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去了上海,又看了在那里舉辦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下文簡稱工博會)。 今年工博會已進行到第22屆,舉辦時間為9月15日至19日。1999年召開首屆工博會時,筆者尚在日本,無緣參觀,但那時去中國及日本的工廠做調查,是筆者在國外大學任職時的科研任務,因此筆者對中日工廠、管理方式、技術特點多少有些了解。22年彈指一揮間,中日企業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再走進上海國家會展中心時,更能夠感覺到變化的巨大。 中日企業在自動化、智能化方面殊途同歸。具體的不同特點,有時需要我們聽聽專家的意見,這樣更能推進中日兩國工業的共同進步。
第22屆工博會現場(作者供圖,下同)工業化歷史的長與短1978年筆者上大學之前在農村下鄉三年,那三年時間基本上用木推車、扁擔運送各種農產品,大田的農活主要靠鐮刀、鋤頭。公社里有一臺手扶拖拉機,但基本上是用來參觀的,真正下田的機會并不多。1980年代末期到日本留學后,筆者也常去農村,但從未見過日本農民用木推車,更不用說扁擔了。
農村如此,工廠就更不一樣了。筆者上大學前也在工廠做過車工、木工等工作,尤其是做車工的時候,車刀的好壞直接影響成品率,就算檢驗科的工友能高抬貴手,把一些不太合格的零部件放過去了,但也還是有不少次品過不去,挨師傅罵是挺平常的事。上世紀90年代在日本工廠參觀的時候,看到人家早已經規定要零次品,買回來的日本產品也真的特別耐用,深深體會到日本產品的高質量、中日產業的不同。 最近去40余年前下鄉的農村看了看,見過去的小伙伴現在都已進入老年,家里的農具放在倉庫里已經基本不用,農村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機械化。即便自己不會使用相關機械,也能雇人用機器播種、收割。 此外,農村里也有了小型加工廠,但感覺還不能和二十年前日本的作坊比。
在農村工廠里工作的工人,其技能都不能和中國城里的工人比,更不用說和日本的大多數工廠的員工做比較了。看看廠里的機械,更能感覺到中日之間在部分工業領域存在相當的落差。 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后,在一百多年前開始進入工業化階段,讓這個國家有數量巨大的從事生產的企業,在現代的工廠里保有了較為先進的機械設備——如果設備不夠先進,產品在市場競爭中肯定處于弱勢,企業最終會被淘汰。
這一點中國和日本很不一樣,至少在我下鄉過的村莊里,現在還使用著相當多的陳舊設備。中國市場還沒有完全達到全國生產技術水平完全一致的地步,有些地方仍在使用落后的設備。 日本相當多的企業有上百年或者幾十年的歷史,而我們的大部分企業成立于改革開放之后,長的三十多年,短的只有十幾年歷史,工業化歷史的短暫,決定了企業技術競爭還不充分,技術水平參差不齊。
中國在工業化道路上追趕,需要大量的技術。在工博會上,能看到很多中國企業已擁有了世界最為先進的智能技術,但中國企業之間的技術水平差距還相當大;如果看日本企業的相關技術,日企之間也有很大的不同,但來參展的企業,其技術水平較為接近,只是在某個專業方面側重點不同。同一個專業領域,日本企業在技術上顯示出相當的近似特點,落后于整個時代的技術不會拿到中國的工博會上展示;不過就筆者在日本所接觸到的技術,大部分同樣處于基本相同的水平,太落后的也不多。 在向中國企業介紹自己技術的時候,筆者看到日立公司展出的智能設備特別引人注目。該公司按“工廠前”、“工廠中”、“工廠后”三個部分推出各個時段的工廠智能化解決方案,展示了日本智能制造領域中的創新與創想。
