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2日,數字資產與區塊鏈年會(2019)暨中國投資協會數字資產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辦。
會議安排了五場干貨滿滿的主題演講和三場精彩紛呈的圓桌論壇,讓數百位參會嘉賓對區塊鏈產業現狀、技術發展和應用實踐等有了更加全面細致的了解。
同時,數字資產研究院在會上發布了“數字經濟與科技叢書計劃”、“數字經濟與科技學術獎勵計劃”、“中小城市區塊鏈發展計劃”和“數字經濟與科技學習合作社計劃”,共同迎接與助力區塊鏈與數字資產的2020年代。
會議由數字資產研究院副院長邵青主持。
以下為嘉賓演講和圓桌部分精彩內容的部分呈現:
1、柏亮:區塊鏈基本形勢解析
數字資產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數字資產研究中心常務副秘書長、零壹財經創始人柏亮在會上以《區塊鏈基本形式簡析》為題發表主旨演講。
數字資產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數字資產研究中心常務副秘書長、零壹財經創始人柏亮
柏亮先從投資、技術和監管三個方面介紹了全球區塊鏈發展動向,并從政策、園區、企業(含上市企業)等角度詳細分析了當前中國區塊鏈發展現狀,并提出了關于區塊鏈產業的四點思考:區塊鏈的“成色”,即區塊鏈的人才供需問題;區塊鏈的“范式”,即區塊鏈概念、標準和擴展性問題;數字資產的“價值”,即數字貨幣監管問題;數字貨幣的“焦慮”,即在數字貨幣在全球貨幣新格局中的位置問題。
最后柏亮提出區塊鏈和數字貨幣在2020年代的兩點展望:數字貨幣將構建新的全球貨幣體系;數字資產市場有望在2020年代蓬勃發展并走向成熟。
2、王飛躍談區塊鏈與區塊鏈智能:邊際效用遞增的平行經濟及其平行哲學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委員王飛躍在會上做了題為《區塊鏈與區塊鏈智能:邊際效用遞增的平行經濟及其平行哲學》的演講。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委員王飛躍
王飛躍提出,區塊鏈智能的本質使得傳統上難以流通和商品化的“注意力”和“信用力”成為可以批量化生產的流通商品,革命性地擴展了經濟活動的范圍與提高效率的途徑,這種表象呈現為:區塊鏈=信用機器+真相機器。
他認為,平行經濟是通向智能經濟的技術之路。而智能經濟是工業經濟升級轉型的必由之路,通過發展智能技術,開發人工世界,擴大商品范疇,形成有效個性化的知識產品及其智能經濟:專業分工、人機分工、虛實分工。從“看不見的手”到“智慧之手”,從工業社會轉入智業社會或智慧社會。
3、孟巖:數字資產是數字經濟升級的核心
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副院長孟巖以《數字資產是數字經濟升級的核心》為題進行了主旨演講。
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副院長孟巖
孟巖指出,數字經濟的升級是一場新的全球競爭。在上一輪數字經濟競爭當中,中國是最大的成功者和受益者,中國的成功也在全球做出了表率,使得更多的國家意識到數字經濟對未來發展的重要作用。
在演講中,孟巖詳細介紹了數字資產在應用中具備的多個優勢特性:第一是靈活性,數字資產可以把一切通證化、數字資產化;第二是確定性,數字資產可以由區塊鏈的算法合約確保執行;第三是具有通透性,點對點交付流傳,不需要經過中間的層層機構代理;第四,精度高,每一次行為都可以得到測量,并獲得相應的數字資產;第五,可以實時流轉;第六,具有創新性,未來會出現大量以前從來沒有想到過的、各種新型的合同和通證;第七是透明性,追溯和監管非常方便。
孟巖認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10年、20年之內,我們將見證區塊鏈所代表的數字資產體系蓬勃發展,而區塊鏈的價值遠不止如此。
4、郭宇:零知識證明的安全性需要形式化驗證
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郭宇本次演講的題目是《零知識證明,區塊鏈技術缺失的一環》。
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郭宇
區塊鏈網絡的吞吐率低下是眾多產業參與者關心和希望解決的問題,郭宇認為導致這個問題存在的核心原因是網絡寬帶限制。此前提高出塊速度是此前比較流行的解決方案,但這種做法會導致區塊鏈分叉,甚至可能威脅區塊鏈系統安全。那如何在不降低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區塊鏈吞吐率?郭宇的答案是:零知識證明。
郭宇以地圖三染色體問題為例,詳細介紹了零知識證明背后的技術原理。那零知識證明真的安全嗎?在他看來,零知識證明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零知識證明能夠保證鏈上數據的安全和隱私,但同時如果有黑客入侵系統,也會是“零知”的,沒有人能夠知道。所以,他認為零知識證明的安全性需要形式化驗證。
最后他表示,區塊鏈系統的可信實際上包括三方面:共識算法提供區塊鏈協議信任,零知識證明提供數據信息和計算完整性,形式化驗證保證計算邏輯可信。區塊鏈的信任需要共識算法、零知識證明和形式化驗證三者的結合。
5、龍白滔:央行數字貨幣-全球共識與分裂
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龍白滔以《央行數字貨幣:全球共識與分裂》為題與參會嘉賓進行了分享。
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龍白滔
他首先談到了塑造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現狀和未來的7種驅動力量,以及央行公共產品最重要的四個角色:提供貨幣體系中的記賬單位——體現貨幣權威,定義獨立貨幣的屬性;利用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作為結算工具,提供支付的最終性;通過提供足夠的清算流動性,確保支付系統不發生擁塞;監督支付系統,通過設定并執行要求來確保支付系統的安全和效率。他認為,這四個角色為現代雙層支付體系奠定了基礎。通過履行這些角色職能,央行鞏固了公眾對貨幣的信任。
隨后,龍白滔詳細介紹了批發型央行數字貨幣、零售型央行數字貨幣、準備金、國際支付體系、歐盟和歐元區等概念及進展,并在最后提出了五個拷問靈魂的問題:央行到底代表了誰的利益?貨幣的真實起源是什么?未來全球貨幣金融體系格局如何?如何看待數字經濟的所有金融現象?以及國際貨幣金融體系頂層秩序和制度設計者們每天都在想什么?
