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人類開啟新的生活模式!
據麥姆斯咨詢報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是由SARS-CoV-2冠狀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2020年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宣布,根據評估,世衛組織認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被稱為全球大流行(pandemic)。到2020年5月下旬,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過500萬例,全球許多國家經濟陷入停滯。
短期內,為了幫助決策者和醫療工作者跟蹤并控制COVID-19疫情。一方面,急需大規模快速檢測技術。英國知名研究機構IDTechEx在《新冠肺炎(COVID-19)診斷技術、廠商及趨勢-2020版》中深入調研了COVID-19診斷技術,全面分析了能夠快速獲得COVID-19診斷結果以應對全球大流行的技術創新。
COVID-19診斷方法
(來源:《新冠肺炎(COVID-19)診斷技術、廠商及趨勢-2020版》)
另一方面,機場、醫院、學校、商場、倉庫等公共場所都投放了大量人體溫度監控系統,從而增加了對紅外成像儀的需求。
此次疫情將對非制冷紅外成像儀和紅外探測器市場及產業格局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對于紅外成像儀廠商來講,受到COVID-19爆發導致的經濟危機,汽車和個人視覺系統(PVS)市場會出現萎縮。2019年,汽車應用的紅外成像儀市場規模為4500萬美元,2020年將萎縮至3100萬美元;而個人視覺系統應用的紅外成像儀市場規模將從2019年的3.66億美元萎縮至2020年的2.96億美元。對于紅外探測器廠商來講,疫情讓人們的生活習慣發生改變。人們越來越關注健康問題,并每天測量體溫,從而引發了對基于熱電堆芯片的溫度計和額溫槍的爆炸性需求。
Yole預測,在2020年以及未來3~4年里,在機場、企業樓宇和各種基礎設施中將累計部署超過150萬臺監測體溫的紅外成像儀,預計2020年的市場規模達76億美元,同比增長(YoY)76%。用于監測體溫的紅外成像儀市場規模分別計算在下圖中的熱成像(thermography)和監視(surveillance)兩種應用。另一方面,過去預測會蓬勃發展的一些應用,例如汽車和智能手機,對紅外成像儀的需求會停滯,產能則傾向于分配給監測體溫的紅外相機生產。
受COVID-19疫情影響,2019和2020年紅外成像儀和紅外相機應用場景變化(來源:Yole)
2020年,基于熱電堆的低端和高端測溫紅外探測器出貨量將增加,預計市場規模將激增。這包括個人和專業/醫療耳溫槍、額溫槍或其它測溫設備。2020年,紅外探測器市場規模將達到3.50億美元,同比增長20%。
受COVID-19疫情影響,2019和2020年紅外探測器應用場景變化(來源:Yole)
產業格局將發生變化,中國企業表現亮眼
COVID-19疫情對非制冷紅外傳感產業的供應鏈產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一些廠商將受供應鏈沖擊以及代工廠的臨時關閉,生產推遲數周。
原因之一是,一臺紅外成像儀的零部件包括紅外焦平面陣列和讀出集成電路、透鏡、處理器、顯示器等,還需要芯片封裝、系統組裝和校準,而這些由不同的供應商提供。
此外,疫情爆發初期,大多數工廠處于關閉狀態,制定嚴格的保護措施保障工人安全重返工作崗位需要耗費時日。運輸業受到COVID-19疫情的影響還未緩解,零部件的運輸問題也可能對按期交付造成影響。
如果大部分供應商與主要組裝廠的地理位置距離不遠,則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對其制造的影響。當然每周七天全天候運轉也是提高產出的一大舉措。
隨著亞洲地區從COVID-19病毒大流行的漩渦中脫離出來,產能正在逐步回升。一些工廠只關停一到兩周,然后以較低的產能運轉。
盡管中國向美國國防部和政府承包商出售紅外成像儀受限,但我們認為,從中國國內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兩方面來看,COVID-19將讓中國紅外成像儀行業實力增強。事實上,在2019年,紅外成像儀整體市場規模雖略有增長,但睿創科技(IRAY Technologies)和海康威視(Hikvision)等中國企業的地位卻得到了非常明顯的加強。
中國是第一個匯報COVID-19疫情的國家,并迅速認識到熱成像技術在病毒大流行時期筑造抗疫防線的強大優勢。在2019年,中國的熱成像技術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相信還會繼續取得更亮眼的成績。此外,在歐洲和美國,受法規的限制和隱私保護的要求,在公共場所安裝紅外成像儀阻力較大。相比之下,中國對這方面的規定較為寬松,對中國紅外成像儀廠商發展國內市場更為有利。Yole認為,中國將對紅外熱成像技術繼續投入,以降低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度,從而服務于龐大的中國市場并為全球市場增長貢獻巨大的力量。
2020全球紅外成像儀業務關系圖展示(來源:Yole)
如果每部智能電話都配置熱成像儀,會出現什么局面?
現在,如果主要智能手機制造商(如華為、Oppo、小米、三星或蘋果)推出具有體溫測量選項的手機,產業發展會出現什么情況?
人們對COVID-19病毒的擔憂在短時間內無法消除。頻繁使用某種儀器測量體溫并不是離譜的現象,而且這種儀器最好是一直在手中或觸手可及,即智能手機或智能手表。
在中國,智能手機用戶達有8.5億,覆蓋了60%的中國人口。如果1000萬(不到中國人口的1%)用戶購買具有體溫測量附加功能的智能手機。這樣的假設并不夸張,中國人的抗疫和健康意識較高,因此只有中國人會率先使用這樣的智能手機。
技術水平已經“整裝待命”。現有的紅外探測器或紅外成像儀尺寸非常小,足以集成到移動設備中。一些智能手機已有集成,如卡特彼勒(Caterpillar)推出的CAT S61。我們需要測量精度高于0.5°C,以及可靠的電子設備和處理電路,以避免誤報,并給予消費者適當的指導,方便其閱讀和理解熱圖像。
當然,價格必須足夠低,在幾美元內。得益于8英寸甚至12英寸晶圓代工廠的量產能力,成本將隨著量產而降低。
COVID-19的大流行,對人類來講是一場健康災難。但熱成像和傳感技術無疑是抵御這種病毒的一道強有力的防線!
假設智能手機配置測溫功能,紅外探測器和紅外成像儀產業如何應對?(來源:Yole)
-
檢測技術
+關注
關注
2文章
360瀏覽量
29561 -
紅外成像儀
+關注
關注
0文章
24瀏覽量
1387 -
COVID-19
+關注
關注
0文章
226瀏覽量
10835
原文標題:新冠肺炎爆發,“紅”透全球的紅外傳感產業格局巨變!
文章出處:【微信號:MEMSensor,微信公眾號:MEM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虹科活動 | 精彩直擊!廣州NVH診斷體驗交流日圓滿落幕!7月場預約開啟→

航天科普|一場救援中的通信革命-衛星通信(下篇)

HarmonyOS NEXT意圖框架習慣推薦一場景說明
你以為的安全,真的安全嗎?——擬態安全,一場關于認知的博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