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北省人民政府官網
湖北出臺重磅規劃! 9月4日 湖北省政府網發布了《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湖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0年)的通知》。
規劃指出,要充分發揮湖北實際應用場景廣、產業生態體系全、研發基礎能力強的獨特優勢,加快湖北人工智能的前瞻性布局。以創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為契機,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催生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為引領,堅持人工智能產業培育、開放創新、環境支撐、全面融合“四位一體”統籌推進,將湖北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和應用示范新高地,為構建智能化和現代化社會提供堅實基礎和強大支撐。
規劃有哪些亮點?武漢未來將迎哪些發展機遇?一起來看 發展目標近期目標到2022年,人工智能發展環境和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人工智能產業規模、技術創新能力和應用示范處于全國第一方陣,初步形成具有國內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及產業集聚區。 ——關鍵技術實現多點突破。深度學習、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智能傳感器、神經網絡芯片等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要突破,獲得一批標志性科研成果。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形成創新生態體系,將武漢打造成為全國人工智能創新引領區。——重點應用場景取得重要進展。在智能制造、智能教育、智能環保、智慧城市、智能政務等重點領域形成特色應用,實施100個以上人工智能應用示范項目,培育一批專注深度應用場景的創新型企業,形成10家以上國內有影響力的人工智能企業。 ——人工智能成為經濟新增長點。人工智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能力快速提升,成為經濟增長新動能。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2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1500億元。初步形成人工智能服務和引領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格局。
中期目標到2025年,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生態體系漸趨完善,在人工智能基礎前沿理論、核心技術、支撐平臺、創新應用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均取得顯著進展,人工智能總體技術與產業發展水平全國領先。 ——理論和技術實現重大突破。深度學習、類腦智能、群體智能理論、跨媒體感知、跨媒體分析推理、自主無人智能等前沿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取得一批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引領性研究成果。 ——形成人工智能深度應用發展格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在工業生產、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等諸多領域形成深度融合發展局面。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創新生態體系更趨完善。打造若干全國領先的人工智能示范應用產業集群,形成30家以上國內有影響力的人工智能企業。 ——經濟增長引擎作用不斷提升。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及經濟帶動作用不斷增強,成為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6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6000億元。 遠期目標到2030年,構建成熟的人工智能發展環境,形成關鍵技術領先、特色應用引領、軟件硬件均衡發展的產業體系。 新一代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若干人工智能融合應用重點領域涌現一批國際知名企業,產業集群吸引創新資源集聚效應明顯,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區域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人工智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成為湖北新的經濟支柱產業。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18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1.2萬億元,形成50家以上國內有影響力的人工智能企業。
