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發 5nm!蘋果最強處理器 A14 驚艷亮相,史上最便宜 iPad 和 Apple Watch 問世
9 月 16 日凌晨 1 點,蘋果秋季發布會正式開始。果不其然,iPhone 12 缺席了。
但慶幸的是,搭載蘋果史上最強處理器的全新 iPad Air、跳級搭載 A12 Bionic 處理器的第八代 iPad、號稱 "重新定義手表功能" 的 Apple Watch Series 6,以及全新系列主打物美價廉的 Apple Watch SE 出現在發布會現場……
可以說,雖無 iPhone 12 添彩,這仍是一場頗有誠意的發布會。
為了百度 AI 落地,李彥宏拼了
人工智能落地之難,難于上青天——深耕 AI 多年,百度掌門人李彥宏深知這一點。
2020 年的百度世界大會,百度聯手央視新聞,進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跨界直播——除了李彥宏、王海峰、李震宇、沈抖、景鯤等百度高管親自上陣,百度更是請來了康輝、寶曉峰等央視的著名主持人來助陣。
9 月 15 日上午 9 點,“萬物智能——百度世界 2020” 大會正式召開。
本次發布會中,Appollo 自動駕駛技術開場就好評,還有 5g 云代駕,真無線智能藍牙耳機,“度曉曉”的首次亮相等一系列重磅 AI 走進生活的應用和實例。
TensorFlow Recorder - AI 開源工具
項目地址:https://github.com/google/tensorflow-recorder
TensorFlow 官方上周開源了 TensorFlow Recorder 項目(也就是 TFRecorder),如此一來,數據科學家、數據工程師或 AI/ML 工程師只需幾行代碼即可創建基于圖像的 TFRecords。使用 TFRecords 對于創建高效 TensorFlow ML 流水線非常重要,而過去的創建方法非常繁瑣。TFRecorder 允許用戶直接從 Pandas dataframe 或 CSV 寫入 TFRecords,無需編寫任何復雜的代碼。
隱私AI工程技術實踐指南:整體介紹
近期,基于TensorFlow 的隱私 AI 框架Rosetta 正式開源(https://github.com/LatticeX-Foundation/Rosetta)。借助 Rosetta,AI 開發者不需要了解密碼學等隱私保護技術,只需要改動幾行代碼,就能賦予自己的程序以保護數據隱私的能力。本專欄將通過多篇獨家技術稿件,深度披露 Rosetta 的整體框架設計、TensorFlow 的定制化改造最佳實踐、將密碼學理論算法進行高效工程化落地等內容。通過本系列專題,希望能讓更多開發者了解隱私 AI 框架的技術挑戰,同時為密碼協議算法工程化、AI 框架深度定制等相關方向的開發者提供一些經驗參考。
ECCV 2020 | COCO 視覺挑戰賽揭榜,人體關鍵點檢測賽道冠軍技術干貨分享
近日,計算機視覺三大國際頂級會議之一的 ECCV 2020 如約而至,COCO 作為 ECCV 2020 的重頭戲,是人工智能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圖像(物體)識別挑戰賽。本次大會,芯翌科技(XForwardAI)拿下了 COCO 視覺挑戰賽—人體關鍵點檢測賽道世界第一,在目標檢測 / 實例分割賽道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八年心血力作!李飛飛團隊:用“環境智能”照亮醫療黑暗空間,登頂《Nature》!
歷時八年,李飛飛團隊又一重磅科研成果出爐!
9月9日,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教授李飛飛,與斯坦福醫學院教授 Arnold Milstein ,以及其博士生Albert Haque 聯合署名的一篇學術論文登上了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該論文名為《利用環境智能照亮醫療的黑暗空間》,旨在通過人工智能與非接觸式傳感器的結合實現環境智能,以潛在地改善醫療保健服務的物理執行。可做出摔倒檢測等。
地平線說峰值性能“虛無縹緲”,為何還發布5TOPS的旭日3 AIoT芯片?
AIoT芯片的能力近來持續提升。目前,業界大部分的AIoT芯片都采用28nm制造工藝,AI性能在1-4TOPS之間。本月初,瓴盛科技發布了一款用11nm打造的AIoT芯片,功耗大幅降低,提供2TOPS的AI性能。
9月9日,地平線發布其第三代AIoT芯片旭日3M和旭日3E,不僅采用先進的16nm工藝,高端的旭日3M能夠在2.5W的典型功耗下達到等效5TOPS的標準算力。
據悉,前兩代旭日AIoT芯片出貨累計達到了百萬級,2021年,地平線計劃推出旭日5。地平線預計未來3年內可以實現千萬級出貨,這也就意味著地平線的芯片會應用到消費電子領域。
終于!北京無人車,今起也能免費坐
2020年9月10日起,北京普通公眾,也能試乘體驗自動駕駛。
在北京亦莊、海淀等區域的用戶,可以通過Apollo Go官網,或百度地圖就能進行預約體驗。
