕駛很火,火到什么程度?簡單來說就是燒錢!”
到2019年,自動駕駛仍然很火。
在今年的5月份,通用汽車旗下自動駕駛公司Cruise Automation宣布獲得11.5億美元的融資,投資方包括T.Rowe Price Associates、本田、軟銀愿景基金及Cruise母公司通用汽車。該輪投資之后,Cruise的投后估值190億美元。
目前Cruise也是全球自動駕駛領域融資規模最大的公司之一。它已經先后從軟銀愿景基金、本田、T. Rowe Price和母公司通用汽車合計獲得了72.5億美元的投資。
自動駕駛領域的最新進展來自于中國的移動出行巨頭滴滴,在8月份,該公司宣布將自動駕駛業務獨立化運行。滴滴出行CTO張博兼任自動駕駛新公司CEO,此舉無疑意味著滴滴對自動駕駛技術的重視,并被市場解讀為滴滴的自動駕駛業務有望獨立融資,甚至是IPO。
“交通和汽車產業正在迎來近一百年以來的一次重要變革,出行正在快速地線上化、智能化、共享化,而用戶出行習慣的改變也在影響上游汽車的設計、生產、運營、汽車的所有權和用戶的使用方式,汽車和出行的邊界在越來越模糊。”滴滴公司CEO程維此前曾表示。
李德毅院士認為,自動駕駛匯聚了當今幾乎所有人工智能的黑科技,中國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落后美國,但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和商業模式快于美國,各有優勢。
自動駕駛面臨的顯著瓶頸是量產難題。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真實的獲得感也來自于量產車型。對于工業企業而言,自動駕駛汽車的量產化才意味著成本的降低和產品盈利的可能。從成本曲線來看,汽車的量產規模從年產1000輛到5萬輛,再到10萬輛,成本將依次降低40%到15%。
對自動駕駛研究長達十年之久的李德毅院士認為,自動駕駛量產既是產業的無人區,又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成為中國智能產業的頂梁柱。而自動駕駛量產主要包含四大因素:技術、市場、成本、生態。
目前已經有部分自動駕駛車輛在商業試運營,但還是處于非常小的范圍內。李德毅院士認為,“到2025年也許有萬輛規模,而自動駕駛車輛真正達到大的規模化量產,要等到2060年。” 喬治·斯穆特:尋找中國合作機會
中國科技產業的進步,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頂級科學人士來華尋找合作機會。諾貝爾獎得主喬治·斯穆特便是其中一位。
喬治·斯穆特于1970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獲物理學博士,隨后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宇宙大爆炸相關的研究工作。2006年,喬治·斯穆特和約翰·馬瑟因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形式和各向異性”而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大爆炸后的宇宙逐漸膨脹,而在此過程中溫度將逐漸降低,在不同的溫度下,會釋放出不同形式的黑體輻射。喬治·斯穆特及其合作伙伴測量出宇宙的平均背景溫度為絕對溫度2.7攝氏度,同時宇宙的背景溫度分布存在差異,呈現出各向異性,這個溫度差異會影響物質的形成。這個使用COBE(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宇宙背景探測)衛星的工作,有助于鞏固宇宙大爆炸理論。因此諾貝爾獎委員會給出了“COBE計劃堪稱是宇宙學步入精確科學的一個起點”的高度評價。
目前喬治·斯穆特的研究涉足了生物醫學電子信息技術、生物醫學人工智能技術研究開發等領域,其中部分醫療產品被美國宇航局NASA采用,應用于美國宇航局的太空醫療計劃。他與中國產學研等多個領域的互動也日益頻繁。除了受中國的大學等學術機構邀請進行學術交流外,與企業界的交流也漸漸增多。
2018年5月,喬治·斯穆特教授與騰湃健康產業集團簽約,成為騰湃集團首席國際科學家。據媒體報道,簽約儀式上,喬治·斯穆特教授與集團首席科學家、廣東省靶向腫瘤干預與防控研究院院長張積仁教授等騰湃科研人員在細胞振動頻率、細胞傳感器、光譜細胞生物調頻、細胞振動與睡眠調節、腦癡呆光譜預防、抗衰老等相關問題上進行了深入討論,并與諾獎辦公室對共建斯坦福大學轉化醫學實驗室等問題交換了意見。
2018年12月,中國移動成都產業研究院攜手人工智能產業基金、海外科研資源運營組織及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相關產業鏈生態伙伴,共同發起成立了諾貝爾獎科學家全球AI應用創新中心。