拓展人工智能融合應用場景 發揮好人工智能溢出帶動性強的“頭雁”效應,聚焦在經濟生產、群眾生活、政務服務等領域的十大重點應用場景,形成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智能化環境,全面提升全省社會生產效率和民生保障水平。 (一)加速融合助力供給側改革。 促進人工智能與生產生活融合創新,將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作為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新突破口。 智能制造 推動省內工業企業開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鼓勵企業通過設施設備上云、管理系統上云、業務應用上云等多種方式加快進行數字化改造,形成智能化發展基礎能力。大力促進人工智能在產品研發設計、生產流程優化、遠程運維服務、企業資源規劃與供應鏈管理等環節廣泛應用,形成動態化管理、柔性化生產、預測性維護的生產局面,進一步激發數據資源要素潛力。
智能農業 推廣農業智能傳感與控制系統、智能化農業裝備、農機田間作業自主系統等,提升農業生產精準化、智能化水平。 建立完善天空地一體化智能農業信息遙感監測網絡,通過病蟲害智能探測、氣象災害智能識別預警等,減少農產品生產災害損失。 應用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推動農產品生產、加工、倉儲、質量追溯等全流程數字化。 圍繞湖北龍蝦、柑橘、香菇、茶葉、蔬菜、畜禽等特色產業鏈和“菜籃子”產品生產供應鏈,開展智能農場、智能畜禽養殖場、智能漁場、智能果園、農產品加工智能車間、農產品綠色智能供應鏈等集成應用示范。 支持湖北省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建設。利用大數據智能分析系統、數字化技術助力農業信息化及精準扶貧。 智能商務 鼓勵跨媒體分析與推理、知識計算引擎與知識服務等新技術在商務領域應用,推廣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商務服務與決策系統。 積極支持各類特色商務云平臺、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發展,推進商務信用信息綜合平臺建設,加快推動企業及平臺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拓展商務大數據采集和分析應用,加快精準營銷、智能配送、供應鏈管理等新型商貿服務發展,支持人工智能技術在現代商務全流程的示范應用及創新。
(二)廣泛應用改善民生保障。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智能服務體系,著力破解民生領域的突出矛盾和難點問題。 智能健康 加快建設醫療健康大數據中心,利用人工智能核心技術,推動人工智能診療新模式,建立快速精準的智能醫療和健康服務體系。 利用圖像識別、認知計算和深度學習等技術,提升診療輔助、健康管理服務能力。搭建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公共衛生健康監控平臺,建立傳染病人工智能預警及監測機制。
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提高遠程診斷準確率并縮短診療時間,開展遠程臨床會診、遠程影像診斷、遠程病理診斷和遠程醫學教育等遠程醫療和培訓服務。
加強群體智能健康管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關鍵技術,研發醫療級及健康管理可穿戴設備和家庭智能健康監測設備。 建設智能養老社區和機構,推動智能陪護機器人、智能健康設備等廣泛應用。 圍繞國家人工智能條件下養老社會實驗試點城市建設,大力推行“互聯網+智能居家養老”新模式。
智能文旅 研發引領文化和旅游消費新趨勢的可穿戴設備、智能硬件、沉浸式體驗平臺、應用軟件及輔助工具。 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游戲開發、影視動漫、文學創作、主題樂園及全域旅游等領域開展行業示范應用,提高省博物館、荊州博物館等博物館以及各類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等文化場所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鼓勵文化娛樂和工業設計企業加強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推動智能設計與產品創新設計的融合發展。 構建神農架、武當山、黃鶴樓、武漢東湖、三峽大壩、恩施大峽谷等著名文化與旅游資源三維模型資源庫,結合預判式自動推薦、模擬服務系統等技術,提升文化旅游智能化水平。 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提升夜間文化娛樂和旅游等消費場景體驗,促進夜間經濟發展。 智能教育 積極推進基于教育大數據的智能產品與服務在教育教學、教育管理、教育評價、生活服務等方面的全流程應用,推動教育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 推進智慧校園建設,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智能化教育教學環境。 推進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加快建設在線智能教室、智能實驗室、虛擬工廠(醫院)等智能學習空間。 推進基于人工智能的精準化教學和個性化學習,推動智能教學助手和智能學伴應用,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開展智慧教育示范區創建和智能教育試點示范學校建設,支持武漢市建設國家智慧教育示范區。
智能環保 基于環保大數據平臺體系,完善涵蓋大氣、水、危廢等領域的智能環境監測網絡和服務平臺。 研發資源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物排放智能預測模型方法和預警方案,建立環境監測預警數據庫和信息技術平臺,強化污染源追蹤與解析,加快提升環境質量自動監控和預警能力。 建設突發環境事件智能防控體系,服務重點區域環境保護工作。