這也是北京首次,面向公眾許可自動駕駛載客體驗。
NeurIPS 2020注冊即將開啟:25美元進場,Keynote全免費,今年不用搶票了
因為疫情原因,今年 6 月神經信息處理系統大會 NeurIPS 2020 組委會發布了公告,決定將 2020 年大會舉辦為一屆純線上會議。
剛剛,NeurIPS 組委會發布了最新通知,本屆大會主席、谷歌大腦蒙特利爾團隊負責人 Hugo Larochelle 宣布今年大會的注冊即將在 9 月 15 日開啟。學生的注冊費用為 25 美元,其他參會者則為 100 美元——相比去年 420 和 750 美元的價格,這個數字看起來友好得多。同時今年的大會也不會實行浮動定價,「早鳥票」的價格將一直保持到注冊期結束為止。
YOLO-Fastest:目前最快的YOLO網絡!移動端上可達148 FPS
最輕的YOLO算法出來了!
這是個模型非常小、號稱目前最快的YOLO算法——大小只有1.3MB,單核每秒148幀,移動設備上也能輕易部署。
而且,這個YOLO-Fastest算法滿足所有平臺的需要。
不論是PyTorch,還是Tensorflow,又或者是Keras和Caffe,可以說是全平臺通用。
黑暗中的YOLO:解決黑夜里的目標檢測 | ECCV 2020
對于處理新的視覺任務,則需要額外的數據集,這需要花費大量精力。本文提出了一種域自適應的新方法,該方法可以比創建附加數據集更輕松地合并多個模型。該方法使用glue層和生成模型合并了不同領域中的預訓練模型,該模型提供了潛在特征來訓練glue層而無需其他數據集。我們還提出了從預先訓練的模型中通過知識蒸餾創建的生成模型。它還允許重用數據集來創建潛在特征以訓練膠合層。我們將此方法應用于弱光條件下的目標檢測。“Dark YOLO”包含兩個模型,“學習如何在黑暗中看”和YOLO。與其它方法相比,“Dark YOLO”花費更少的計算資源。
OrthoReg : 使用正交正則化的魯棒網絡剪枝
Paper: https://arxiv.org/abs/2009.05014
Github: https://github.com/EkdeepSLubana/OrthoReg
表現SOTA! 性能優于Fisher、TFO和RDT等方法,代碼剛剛開源!
近年來,對卷積神經網絡(CNN)中的網絡修剪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為了確定修剪一組過濾器對網絡準確性的影響,最新的修剪方法始終假定CNN的過濾器是獨立的。這允許將一組過濾器的重要性估計為各個過濾器的重要性之和。但是,現代網絡中的過度參數化導致高度相關的濾波器,使該假設無效,從而導致錯誤的重要性估計。為解決此問題,我們提出了OrthoReg,這是一種原則化的正則化策略,可對網絡過濾器強制采用正交性以減少過濾器之間的相關性,從而可靠,有效地確定組重要性估計值,改善修剪過的網絡的可培訓性,并同時對大型過濾器進行有效的修剪。
Other
軟銀的 ARM 出售給英偉達的交易即將達成。
美國當地時間 9 月 13 日,英偉達發布聲明表示將斥資 400 億美元收購 ARM,這將是芯片行業有史以來最大收購。根據協議,英偉達將為這家總部位于英國的芯片公司支付價值 215 億美元的英偉達股票,以及 120 億美元現金,其中包括簽約時即刻支付的 20 億美元。
三星、SK 海力士 9 月 15 日起斷供!距美國禁令生效不足一周,華為雪上加霜
距離美國禁令生效僅剩最后一周,華為的處境愈發艱難。
2020 年 9 月 8 日,韓國最具影響力的新聞媒體《朝鮮日報》(Chosun Ilbo)報道稱,由于美國政府對華為的制裁措施,三星電子、SK 海力士將于 9 月 15 日下周二起斷供華為。
《朝鮮日報》的說法是,不僅僅是存儲器,支持 5G 和移動 AP 的系統半導體也將無法供應。
原文標題:【20200916期AI簡報】AI開源工具、5TOPS的旭日3 AIoT芯片,更多精彩點我!
-
蘋果
+關注
關注
61文章
24544瀏覽量
203788 -
AI
+關注
關注
88文章
35008瀏覽量
278779
原文標題:【20200916期AI簡報】AI開源工具、5TOPS的旭日3 AIoT芯片,更多精彩點我!
文章出處:【微信號:RTThread,微信公眾號:RTThread物聯網操作系統】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大家都在用什么AI軟件?有沒有好用的免費的AI軟件推薦一下?



首創開源架構,天璣AI開發套件讓端側AI模型接入得心應手

**【技術干貨】Nordic nRF54系列芯片:傳感器數據采集與AI機器學習的完美結合**


Banana Pi 發布 BPI-AI2N & BPI-AI2N Carrier,助力 AI 計算與嵌入式開發
《AI Agent 應用與項目實戰》----- 學習如何開發視頻應用
國內AI行業近期取得顯著進展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第二章AI for Science的技術支撐學習心得
微軟更新AI服務協議,強調AI工具輔助性并警示風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