6、圓桌環節
主題演講之后,分別進行了以《區塊鏈和數字資產的區域發展現狀》、《區塊鏈、數字資產與法:平行世界的誕生與挑戰》和《區塊鏈的交叉學科: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為主題的三場圓桌論壇,數十位嘉賓針對區塊鏈的發展現狀、監管挑戰以及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交叉融合等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1)圓桌一:區塊鏈和數字資產的區域發展現狀
在談到對區塊鏈和數字資產的誤讀問題時,商務部CECBC區塊鏈專委會副主任、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吳桐結合近期給黨政機關和國企等機構做區塊鏈培訓的經歷,認為當前對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概念的界定不清晰、社會宣傳過度強調數字貨幣風險防范等原因使得社會對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的關系理解存在偏差,導致整個社會壇幣色變、談token色變。
而廣州運通鏈達金服科技有限公司CEO、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鄒均則認為,當前對區塊鏈的誤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點是認為區塊鏈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另一個就是認為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是非此即彼的關系。但實際上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沒有絕對的好壞,只需要在不同場景下做適當權衡。
益鏈科技創始人、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朱浩冰從區塊鏈實操出發,談及區塊鏈共識邊界問題。他認為,并不需要所有人達成全局共識才能推動一個區塊鏈產品和場景的發展。企業只需要找到共識對象,形成區塊鏈的局部共識,就可以去推動區塊鏈業務。
在被問到對企業、投資者和監管的建議時,吳桐認為企業需要在在國家隊完全進場,以及配套設施完成之前,提前進行一些布局;數字資產研究院長三角分院院長張洪為則更關系對數字資產的會計準則和審計問題,并認為應該盡快頒布相關法律,可以將互聯網法院的管轄范圍推廣到區塊鏈相關領域。
(2)圓桌二:區塊鏈、數字資產與法:平行世界的誕生與挑戰
區塊鏈的合規監管始終是業內關注的焦點話題。當下,對于數字資產的討論很多,但仍沒有一個確定的定義。作為新生“事物”,數字資產對現有的社會法律規則提出的挑戰。
中倫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樊曉娟認為數字經濟對現有立法機關最根本的挑戰在于,到底什么樣的數字、資產可以把它定義為資產?是不是從法律上把他們都確定下來,資產才可以進行轉移?她提出,技術與法律之間的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解決目前區塊鏈發展面臨的挑戰。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鄧建鵬則指出當前數字資產所面臨的三個主要挑戰:1、普通人對數字資產的認知;2、法律概念上,目前數字資產還不是一個法律概念;3、在我國現有司法體系中,相關的定罪量刑標準尚不一致。
泰和泰(北京)律師事務所律師羅滔結合具體的業務指出,要把數字資產定義為一種資產,延伸出來就是它到底是不是一種金融業務?他表示,在現有法律空間下,一旦出臺一個法規或者政策,就逼著現在的區塊鏈從業者去創造一個新的產業,不管是說從技術層面上還是從他的交易模式上來說,不管是把它定義為通證也好還是資產。
騰訊虛擬銀行區塊鏈總經理蔡弋戈談到,在資產數字化和數字資產化領域的具體業務開展中都會遇到相應挑戰。比如在資產數字化的領域里面,很多東西都是創新先行,而法律會相對滯后,這種應用與監管的錯配會形成挑戰。
(3)圓桌三:區塊鏈的交叉學科-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
區塊鏈是多學科交叉形成的組合型技術科學。作為未來社會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區塊鏈與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物聯網等技術的融合已經成為當前熱議的話題。
談及區塊鏈對未來商業模式的影響,商湯科技智能產業研究院主任劉志毅認為區塊鏈會帶來網絡底層操作系統的變化,而整個底層操作系統的演變會導致原有商業模式的變化。他提出,區塊鏈給商業模式帶來的變化主要在于兩方面:對存量商業模式的影響與轉變,以及區塊鏈所構建的價值網絡帶來的增量商業模式。他指出,從金融秩序到數據價值、到治理機制上,區塊鏈都可能產生一些復合性的影響。
