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工程師們來說,無法實現人類大腦效率和超強計算性能的其中一個原因在于,一直以來我們缺少一種可以獨立發揮神經元作用的電子設備。要做到這一一點,需要我們發明一種全新的設備,其設計比此前創造的所有東西都更加復雜。
近日,來自惠普實驗室的Suhas Kumar、R.Stanley Williams(現在為德州農工大學教授)和斯坦福大學已故博士生 Ziwen Wang 發明了一種滿足這些要求的設備。就其本身而言,使用一個簡單的直流電壓作為輸入,該設備不僅可以輸出其他設備可以管理的簡單脈沖,而且還可輸出神經元的全部活動情況,包括脈沖爆發、自激振蕩,以及大腦中出現的其他情況。該研究成果的具體描述發表在了近日的《自然》雜志上。
它將電阻、電容和所謂的Mott憶阻器都集成在同一個裝置中。憶阻器是以電阻的形式保存流過它們的電流的存儲器。Mott憶阻器還有一個附加功能,即能夠反映受溫度影響下的電阻變化。Mott 轉換中的材料根據其溫度在絕緣和導電之間轉換。這種特性在 20 世紀 60 年代就被發現了,但直到最近才在納米級設備中進行了探索。
這種轉變發生在憶阻器中的納米級氧化鈮條中。當施加電壓時,NbO2 會輕微發熱,使其從絕緣變為可導電。一旦這種轉換發生,電容中累積的電荷就會流過。然后,設備冷卻到剛好足以觸發轉回絕緣狀態。這樣脈沖電流就類似于神經元的動作電位。
Williams說:“我們已經為此努力了五年。在這一小塊納米材料結構中發生了很多事情。”
根據Kumar的說法,憶阻器發明者Leon Chua預測,如果設置出可能的器件參數,則行為穩定的區域之間將存在行為混亂的區域。在某些混亂區域的邊緣,可能存在執行新的人造神經元功能的器件。
Image: Suhas KumarThe device is capable of a host of behaviors.
Williams認為Kumar微調了設備的材料和物理參數,從而找到了一個有效的組合。他說:“你不會是偶然發現這個的。在發現這一特點之前,一切都必須非常完美。但是一旦你能制造出這個東西,它實際上會變得非常穩固,而且可以復現。?!?/p>
研究人員首先構建了脈沖版本的布爾邏輯門(NAND 和 NOR),隨后通過構建小型模擬優化電路來對器件進行測試。
要想把這一設備最終擴展到實用化程度,并挑戰當前常規架構的設備,還需要很多工作要做。例如,Kumar和Williams計劃探索在不同溫度下經歷Mott轉變的其他可能材料。NbO2 的轉換出現在 800 度,過高了。這一溫度只會出現在納米級的涂層里,想要把這種環境擴展到數百萬設備上是一個大問題。
Williams表示,其他人也研究過氧化釩,它在60攝氏度的溫度下轉變,但這可能太低了,因為數據中心的系統通常要在100攝氏度下工作。
可能還會存在其他可實現同樣效果的轉換材料。Williams 說:“尋找最佳材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p>
原文標題:首個單設備模擬神經元出現 可有效解決傳統計算機所面臨的問題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電路
+關注
關注
173文章
5983瀏覽量
173203 -
電壓
+關注
關注
45文章
5643瀏覽量
116422 -
計算機
+關注
關注
19文章
7561瀏覽量
88840
原文標題:首個單設備模擬神經元出現 可有效解決傳統計算機所面臨的問題
文章出處:【微信號:IEEE_China,微信公眾號: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