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獲悉,該所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8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這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于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冰在我們的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然而,由于冰的結晶過程非常迅速并且難以控制,精確解析微冰結構和形成機制仍是一個巨大的科學難題。研究水分子如何一步步成長為水分子團簇、液態水和冰的過程,對理解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至關重要。
江凌和楊學明團隊利用自主研制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裝置在研究中發現,中性水分子八聚體(H2O)8的紅外光譜呈現出冰的光譜特征。此外,李雋研究組采用自編的TGMin程序結合高精度的量子化學理論方法,計算出水分子八聚體的各種穩定結構和紅外光譜,理論結果與實驗結果高度吻合,說明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8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
研究結果表明,水分子八聚體存在5個穩定的立方體結構,其中3個水立方體結構是首次被實驗觀測到。這些立方體結構中的水分子均以三配位的方式結合在立方體的頂角,這些特殊結構的優異穩定性源于大量的離域三中心二電子氫鍵作用。
該研究揭示了最小冰立方的多個新結構,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尤其是“速凍”提供了新思路,對于大氣科學和水科學等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責編AJX
-
分子
+關注
關注
0文章
24瀏覽量
1262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商用制冰機冰滿檢測傳感器解決方案

輸電線路的“智慧之眼”——觀冰精靈守護電網安全

架空線路“冰甲守護者”:拉力導線覆冰裝置如何破解電網寒冬困局?

模擬導線覆冰在線監測裝置的工作原理及優勢

“觀冰精靈”上線:輸電線路覆冰智能識別裝置如何守護電網安全

陶瓷電容是怎么被發現發明的?

無停電挑戰:微波覆冰監測裝置帶電安裝實踐
西湖大學:科學家+AI,科研新范式的樣本

雨雪冰凍災害頻發!應對方案:觀冰精靈-可視化覆冰監測
精準監測,即時響應:輸電線路覆冰監測技術如何保障電網穩定運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