日立展臺 分階段向中國企業介紹自己的技術,特別適合中國企業的需求。中國大企業有能力去組織全生產過程的智能化,但太多的企業還只能對生產過程的一部分進行改造,需要有參照的對象,引進具體技術。 在工業化方面,日本歷史的長與中國的短形成了各自智能化特點。工博會上能看到中國大型鋼鐵廠等企業在智能化上實現的巨大進步,但中國市場上也還是有對各個時段智能化的不同需求,日立分階段展示自己的智能化生產技術,在工博會上吸引了大批前來參觀的中國企業。智能化的漸進模式與跳躍發展百余年來,日本在進入智能化之前,有過機械化、自動化的階段,但中國的智能化可能在很多場合是智能化、自動化、機械化三者同時推進。三個階段同時推進,讓中國的工業化過程發生了跳躍性的變化,也讓整個工業體系變得更為復雜,導致各地區、同一企業內部的工業生產技術不一定能夠同步推進。 在工博會筆者見到了日立(中國)有限公司產業系統事業統括本部佐佐木一彰總經理。談及日本智能化過程時,佐佐木總經理認為這是自動化向智能化進步的一個結果。 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企業廣泛地導入了微電子技術,實現了生產過程的自動化。
進入21世紀以后,日本經濟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生育率的下降、老齡化的加深,這些讓日本產業在勞動力的保障方面出了很大的問題——長時間勞動力不足。自動化解決了一部分問題,在產業從微電子時代進入IT(信息通訊技術)時代后,時代更需要讓生產過程向智能化發展。 “在日本,智能制造不是為了減少工人的數量,也不是單純地為了實現無人化,是因為日本本身的勞動力不足,需要由機器取代過去的人工操作。”佐佐木總經理談道。
展臺上展示的機器人 相比之下,筆者看到的中國企業,很多工廠只有二、三十年的歷史,工人的技術是在這二、三十年中形成的,沒有幾十年、上百年的傳承。企業生產技術本身的積累與中國國內及世界市場的需求之間,出現了巨大的落差。 一方面中國積極通過研發積累自己的技術,另一方面中國需要從國外引進技術,向外資企業學習(包括近些年來,中國企業在工資待遇等方面的改進,讓很多企業具有了從外資企業招聘人才的競爭力)。
國外的最新技術往往能夠很快被引入中國國內,讓中國很多企業具有了在生產階段上實現跳躍發展的態勢。 日本企業通過上百年的技術積累、研究開發,漸漸形成一套獨立的技術模式,進而形成日本的完整技術體系,中國企業的上述發展與日本有著很大的不同。 很多時候,中國企業需要解決技術積累不夠充分的問題。
當一種技術從個人技能轉變為某種自動化方式,或者使用了更多的IT技術具有了智能特點之后,個人技能便轉為一種體系化的工業生產方式,這種方式解決了因工業生產線上技能的不同、知識運用能力的不同造成產品質量不穩定的問題。 在佐佐木總經理看來,中國的智能化與日本的智能化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國實行智能制造或者無人化,主要目的是減少生產過程中出現的操作錯誤,盡可能使這種因為不熟練而出現的錯誤做到最小化。” 工博會上的日立展臺有這樣一種演示。某種工序需要按順序安裝四種零部件。工人面前的屏幕顯示了需要安裝的第一個零部件的名稱與照片。如果工人拿一個相近的零部件安裝的話,攝像頭迅速做出判斷,發出警告聲,讓工人重新安裝。
這種智能化的對生產過程的監督,保障了產品不會發生因為零部件的安裝錯誤而導致次品的出現。 也同樣在日立的展臺上,可通過使用傳感器對電流等方面進行檢測,預測機器未來會出現的故障,提示員工按時保養機械或者更換零部件。這樣的智能化,讓生產能夠穩定地進行,不會因為某個工序的故障,讓整個生產停頓下來。
自動檢測 日立是一家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企業,該公司在智能化過程中,將整個公司具有的生產技術逐步通過IT及人工智能(AI)的方式,使用到了工業生產中。日立現有的技術,該是中國企業在生產中同樣需要的,尤其當企業的員工個體技能水平參差不齊時,特別需要使用這樣的技術。用上這些技術,企業便有了飛躍的發展機會。很多中國企業的技術進步是從機械化直接進入智能化,省略了日本企業大部分經歷過的自動化階段。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突然出現,中國企業在智能化的飛躍上有了新的需求。由于人員往來的一時阻斷,春節后大量工人不能從家鄉返回工作的城市。曾經有相當多的工廠因為員工的不足而完不成訂單;新冠的出現,讓更多企業開始考慮如何在人員不足的情況下,完成(智能)生產,保障(智能)物流通暢。這更加速了中國企業在智能化上的飛躍。殊途同歸的中日智能化制造盡管中日在工業化的歷史、發展過程上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殊途同歸,最終的目的該是一樣的:提高生產效率,滿足市場需求。在這里有中日企業最終該建立起何種協作關系的問題。 智能化的制造,換句話說是將整個制造過程搬到IT解決方案平臺上,保障零部件的供應,實現高效生產,將產品快速提供給客戶。
