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Mate40手機正式在國內發布,全球的目光再次聚焦在華為身上,對于此時的華為來說,不管是在芯片,還是在核心技術來說,全面受到美國的打壓——對于華為的發展來說,其只是全球龐大產業鏈中的一環,而這一環,并非是最上游的一環。
正式因為如此,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開始限制華為的發展,希望華為如同中興通訊一樣,成為美國能實時監控的一家企業。
但華為并未“滿足”他們的希望。
為此,華為不僅得面對其在全球5G市場的發展問題,還得面對芯片問題——華為在9月15日,已經無法獲得臺積電提供的5nm芯片,而這些芯片的缺失,將導致華為在手機市場面臨“無芯”可用。
而Mate40在“缺芯”論下,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可以說,目前的華為已經陷入了不斷循環的困局——大量基于美國的技術或產品無法得到使用,華為要突破這一困局,只能依賴自己。
在10月22日晚上,華為在線上發布了Mate40旗艦手機;而在10月30日,更是在上海舉辦了Mate40國內發布會。
這一系列的行為,部分媒體稱之為“反抗”,但對于華為來說,只是正常的項目進展。
那么Mate40有何可圈可點之處?
Mate40,地表最強手機?
在華為消費者的布局中,“1+8+N”是最常見的戰略布局,而這一布局也被稱之為華為在物聯網產業中布局。在這一布局里,華為負責其中的“1”、“8”和“+”三個方面,而“N”則是交由合作伙伴,讓他們在這一領域中肆意發展。
而對于華為來說,“+”是一切的基礎,“1”則是整個戰略的核心體現,Mate40的出現,也讓華為的“1”再添一名“猛將”,從而更好地鞏固華為在手機市場中的地位,從而推動其他方面的發展!
但對于Mate40而言,有哪些優勢?
與往年的的發布會不同,今年Mate40發布會上,華為的競爭對手只有一個——蘋果。而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更是采用最為直接和猛烈的數據對比進行比較——方式雖然簡單粗暴,但這一方式也是最為有效的做法。
可以說,在余下的演講中,華為除了生態建設,在硬件方面全面碾壓蘋果系列。
1、芯片
芯片的重要性無需多言,不管是對于手機還是在其他終端,芯片猶如人類的大腦,不斷為設備的正常運算及反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而Mate40所采用的麒麟9000 5G SoC芯片,更是得到進一步發展——其采用最新5nm制程工藝技術,內部集成了153億個晶體管,比A14多30%。
CPU最高主頻可達3.13GHz,GPU部分則為24核Mail-G78,圖形處理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另外,雙大核+微核NPU架構的AI benchmark 4.0 ETH跑分高達148008分,這也為麒麟9000提供了卓越的AI的性能。
2、非凡拍攝
拍攝一直是當前智能手機無法擺脫的重點——哪怕是如今被吐槽不斷的iPhone,也不斷宣傳其拍攝效果。
但與其他品牌不同的是,Mate40拍攝效果遠超他人——基于RYYB濾色陣列、四合一像素融合、全像素八核對焦技術集于一身的傳感器,1/1.28英寸的傳感器感光面積,更讓其成為華為迄今為止最大的影像傳感器。
3、AI應用
雖然大部分手機企業紛紛把AI應用在手機端,但能像Mate40一樣玩到極致的少之又少。
在Mate40方面,除了面部識別之外,還有隔空控制、目光注視等AI控制方面。而這些看似毫不起眼的應用,卻是Mate40在軟硬件方面的不斷突破——軟件方面需要快速對用戶的動作及習慣產生反應,而硬件方面更是要考慮節能、識別范圍等要求。
在這些要求下,Mate40的配件相比其他品牌手機要求更高。
此外,“聽音識字”更是其中的難點——Mate40必須準確識別音頻內容,并作出準確的翻譯,其中會涉及到語氣、口語、俚語等問題。從中不難想象華為在語音識別方面的成就。
4、安全問題
本次Mate40系列由內之外,全面打造用戶安全保護。據悉,其TEE OS安全微內核獲全球商用OS內核最高安全等級的CC EAL5+認證,EMUI關鍵特性獲得歐洲專業隱私認證ePrivacyseal。
同時,華為Mate 40系列還是全球首款支持我國“數字人民幣硬件錢包”的智能手機。
華為物聯網生態的建設
而與Mate40一同發布的還有華為生態鏈的發展,也就是華為“1+8+N”戰略中的“8”和“N”。
雖然“8”和“N”沒有華為手機那么大放光彩,但其戰略位置并不低于華為手機——在物聯網產業的布局中,華為與小米、OPPO等企業的打法并不相同。小米、OPPO等企業的方法是由手機控制終端,成為單項控制;而華為在這一基礎上,設置終端方面的某些功能必須搭配華為手機,從而實現“1+8+N”戰略的閉環。
而在本次發布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總裁何剛也針對五大應用場景進行講解:
1、健康生活
身體數據是每一個人都希望及時獲取的數據,在近幾年的智能手表中,心率、血氧等眾多檢測功能逐步上線。而華為更是發布了GT2 PRO和GT2 Pro ECG。
但與其他企業不同的是,GT2 PRO擺脫了“線”的束縛,其可與華為手機實現反向充電——只要手機有電,其可以隨時為智能手表充電,無需通過專用充電底座。
此外,GT2 PRO基于TruSeen4.0+實時心率測量技術,實現全天候血氧飽和度測試、科學睡眠、壓力管家、心率異常提示等功能。
而GT2 Pro ECG則是首款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認證的智能穿戴設備新增心電采集功能。