(三)強化提升促進政務增效。 圍繞行政管理、城市管理、交通治理等社會治理的熱點難點領域,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人工智能技術助推社會治理現代化。 智能政務 以“大數據+人工智能+政務服務”為突破口,基于全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和“互聯網+監管”平臺,搭建適于政府服務與決策的智能化政務服務平臺,提升政務信息資源整合、公共需求精準預測和智慧化服務水平。 推動多維度數據分析、感情識別等在公共需求預測、社會輿情分析中的應用,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政策評估、風險預警、應急處置等方面的應用示范,支撐政府科學化決策。 推動自然語言處理、服務機器人在網上辦事大廳、鄂匯辦APP、政府熱線、門戶網站、服務窗口的應用,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效能。 支持武漢市民之家、楚天云作為試點開展智能政務服務,大幅提高政務服務智能化水平以及政府信息資源開放共享程度。 智慧城市 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城市管理,打造以人為本、數據驅動、精準治理、惠及全民的新型智慧城市系統。 搭建適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城市管理平臺,加快推進大數據、云計算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聚焦城市重點領域,開展人工智能支持城市規劃決策、綜合運行管理、基礎設施建設與運行維護、人居環境與生態監測、智能建造與智能家居等城市智能化應用的普及。 構建智慧城市核心系統、關鍵技術和應用體系,推動形成智能化城市生態。
智能交通 搭建復雜場景下的多維交通信息綜合大數據應用平臺,推動各部門業務數據共建共享,發展交通智能監控、智能調度和智能協同系統,實現綜合交通的智能化控制、誘導與協同。 開展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車聯網與交通路網協同優化研究,開展城市及高速交通道路的智能感知、預測、區域控制和疏導等應用,建立擁堵模型,實現路況預測、交通引導系統、道路管控等智能化。 發揮湖北在測繪、高精度地圖、衛星導航等領域的優勢,研究建立基于5G的車輛自動駕駛與車路協同技術體系。 開展智能駕駛、智慧路網、綠色用車、便捷停車、交通狀態智慧管理等智能交通應用示范,促進省內智能交通領域創新企業快速成長。
加快推動人工智能核心產業發展 以市場需求為牽引,堅持人工智能研發攻關、產品應用、產業培育和空間布局全面推進,強化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技術供給和市場需求互動演進,以技術突破推動領域應用和產業升級,以產業集群促進資源配置和產業生態優化。
(一)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應用與前沿基礎理論研究 突破應用基礎理論瓶頸,加強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感知計算、人機混合智能、群體智能、自主協同與決策等基礎理論研究; 前瞻布局高級機器學習、類腦智能計算、量子智能計算等跨領域基礎理論研究; 開展跨學科探索性研究,推動人工智能與機械、電氣、光電子、測繪遙感、認知科學、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相關基礎學科的交叉融合,加強支撐人工智能發展的數學基礎理論研究,積極開展人工智能法律倫理的基礎理論問題研究,在基礎研究領域形成一批原創性成果。突破一批重點關鍵技術瓶頸 推進人工智能關鍵技術研發部署,以算法為核心,以數據和硬件為基礎,重點提升感知識別、知識計算、認知推理、運動執行、人機交互能力,形成湖北特色優勢關鍵技術體系。 加強人工智能芯片、智能傳感器等硬件技術以及操作系統研發,加強機器視覺、計算引擎與知識服務技術、自然語言處理及語音識別技術、虛擬現實智能建模技術、跨媒體分析推理技術、群體智能技術、混合增強智能新架構與新技術、智能自主無人系統等核心共性技術攻關。
(二)培育發展智能產品。 加快人工智能關鍵技術轉化和產業化,促進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 發展智能控制產品 依托機械自動化技術積累與產業基礎,加快突破關鍵技術,研發并應用具備復雜環境感知、智能人機交互、靈活精準控制等特征的智能化設備,重點聚焦無人機、無人船、智能網聯汽車、數控裝置、機器人等優勢領域,滿足高可用、高可靠、高安全等要求,提升設備處理復雜、突發、極端情況的能力。 突破智能芯片產品 充分發揮湖北芯片優勢,圍繞國家存儲器基地構建存儲器產品設計、技術研發、晶圓制造與測試為一體的人工智能硬件支撐,通過疊加地理信息、自動控制等湖北特色優勢技術,開發基于新業態、新應用的信息處理、傳感器、新型存儲等關鍵芯片。 打造智能制造產品 充分利用湖北汽車、船舶、電力、食品等優勢產業基礎,縱向拓展智能產品應用場景,豐富適用于優勢制造業應用場景的各類人工智能產品,提高智能服務水平,促進應用場景智能化、人性化升級。 重點推動智能輔助駕駛、復雜環境感知、車載智能設備等智能網聯汽車相關產品研發生產;突破無人船智能駕駛、輔助駕駛、航行決策、智能操控等技術,豐富水文收集、航道巡查、旅游觀光等領域的場景應用;開發智能儲能設施、智能用電設施,推動能源供需信息的實時匹配和智能化響應;圍繞食品分類、預警等級、食品安全隱患及評估等,研發便捷快速的檢測技術與設備,強化人工智能對食品安全的保障。 豐富智能家居產品 推動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智能搜索、自動控制等技術在智能家居產品的廣泛應用。 利用傳感器和通訊設備對人居環境監測形成的數據流,通過云計算和深度學習建立相應模型,依托物聯網對智能家電設備乃至整個建筑的實時控制,提升家居產品個性化、智能化服務水平。 打造智能家居行業標準化體系,推動云端接口標準化,實現智能家居產品的互聯互通。鼓勵圍繞家庭安全、環境監測、兒童陪護、智能管理等領域開發智能家居創新應用產品。 培育智能建造產品 發揮湖北在道路、橋隧等建筑領域的領先優勢,加快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統(GIS)等重點技術的突破與應用,推動創新型產品與服務的開發,加快發展智能建筑和智能城市基礎設施。 加強建筑領域先進智能傳感產品與全過程信息管理服務的應用推廣,鼓勵研發可以感知環境、感知狀態,具有自適應、自修復功能的智能型建造裝配產品,加快可遠程操控的智能建造設備產業化,加快智能建造、綠色建造、安全建造的實現,為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支持。
