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政策和疫情的雙重助推下,當下“互聯網+醫療”呈現蓬勃生機。公立醫院紛紛加快線上復診業務,互聯網醫院線上訪問量、咨詢人數、診療業務量不斷攀升。“沒時間”的上班族、行動不便的病人、舟車輾轉的外地患者,成了這一波互聯網診療的初體驗者。互聯網醫院越來越成為整個醫療服務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醫患線上“面對面”
“打開攝像頭,讓我看看孩子今天的狀態。”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淋巴腫瘤內科主任醫師林寧晶坐在醫院線上診室的攝像頭前,對李琪(化名)的媽媽說。很快,李琪出現在攝像頭前。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像這樣的視頻復診成為常見的一幕。
2015年12月,李琪被診斷為霍奇金淋巴瘤。經歷了8個周期的化療后,李琪又接受了放療,癥狀完全緩解。此后,他定期找林寧晶復查。
不久前,林寧晶通過視頻了解了李琪的身體狀況,同時對比了其最近一次的檢查結果。“根據檢查指標,孩子肌酸激酶指標異常,得去綜合醫院心臟內科看看。”李琪媽媽認真記下林寧晶給出的診療建議。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線上復診系統已上線3個月,診療數量超過1萬例,其中超過50%是外地患者。
在消化腫瘤內科齊長松醫生的網上診室,來自江西的腸癌術后6年的患者老王把自己在當地做的檢查結果上傳到“北腫云病歷”上。齊長松通過視頻問診,給出了診療建議。老王很感慨:“疫情期間來北京復查一趟可麻煩了,現在可以網上看病,我在家里就能看見齊醫生了。”
空出的資源給初診患者
“10160例。”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信息部的LED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患者的復診數量。醫院信息部主任衡反修拿起遙控器向記者展示更詳細的實時診療數據:截至8月18日10時,線上共開立4053張處方、13354張檢查單及17004張檢驗單,為患者預約檢查10657例,開立921張住院單。
“兩個月來,共有23個科室160位醫生出互聯網診療門診,平均每天超過30名醫生在線服務。同時,每天有350位~400位患者接受線上診療,加上陪同家屬,相當于醫院門診大樓每天減少1000位的人流量,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風險。”衡反修說。
在該院副院長邢沫看來,更為重要的是,復診患者轉移至線上,空出來的門診醫療資源留給初診患者,讓更多患者得到及時診治。“我們醫院82%是復診患者,只有8%的號源是首診新患者。線上復診系統運行后,今年8月與去年同期相比,新就診患者的比例提升了4個百分點,這與醫院發展互聯網醫療的初衷是一致的。”邢沫告訴記者,乳腺中心、胸外科等科室還向新就診患者提供免費的線上咨詢。如果懷疑有問題,醫生可以直接給咨詢者預約科室的線下首診號源,緩解初診患者“一號難求”的問題。
“每周都比上一周患者數量更多,這說明患者越來越接受這樣的新方式。不過,患者的就醫習慣還需要進一步培養。”衡反修說。
不久前,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完善了互聯網處方審核、調配流程。藥師對處方藥物的適應證、安全性、用法用量及醫保支付要求等方面進行審核,保障線上復診患者用藥安全。在北京市明確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后,該院繼續完成互聯網診療的醫保對接,線上支付的掛號費用可以按照比例直接報銷。
“真正的醫療革命是把診前、診中、診后完全打通,形成閉環。相關工作正在推進中,期待藥品閉環盡快實現,進一步將線上線下流程結合起來。”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門診部副主任田振對此表示期待。
功能實現并非一蹴而就
疫情期間,國家密集出臺了鼓勵互聯網醫療的政策,如加強信息化支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做好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各地充分運用信息手段開展隨訪等,加速互聯網診療落地。
一份來自HIT專家網的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在242份有效問卷中,67%的受訪者所在醫院門診量同比大幅減少。同時,78%的受訪者所在醫院積極采用線上方式開展診療服務。其中,開展線上診療服務最普遍的方式是互聯網診療,約占34%;其次是遠程醫療,約占26%;第三是電話咨詢,約占23%。
“信息系統的建設是要有前瞻性的,各種線上功能的實現并非一蹴而就。2018年,我們就在鋪設信息系統,涵蓋了大部分門診工作。比如,電子簽名,需要一系列的認證手續,要提前準備。檢驗檢查和預約、改約功能要反復測試,保證上線之后相對穩定,真正解決問題。”衡反修介紹。
近幾年,全國互聯網醫院數量在持續增長。數據顯示,2018年12月全國約有100家互聯網醫院,到2019年12月已達到530家。截至2020年7月底,全國已有28個省(區、市)搭建起了完善的互聯網監管平臺,互聯網醫院數量接近600家。
“目前,國家對地方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的要求包括,建立互聯網醫療服務監管平臺,加快對互聯網診療和互聯網醫院的準入,推動遠程醫療服務。對醫院的要求包括,完善醫院互聯網平臺,打通線上線下服務,對部分常見病、慢性病進行在線復診,并開展藥品配送,以推動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在近日舉辦的2020中國醫院信息網絡大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醫療資源處處長王毅說。
王毅介紹,下一步國家要在5個方面推進“互聯網+醫療”建設:第一,分區域設置國家互聯網醫療中心,充分發揮區域中心的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推動互聯網醫療服務在各區域的均衡發展;第二,細化互聯網醫療服務監管標準,明確監管內容、監管方式并對各地互聯網醫療服務監管平臺運行情況和發揮的監管功能進行評估;第三,制定互聯網醫療服務指導性文件,包括語言規范、病歷書寫要求、隱私保護等;第四,不斷優化互聯網預約診療制度和流程,進一步加強門診號源管理;第五,完善智慧醫院頂層設計,形成較完善的智慧醫院建設指導體系。
責任編輯人:CC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56瀏覽量
103323 -
醫療
+關注
關注
8文章
1823瀏覽量
5876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醫療電子技術:創新與挑戰
工業物聯網平臺的組成部分
工業互聯網系統的組成
庫克:Vision Pro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云安全服務體系由哪五部分組成
工業互聯網三大體系是什么?
頻率計的基本概念和組成部分
什么是衛星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的組成
![什么是衛星<b class='flag-5'>互聯網</b>?衛星<b class='flag-5'>互聯網</b>的<b class='flag-5'>組成</b>](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CB/75/wKgaomYfLjeAftVEAAAXmRgU0rY791.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