該中心將是國內首家以人工智能(AI)、5G以及運營商大數據技術應用為宗旨的全球科學家協作的國際平臺,通過打造全球頂級的AI科研聯合實驗室,組織諾貝爾獎獲獎科學家、全球頂級高校AI學者開展學術交流,進一步促進5G、AI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推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
喬治·斯穆特教授與該中心簽訂了戰略合作備忘錄,成為中心首位入駐的科學家。
據悉,在將于上海舉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喬治·斯穆特教授將參與其中的“科學前沿論壇”環節。
隨著中國科技產業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有望在華扎根“落地”。 湯姆·米切爾:在中國嘗試AI自適應學習
美國計算機科學家湯姆·米切爾被視為“機器學習第一人”。他目前擔任卡內基梅隆大學(CMU)機器學習學院院長兼教授,也是美國工程院、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國際人工智能協會(AAAI)成員,他在機器學習、人工智能、認知神經科學等領域卓有建樹。
早在1997年,米切爾就在CMU聯合創立了自動化學習和探索中心,該中心是全球高校中首個機器學習系,也是首個開設機器學習博士課程的機構。
近年來,他非常熱衷于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并于去年加入了中國人工智能教育初創公司松鼠AI擔任首席科學家,中國也將成為米切爾嘗試深耕AI在教育方面應用的首塊“試驗田”。
米切爾表示,中國和美國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發展最活躍的兩個經濟體。他曾在去年中國的一場科創活動的主題演講上說道:“中國AI方面的機會是非常獨特的,我認為中國比世界任何其他國家都有更好的機會展示如何把人工智能用于改善社會中人們的生活質量,因為在中國有很多的大數據。”
米切爾認為,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已經取得了很多突破,在圖像識別與語音識別這些領域的改變尤為明顯。在機器人領域,中國也取得了很多成就,從無人機、無人駕駛到醫療機器人,機器人可以有自己的視覺并進行分析。
他還表示,人工智能需要標準化的數據,這是中國的優勢,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的數據量非常大,也因為中國有建立數據標準的體制結構。“中國可以把不同機構的不同數據整合到一起,從而實現社會價值,在這一點上其他國家可以學習中國。”米切爾說道。他認為,中國政府自上而下的工作模式,比西方社會更有效率。中國將成為未來引領AI的主要力量。
展望人工智能未來,米切爾表示,人們會看到人工智能在機器學習領域的能力不斷提升,并出現更多的應用場景。他曾在去年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未來我們可以和人工智能進行更好的對話,這是通過機器學習,人們能夠向人工智能發出指令,他自己就學會了,而不是像大數據學習,他需要在知識庫里面去尋找答案。我們今后要構建出基于會話的一些產品,也是基于我們所提供的教學和指令所產生的。”
米切爾堅信,人工智能一定要落地,要有產品。他說道:“如果一個AI公司沒有自己的具體產品,它長期存在下去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米切爾認為,伴隨著AI應用的拓寬,除了出現新的產品和業務模式外,對社會也會產生深刻意義和變化。“我們有很多機會用AI來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比如現在我們可以有無人駕駛,減少交通堵塞。也可以用AI來提高醫療的質量,AI用于自適應教育,可以建立定制化的教育項目,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等等。”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3文章
29709瀏覽量
212710 -
自動駕駛
+關注
關注
788文章
14306瀏覽量
170528 -
深度學習
+關注
關注
73文章
5560瀏覽量
12276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