(三)加快企業體系形成 聚集一批人工智能領域領軍企業,堅持培養和引進相結合,深化人工智能領域創業企業培育,積極推動高端要素集聚。 支持優勢企業發展 開展人工智能企業樹標提質行動,集中力量在智能控制、圖像識別、智能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等湖北優勢企業集中的領域,加快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優勢企業和特色品牌。對人工智能領域優勢企業實行“一企一策”,精準服務企業發展需求,支持企業加快成長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加大在研發平臺建設、重大技術攻關應用、高端人才引進培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進優勢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進一步發揮行業優勢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 深化創業企業培育 以雙創示范基地為載體,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對創新創業的引領帶動作用,依托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力量,引進一批國內外創業孵化資源,搭建人工智能領域新型創業服務機構,建設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人工智能眾創空間。引導創新創業載體推進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聚焦自動化控制、地理空間信息等優勢領域,孵化培育和發展人工智能創業企業。實施獨角獸企業培育計劃,促進人工智能企業發展。 加快領軍企業引進 充分發揮湖北高等院校眾多、人才資源豐富、發展空間大等優勢,利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等平臺,提高湖北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影響力與知名度,吸引領軍企業來湖北發展。支持全球人工智能龍頭企業在湖北設立研發機構,重點跟蹤國內外計算機視覺、智能算法、智能芯片、機器人、智能醫療診斷等領域龍頭企業,推動企業在湖北建立區域總部、創新中心、孵化基地和“雙創”平臺。堅持省市聯合、部門聯動,協同推進重點項目簽約落地。
(四)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按照人工智能應用領域分類布局,圍繞人工智能產業鏈和創新鏈廣聚發展資源,打造產業集群新高地。 布局產業發展空間 緊密結合湖北現有區域和產業發展布局,構建以武漢為中心、襄陽和宜昌為副中心的湖北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輻射圈。 打造光谷龍頭基地 依托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在光電子信息、生物健康、智能產業等主導產業的先發優勢以及人才、技術、資本、企業等要素資源密集優勢,通過招引國內外人工智能領軍企業、聯合共建高水平人工智能研發機構等方式,重點圍繞信息、健康等優勢產業推進人工智能技術轉化,著力將光谷建設成為集前沿研究、成果轉化、創業孵化、融合發展于一體,具有國內一流競爭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集聚發展基地。構建創新引領示范園 布局人工智能特色產業集群,支持襄陽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園建設,支持各市(州)基于大數據、云計算、車聯網、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等產業基礎和特色優勢,建設一批人工智能特色示范園區。 營造開放創新發展生態 整體提升人工智能行業創新支撐能力,有效降低中小微企業研發成本,支持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設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研發平臺,搭建數據開放平臺、開源開放共性技術平臺,鼓勵各類創新主體建設行業公共服務平臺,促進人才要素等創新資源集聚。 (一)建設協同創新研發平臺 重點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聯合人工智能企業建立有利于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新型研發機構、概念驗證實驗室等技術研發平臺,支持高校、企業申報國家級科研平臺,促進人工智能前沿核心技術和應用技術開發研究。
(二)加快數據資源共享開放 針對制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數據孤島”問題,探索建立數據資源開放共享機制。鼓勵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等單位開放自有數據、提供數據服務,引導形成安全、合規、高效的數據共享開放體系。 (三)建設開源共性技術生態 支持開源開發平臺、開放技術網絡和開源社區建設,建設面向人工智能的開源軟硬件省級基礎平臺。探索利用“揭榜掛帥”機制,搭建技術供需對接平臺,加強人工智能關鍵共性軟件的技術攻關和硬件的研發。