日本的IT平臺,日立稱之為Lumada的綜合解決方案。具體來講,Lumada是基于IT技術和生產技術于一體的平臺,將日立上百年來的制造技術、信息技術合為一體。在和佐佐木一彰總經理交談時,能感覺到日立要用這個平臺將其所有的技術囊括進去,不僅供日立自己使用,也對各國各家企業開放。
回過頭來看中國。在工博會上,阿里巴巴、騰訊等中國企業也在積極地展示其IT平臺在制造、物流過程中的最新利用方式。從IT平臺的規模看,阿里巴巴、騰訊及這兩年開始積極向云端進取的華為技術,其平臺今后向工業智能化發展的空間非常大。如何穩定地運行智能化制造方面的IT平臺,中日企業可以交流的地方很多,合作的空間也非常廣闊。 在工博會之前,北京召開了中國服務貿易交易會,會上特別強調了數字服務的意義。日本政府在9月16日完成了向菅義偉新內閣的過渡,而設立數字廳是新政權的一大亮點。推進數字經濟,在工業生產方面就是推進制造的智能化。中日在數字經濟方面的目標愈發接近,兩國企業的合作也有了新的空間。
中國制造能力突出,國內市場可開拓的空間巨大,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不斷更新。歷史上中國的工業化步伐邁得晚了一些,但在以跳躍的方式大步前進。很多時候舊的生產方式還沒有全部更新完,新的方式已經進入到了生產過程中。從日本企業那里學習、借鑒新技術,今后一段時間依然是中國企業獲取技術進步的重要方式之一。
用日本的智能制造技術為中國服務,可能在技術規模上需要適應中國的龐大,在速度上需要能跟上中國企業快速前進的步伐。對于中國企業來說,用好日本技術,能在制造領域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過去在自動化階段,中國很多企業從日本引進了技術,實現了進步;今后在智能制造上和日本企業的合作,也同樣能獲得巨大的效果。 殊途同歸該是中日兩國工業化(智能化)的最終結果。
原文標題:中國工業化跟日本仍有差距,但我在這里看到了飛越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科工力量】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IT
+關注
關注
2文章
870瀏覽量
63647 -
工業
+關注
關注
3文章
1876瀏覽量
46933 -
阿里巴巴
+關注
關注
7文章
1622瀏覽量
47572
原文標題:中國工業化跟日本仍有差距,但我在這里看到了飛越
文章出處:【微信號:guanchacaijing,微信公眾號:科工力量】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格陸博科技出席南通新型工業化大會
中車慧衍平臺入選工信部2024年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典型應用案例
德賽西威入選工信部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典型應用案例
開源鴻蒙助力工業數字化、賦能新型工業化
新型工業化物聯網平臺是什么
泉州數字孿生工業互聯網可視化技術,賦能新型工業化智能制造工廠
高通公司孟樸出席進博會分論壇,共話人工智能與新型工業化未來
從客戶需求視角去認識ZLG | 邊緣計算網關多種應用
![從客戶需求視角去認識ZLG | 邊緣計算網關多種應用](https://file.elecfans.com/web2/M00/50/DA/pYYBAGLH6TyAB71EAAAPQ7KgtYA038.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