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發科計劃再拿出16.2億新臺幣(約合3.79億元)購買用于芯片制造的設備,這批設備將租借給力晶,以提高產能。此前,聯發科已經花了14.5億新臺幣(約合3.4億元)從泛林(Lam Research)、佳能和東京威力科創買光刻機等設備。
前段時間余承東說過,由于受到美國第三輪制裁的原因,華為Mate40系列有可能會成為絕版旗艦,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華為自主研發的旗艦麒麟芯片,在沒有臺積電等代工廠提供生產的情況下,無法保證持續的供貨。
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受到影響的不僅僅只是華為的智能手機業務,或者說5G業務,華為的產品線非常龐大,例如在消費領域,就還包括物聯網設備、智能電視設備等,這些設備也都需要芯片。
不過在華為Mate40系列國行版的發布會上,余承東再次提及了此事,并表示華為會堅持努力確保業務的連續性。
而且任正非近日也表示,2021年至2022年,將是華為重要的戰略攻關年,很顯然華為是要有大事發生,再結合前段時間任正非談到,華為設計的先進芯片,國內的工業基礎無法造出,很明顯這個重要的戰略攻關,就應該是指芯片,或者說是芯片的制造,這也符合余承東所說的確保業務連續性的要求。
然而很快,緊接著媒體就報道稱,華為正在計劃在上海建立一座專用的芯片廠,所謂專用,就應該是指專為華為所用,并表示在2021年之前生產28納米工藝,2022年生產20納米工藝。
因此我們就看到,這一切似乎都是連貫的,但就在這樣的消息出現不久,我們也看到了關于聯發科方面的消息,也是關于建立專用芯片產線。
根據媒體的報道稱,聯發科斥資約3.79億元人民幣,購入光刻機等芯片生產設備,并將這些設備租賃給晶圓代工廠力積電,目的就是確保芯片代工廠的產能,保證自己芯片可以及時出貨。
不過雖然如此,聯發科通過這種折中的方式建立自己的芯片生產線,應該是用于一些成熟工藝,而不是目前的先進工藝,這主要是基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聯發科選擇的是力積電
我們知道,目前可以提供先進工藝代工生產的廠商,只有臺積電和三星,而聯發科選擇的是力積電,從這一點來看,就應該選擇的是成熟工藝。
第二、光刻機并非高端
聯發科這次采購的芯片生產設備,其來源有科林、佳能等,所以可以預見,其光刻機應該是采購與佳能,而佳能的光刻機主要是中低端產品,而且肯定不是EUV光刻機,畢竟只有ASML現在可以生產EUV光刻機,所以就不可能生產先進工藝芯片。
第三、投資不大
我們看到,這次的設備投資只有3.79億元人民幣,而一臺EUV光刻機就高達1.2億歐元,所以再次證明,這肯定不是用于先進工藝芯片。
其實根據以上這些數據、媒體報道的信息以及當下的半導體晶圓代工市場情況,聯發科這次“自建”產線,應該是用于28納米左右的工藝。
根據媒體的報道稱,這次力積電將會增加每月兩萬片的8英寸產能,很顯然這部分產能就來自聯發科所投資的產線。
這與當下8英寸產能不足有關,不只是力積電,而是整個半導體圈子都是如此,目前很多無晶圓企業的8英寸晶圓訂單,已經排到了2021年中期,而28納米工藝的8英寸晶圓,可以說是在保證更低成本下,用于物聯網芯片的一個結合點。
對于聯發科來說,物聯網芯片市場是其必爭之地,我們也能看到聯發科現在有幾十款物聯網芯片,在物聯網芯片市場早期拿到更大的市場份額,不僅可以打入更多的企業供應鏈,而且可以在市場站穩腳跟。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物聯網,可以說現在是很多科技巨頭的必爭之地,例如之前高通要巨資收購恩智浦,其實也是要借此在物聯網芯片市場占領先機。
作為聯發科的老對手了,高通都如此重視,就足以看到物聯網芯片市場的價值所在,但很多人可能不了解的是,在2019年世界物聯網企業500強名單上,華為排名第一。
而且上面我們也提到了,媒體曝出華為即將自建芯片工廠,而且明年就能生產28納米工藝,關鍵就在于,28納米工藝就足以滿足物聯網芯片的需求了。
有朋友不免會有疑問,那么為什么高通沒有這樣建立自己的生產線呢?其實這也與企業的規模有關系,對于晶圓代工廠來說,也是優先對自己的大客戶供貨,換句話說,高通在爭搶晶圓代工廠的產能上更有優勢。
就拿2019年兩家公司的營收來說,高通差不多是聯發科的3倍,而且在2019年世界物聯網企業500強名單上,高通名列第三,第二是英特爾,但英特爾有自己的工廠,況且即便英特爾將自己的芯片外包,也不會發愁沒有產能。
其實這顯然是一種比較混亂的局面,因為一般晶圓代工廠的產能,如果說出現不足,那么也應該出現在先進工藝上,因為先進工藝的產能提升困難,一方面是因為EUV光刻機的產能還不如DUV,另一方面晶圓代工廠的EUV光刻機數量還不多。
但現在卻出現在8英寸晶圓,而且是成熟工藝上,其實這與當下如火如荼的國產替代化大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很多企業為了確保業務的連續性,在加大采用國產芯片,而且不僅是客戶在進行囤貨,很多無晶圓設計公司,其實也在囤貨,這就造成市場的需求量在短時間內大幅的增加,遠遠超過了晶圓廠的現有產能能力。
然而晶圓廠卻并不會因此就開始大幅采購設備增加產能,因為即便是沒有出現這樣的反常現象之前,晶圓廠也有淡季和旺季之分,通過淡旺季的結合,還能保證利潤,而如果再增加設備,一旦這種反常現象過去了,那么無疑很多設備將很難再有用武之地。
其實看看力積電就是如此,為何明明已經可以得到聯發科的訂單,還是不愿意自己采購設備,也是這個原因,反正設備是聯發科采購的,力積電只是租賃,如果哪天聯發科不給訂單了,那么力積電也可以順勢不再租賃,穩賺不賠。
總之現在的半導體產業已經有些亂套了,無晶圓廠開始自建工廠了,甚至會自己購買設備給晶圓代工廠用來為自己生產芯片,而成熟工藝的8英寸晶圓,卻出現供不應求,還能排隊排到半年之后,種種情況的發生都可謂史無前例,但在混沌之后,市場秩序肯定會得到重塑,我們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lq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7文章
51344瀏覽量
428170 -
聯發科
+關注
關注
56文章
2697瀏覽量
255234 -
芯片制造
+關注
關注
10文章
633瀏覽量
28937
原文標題:亂套了!非晶圓廠,砸30多億買晶圓設備
文章出處:【微信號:icdaily,微信公眾號:icdaily】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聯發科2024年營收大增,天璣9400芯片功不可沒
聯發科調整天璣9500芯片制造工藝
聯發科第三季度營收增長19.7%,達1318.13億元新臺幣
鴻海斥資10億元新臺幣,強化iPhone 16印度制造布局
聯發科2024年二季度財報亮點及5G市場領先地位
聯發科攜手越南企業共推“越南制造”芯片
![](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E7/88/wKgZomZL_3mAFfE1AATUo-1dcxU565.jpg)
亞馬遜向世芯科技投資約5.35億元新臺幣
聯發科推旗艦SoC天璣9300+,預期2024年手機營收增長達14%-16%
聯電4月營收197億元新臺幣 創下聯電16個月以來營收新高記錄
![](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C6/1E/wKgaomX7in2AP8KUAAS68ZMaCew615.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