(四)構建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引導和鼓勵高校設立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專業,支持高校人工智能學科建設。構建政產學研用聯動的人才需求對接和定向培養機制,依托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以及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科教資源,加大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力度,構建面向產業發展前沿的多層次、高質量人才團隊。
(五)打造行業公共服務平臺 構建“人工智能+X”行業融合服務平臺,強化人工智能技術對教育、農業、制造業等領域發展的支撐。圍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需求,培育和引進一批檢驗評測、人員培訓、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專業服務機構,加快建設一批技術轉移中心、知識產權服務中心等人工智能專業技術服務平臺。 (六)建立網絡安全保障體系 注重人工智能網絡安全技術研發,強化人工智能產品和系統網絡安全防護。加強人工智能網絡安全技術標準制定,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積極參與人工智能通用安全技術標準制定,建立人工智能網絡安全技術標準體系。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 在湖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的統籌下,建立由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牽頭的湖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廳際聯席會議制度,負責制定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協調解決人工智能創新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推進各項重點任務順利實施。 (二)強化政策支持 完善人工智能發展扶持政策,嚴格落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統籌利用各類財政資金,引導社會資本、人力資源等要素投向,加快建設開放、包容、多元的創新生態和資源高效流動的制度環境。組織實施一批人工智能科技重大專項,加強與國家“1+N”人工智能項目群的銜接。降低“人工智能+”領域創新創業門檻,推動人工智能在重點領域的試點示范。對人工智能企業合法運用公共數據采取包容審慎監管。 (三)基礎設施保障 大力推動人工智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泛在、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快5G網絡部署,分步建設5G基站,加快5G規模組網,推動實時協同的人工智能5G增強技術研發及應用。推動固定寬帶和移動寬帶均邁入千兆(G比特)時代,為高帶寬應用創新和推廣提供基礎網絡保障。
(四)深化開放合作 構建鏈接全球人工智能高端創新資源的合作網絡,暢通與國內外知名創新中心、協會組織和行業機構的交流渠道,鼓勵省內企業與國內外相關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開展人工智能領域研發合作,促進產業和應用協同發展。
原文標題:湖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總體規劃 (2020—2030年)!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工業IoT】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710瀏覽量
270493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790瀏覽量
240549
原文標題:湖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總體規劃 (2020—2030年)!
文章出處:【微信號:IndustryIOT,微信公眾號:工業互聯網前線】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華工科技榮獲2024年度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華工科技榮獲2024<b class='flag-5'>年</b>度<b class='flag-5'>湖北省</b>科技進步二等獎](https://file1.elecfans.com/web3/M00/05/8D/wKgZO2eAvBOAatqmAAAxaITiWH8957.png)
南方智能榮獲2024年湖北省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
喜報!武漢普賽斯獲批2024年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喜報!武漢普賽斯獲批2024<b class='flag-5'>年</b><b class='flag-5'>湖北省</b>工程研究中心](https://file1.elecfans.com/web3/M00/01/BF/wKgZPGdX-WOAWS_nAACKoyrUVF4381.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