武漢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學院教授張俊從數字資產的角度,細致地剖析了數字資產的形成過程,以及區塊鏈與大數據、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的關系。他認為從數字到資產,其中至少包括三個步驟:數據變成知識;知識變成價值;價值運營之后成為數字資產。而這個過程中,數據采集和驅動需要物聯網,從數據變成知識需要人工智能,知識與價值的承載需要云,而價值的運營與流轉更是離不開大數據,再加上底層的區塊鏈在其中提供可信技術支持,從而形成一個立體的、連通的、一致的高密度網絡。
《軟件定義存儲》作者葉毓睿結合自己在區塊鏈存儲領域的研究,提出了在區塊鏈基礎設施里的兩種三權分立。首先是區塊鏈軟件系統的基礎設施里,可能存在著所有權、運營權和使用權的分離。中心化架構中,這三者是統一的,后來隨著部署云服務之后,使用權和所有權分離,再往下發展,就有可能出現所有權和運營權的進一步剝離。而數據本身,在區塊鏈系統在中,也會面臨著所有權、運營權和使用權剝離的局面。
在談及未來區塊鏈的標準建立問題時,廣東佰納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莊騰堡認為區塊鏈標準化比較難的在于不同國家、不同法律體系、不同場景下的差異協調。所有的標準都需要具備條件和符合場景。
7、朱嘉明總結發言:區塊鏈有望改變社會人際關系
精彩的主題演講和圓桌論壇之后,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中國投資協會數字資產研究中心專家組組長朱嘉明為會議做總結發言。
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中國投資協會數字資產研究中心專家組組長朱嘉明
朱嘉明教授指出當前的基本判斷是,區塊鏈還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區塊鏈的基礎技術結構也處于不斷升級發展的過程中。
隨后,朱老師列舉了四個經典電影場景:《魯濱遜漂流記》中魯濱遜和星期五的兩人世界、《蠅王》中一群因戰爭被迫漂流到一座與世隔絕的小島上的少年們的世界、《三體》中人類和外星人的世界以及《機器人》中人與機器人的世界,并指出,無論是兩個人的關系、群體的關系、人與外星人的關系還是人與機器人的關系,在過去的所有場景中,唯一的選擇就是競爭,也就是零一選擇,沒有其他出路。但如果將區塊鏈技術嵌入到以上四個場景中,區塊鏈至少有一個巨大的功能,就是改變原世界的社會人際關系,至少不再是簡單零一競爭。他認為區塊鏈有這種可能性,至少可以對此抱有一定的期待。
會議最后,數字資產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數字資產研究中心常務副秘書長柏亮介紹了由朱嘉明教授發起成立的區塊鏈科學院的具體情況,并邀請現場嘉賓共同為推動區塊鏈科學院的發展助力。
與會嘉賓合影,共同助力區塊鏈科學院發展
會上,為推動區塊鏈與數字經濟、數字貨幣的普及與發展,東方出版社前總編輯許劍秋主持發布了“數字經濟與科技叢書計劃”。同時,數字資產研究院辦公室學術秘書鄭延偉、陶瑨翰和袁洪哲分別發布了“數字經濟與科技學術獎勵計劃”、“中小城市區塊鏈發展計劃”和“數字經濟與科技學習合作社計劃”,共同迎接和助力區塊鏈與數字資產的2020年代。
-
區塊鏈
+關注
關注
111文章
15563瀏覽量
106821 -
數字經濟
+關注
關注
2文章
1062瀏覽量
1837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全國資產管理優秀案例揭曉 南方電網攜手SGS賦能資產管理創新發展
![全國<b class='flag-5'>資產</b>管理優秀案例揭曉 南方電網攜手SGS賦能<b class='flag-5'>資產</b>管理創新發展](https://file1.elecfans.com//web3/M00/07/2C/wKgZO2eYjKaAYcFkAAEbWzvj-BE815.jpg)
鴻利智匯榮登中國LED植物照明供應鏈25強
淺談RFID資產管理
第三屆OpenHarmony技術大會在上海成功舉辦
字節跳動與清華AIR成立聯合研究中心
RFID技術如何推動企業資產管理數字化
如何通過數字化資產管理提升企業運營效率
軟通動力:資產要素驅動下的數據資產入表
實物資產鏈融(RWA on DePIN):重塑全球資產價值流動的新范式
![實物<b class='flag-5'>資產</b><b class='flag-5'>鏈</b>融(RWA on DePIN):重塑全球<b class='flag-5'>資產</b>價值流動的新范式](https://file.elecfans.com/web2/M00/43/7B/pYYBAGJ-B6aAHuNPAAAf8J1Ebk4778.jp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