與智能手表同時推出的還有華為智能體脂秤3,該體脂秤可以實現14項身體檢測內容。
2、影音娛樂
在影音娛樂方面,華為提供了首款無線頭戴式耳機HUAWEI FreeBuds Studio,其擁有高達48kHz的超寬頻高解析音質,HiFi級無線音質重現豐富細節。領先的智慧動態降噪技術,根據不同環境噪聲智能切換,最高實現40dB降噪深度。
3、智慧辦公
M-Pen 2手寫筆。
4、智能家居
與華為嚴選不同的是,帝瓦雷全頻調音的華為Sound是華為在智能家居的“重拳”之一。其低音系統由1個4英寸低音喇叭+2個被動單元組成,此外還內置了3個全頻喇叭單元,帶來360度環繞聲場,最大瞬態功率144W,最大聲壓級90dB。
與華為Sound共同推出的還有華為智選方面的產品:HUAWEI HiCar、海雀攝像頭和行李箱。
5、智能出行
“華為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
這一句話不僅是華為的口號,同時也是華為對自己的限制——華為不會主動做車,但如何為用戶帶來更舒適的體驗,成為他們的目標。
為此,華為在Mate40發布會上首發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旨在通過華為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以創新的模式與車企深度合作,打造精品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為消費者提供極智、愉悅、信賴的出行體驗。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表示:“HI帶來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我們繼承華為三十年的技術積累,和汽車行業深度融合,并追求跨越式技術發展,實現領先與超越。我們相信新模式一定會開發出好的智能電動汽車,實現品牌向上,促進中國汽車產業由大變強。”
據王軍介紹,HI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包括1個全新的計算與通信架構和5大智能系統,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網聯和智能車云,以及激光雷達、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
在平臺方面則提供智能駕駛計算平臺、智能座艙計算平臺和智能車控計算平臺,同時還提供三大操作系統AOS(智能駕駛操作系統)、HOS(智能座艙操作系統)和VOS(智能車控操作系統)。
據了解,華為早在2014年成立“車聯網實驗室”,致力于汽車互聯化、智能化、電動化和共享化的技術創新,延伸華為“端、管、云”的ICT能力,面向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的應用場景儲備技術。2019年5月華為正式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進一步明確了自身的定位和業務邊界: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提供智能網聯汽車增量部件,幫助車企造好車。
未來的華為,能否支撐起龐大的業務線?
在華為的布局中不難看到,隨著其在ITC領域的發展,如何賦能各行各業成為他們最為核心的目的。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華為不斷在挖掘“云”和“端”兩條線——對于“管”而言,不僅僅是華為的根本,也是數字化時代的根本,而華為在這一領域中的投入更是龐大。
為了打造好“云”和“端”,華為不斷推動華為云在各行各業的落地,并在短短數年時間,讓華為云成為成長最快的云平臺。但值得注意的是,就目前而言,在云端實現盈利的企業少之又少——據財報數據顯示,目前僅亞馬遜云實現盈利,阿里云等云平臺,依然處于虧本,但基于其他產業在云端的應用和發展,有效彌補這一損失。
此外,如何打造“端”成為華為的難點。
“端”與其他產業不同,其面對的大部分是小眾化市場,其市場操作模式并不能單一的復制,需要耗費一定的人力及物力專研市場后,才能開展后期的運營。
而此時的華為,必須時刻與時間賽跑,“端”的拓展已經不再重要,如何把握現有市場,并鞏固,才是華為當前最為重要的事情!
責編AJX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576瀏覽量
253377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14文章
45036瀏覽量
378249 -
生態系統
+關注
關注
0文章
704瀏覽量
2079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宇樹科技在物聯網方面
物聯網就業有哪些高薪崗位?
華為Mate 70 Pro+高亮鈦背后的材料工藝故事
簡述華為Mate X6的亮點
掰掉衛星電話的外置天線,華為“天才少年”助力 Mate 捅破天
IOT物聯網中臺:開啟智慧生活新篇章 物聯網平臺系統,構建智慧城市數據生態 智慧城鎮、物聯網、數據中臺
同風起,耀星河!華為攜手伙伴一起創造無限可能
同風起,耀星河!華為攜手伙伴一起創造無限可能
【全新課程資料】正點原子《ESP32物聯網項目實戰》培訓課程資料上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