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IT之家)
固態硬盤又稱SSD,里面值錢的幾樣的東西分別是主控芯片、緩存、閃存顆粒,這也是影響固態性能和壽命的幾個關鍵因素。固態硬盤的種類可按照接口分,常見的幾種固態有SATA-3接口、SAS接口、MSATA接口、PCI-E接口、NGFF接口以及M.2 NVME/SATA協議的固態。
相較機械硬盤,固態硬盤的優點非常多,讀寫速度快,質量輕,功耗低,體積小等等。其中最大的優點就是速度比機械盤快了太多,是我們裝機時候并不可少的部件,缺點就是價格比機械硬盤貴。
兩種硬盤在壽命上,機械硬盤的使用壽命是大于固態硬盤的。因為機械硬盤是沒有讀寫次數限制的,但是機械硬盤里面是有機械結構的,只要機械結構不損壞,機械盤的使用壽命還是很長的,一般實際使用的可達5—10年。但也正是因為有了機械結構,所以機械盤怕碰撞,摔落,斷電之類的意外情況。
固態硬盤更像是一個放大了的U盤,沒有機械結構,里面只有主控芯片控制閃存介質來存儲數據。因為沒了機械結構,所以比機械盤質量更輕,體積更小,抗衰性也更好,但是閃存顆粒是有讀寫極限的。固態硬盤的壽命取決于里面各種芯片的壽命,每個芯片的壽命就在于它們的擦寫次數,這個次數是有極限的。每一次完整的寫入擦除叫做P/E循環,而P/E循環是有次數限制的。
不同的閃存顆粒,有著不同的數量的P/E循環,傳統的2D SLC閃存P/E次數可以達到十萬次左右,而2D MLC只有三千到五千次,企業級的好一點,有個萬把次,而最低級的2D TLC只有一千多次。到了現在的3D TLC閃存,由于使用了不同的工藝,P/E次數已經有了三千次。
知道了每一種固態里面閃存顆粒的P/E次數,再通過每年的我們數據的寫入量,就很好算出一個固態的最大壽命了。具體公式就是SSD壽命=(閃存P/E × SSD閃存容量)÷(寫入放大系數 × 年數據寫入量)。假如我們是480GB的固態,采用的是3D TLC的閃存顆粒,那么這個固態的閃存P/E次數,大致上就是3000。至于寫入的放大系數,這就跟用戶寫入的數據類型和固態主控芯片的算法有關系了,因人而異,因固態而異,這里就取做5了。
關于最后一個數值,年數據寫入量,這就完全就看個人了。480G的固態,就算我們每天給它裝一遍系統,大概就是每天寫入50GB的東西,當然一般人是寫不到這么多的東西的,一年就是18250GB的寫入量。這么樣算來一個固態的使用壽命能達到15年之久?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單憑閃存的壽命去決定固態的使用壽命太過片面。如果說這個15年是閃存的理論壽命,我想大伙還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真相遠沒有那么簡單,實際情況是因為閃存壽命到頭而掛掉的固態屈指可數,大部分的固態硬盤掛掉的原因都不盡相同。就拿我先前工作所接觸到一些固態,更多的都是主控芯片被燒了而導致固態掛掉了。尤其是那些m.2的固態,性能都比較好地,主控芯片長期工作在高溫下,硬盤里面存儲的數據讀寫都要經過主控去處理,其實的主控的工作壓力還是很大,所以主控罷工的幾率就相比閃存高很多。
當然還有就是固態硬盤里面的其他電子元器件的損壞,導致了固態硬盤壽終正寢。如果單純用數據來說還是太過片面,各家固態宣傳的固態理論使用時長的參考意義有限。
(責任編輯:fqj)
-
閃存
+關注
關注
16文章
1801瀏覽量
115114 -
SSD
+關注
關注
21文章
2889瀏覽量
11786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