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發展讓老年人越來越孤立的情況下,我們仍然可以通過一些思路的改變和創新,讓老年人也能享受科技發展的成果,讓新的技術也成為服務老年人群體的工具。
昨晚,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布了一篇《上海:獨居老人水表12小時不走自動預警》的推文,不到3小時的時間,超過500萬人看了這個視頻,收獲了15萬以上的點贊。記者對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走訪時發現,該社區為獨居老人安裝了門磁、煙感報警、紅外監測等系統來促進智慧養老的落地,例如智能水表會將12小時內讀數低于0.01立方米設定為預警線自動報警,居委會干部會第一時間上門探視老人,并將核實情況上報街道責任科室。
作為物聯網從業者,筆者堅信類似的方案和場景已經比較成熟了,然而看到這一新聞,還是禁不住感慨,科技的發展讓老年人越來越孤立的情況下,我們仍然可以通過一些思路的改變和創新,讓老年人也能享受科技發展的成果,讓新的技術也成為服務老年人群體的工具。
智慧養老,一項勢在必行的工作
老齡化是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明確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將應對老齡化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足見其重要性。
2017年,國務院公布的《“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中提出,預計到2020年,中國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占總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齡老年人將增加到2900萬人左右,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
1.18億獨居和空巢老人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意味著這么大群體的老年人長時間無人陪伴和看護。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部分獨居和空巢老人無法獲得專門的商業養老服務,因此居家和社區養老成為核心的手段,我國老齡化事業發展目標也是“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由于缺乏專門的人員對其服務,獨居和空巢老人的居家社區養老不一定能得到保障,而通過最新科技手段實現智慧養老或許是服務這1.18億老年人群體的一個重要方式。
早在2015年,民政部等10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中對社區居家養老就明確提出:
推進養老服務信息化建設,逐步實現對老年人信息的動態管理。支持民間資本運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對接老年人服務需求和各類社會主體服務供給,發展面向養老機構的遠程醫療服務,發展老年電子商務,為老年人提供緊急呼叫、家政預約、健康咨詢、物品代購、服務繳費等服務項目。
《“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中的“居家社區養老工程”中也提到:
實施“互聯網+”養老工程。支持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社會組織和企業利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開發應用智能終端和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智慧平臺、信息系統、APP應用、微信公眾號等,重點拓展遠程提醒和控制、自動報警和處置、動態監測和記錄等功能,規范數據接口,建設虛擬養老院。
2019年4月,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中也明確提出:推廣物聯網和遠程智能安防監控技術,實現24小時安全自動值守,降低老年人意外風險,改善服務體驗。
可見,物聯網是智慧養老中一個核心的技術手段,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尤其是針對獨居和空巢老人群體,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養老服務人員短缺的問題。
讓老年人有尊嚴的享受最基本的養老服務
雖然居家社區養老是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的重中之重,但居家社區養老商業模式并不清晰。去年,著名人口學家喬曉春在一次論壇上曾表示,調查發現目前我國大多數養老機構仍然處于虧損的狀態,實現盈余的養老機構只占4%,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商的日子更不好過,很多社區中的養老驛站、養老照料中心都是慘淡經營,即使有政府的大力支持,甚至是直接撥款,也難以實現盈利。
當然,專門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的一次性投入巨大,而采用智能化手段,提供最基本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可以探索出一定的商業模式。由于成本較低,一般會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或家庭購買的方式,比如一些智能硬件、穿戴設備的購買。
針對居家智慧養老,多年來物聯網從業者從未停止探索。居家智慧養老一般都會涉及到智能硬件的使用,并采集相關的數據,不過數據的采集可以分為有感采集和無感采集兩種方式,不同方式決定了物聯網方案的落地難易。
有感采集一般是給老人佩戴監測設備,比如手環、手表等穿戴設備、跌倒監測儀、拐杖等。這類設備的優勢在于能夠精準了解老人體征相關情況,但弊端在于要求老人日常必須使用才能獲得數據,而且很多老人總認為自己被時刻監視著,對其有明顯的抗拒心理,不會配合佩戴,導致數據獲取不準確,而且大部分設備采用WiFi、藍牙等短距離通信手段,老人主動聯網率低,網絡配置也有一定復雜度,導致數據無法獲取。
無感采集就類似于本文開頭所提到的智能水表、門磁等設備方式,雖然獲取的不是老人直接的體征數據,但用水、出門等是老人日常起居、飲食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行為,通過設備獲取的都是客觀的數據。另一個優勢是,這類設備是通過NB-IoT低功耗蜂窩網絡接入,開機即聯網,保證持續獲取數據。
智能水表的數據從一定程度上對獨居老人極端情況進行客觀反饋,獨居老人12小時沒有用水就是一個很值得警惕的信號。加上門磁、紅外等智能設備數據的交叉驗證,對于一些極端情況能夠做到精準判別。可以說,這是在無感情況下,讓老人有尊嚴地享受到一個最基本的養老服務。
AI識別、NB-IoT、數據生產要素價值,驅動項目實現
在筆者看來,雖然借助智能水表推進智慧養老服務并不是新鮮事,但其落地是多種技術和商業結合的產物。在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這個案例中,筆者注意到這些水表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全新智能水表,而是在傳統老的機械表基礎上加了一個數據采集終端的“蓋子”,在不對原有計量表改動的前提下快速實現智能化。
雖然目前智能水表發展迅速,但市場上仍有大量存量的傳統水表還在生命周期中,這些表計不能一換了之。大量獨居老人居住在老舊小區,其水表大部分為存量傳統表,要通過智能水表實現養老服務就只能在存量表計基礎上進行創新,最關鍵一步是對表計讀數的精準識別。筆者也向提供這一解決方案的廠商羿媧科技了解過其方案原理,發現這背后實際上有較為強大的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
存量水表數量巨大,而且類型各異,不同型號、不同規格、不同廠家多達上百種,而且表中的水珠、水泡、水紋等情況,以及表盤臟污、表盤凍裂、灰塵、反光等都可能使讀數識別出錯,要低成本地實現精準識別,需要大量的深度學習才能勝任。因此,其算法要支持上百種型號表計和不同讀數規則,具有預判和自學習能力,而且由于成本、功耗和傳輸帶寬的限制,在識別精度基礎上還需要算法支持形成低分辨率、低成像質量的圖像。可以看出,僅僅水表的讀數識別一項工作,背后是羿媧科技的AI能力的積累。
當然,支持抄表場景最有效的無線通信技術,NB-IoT是這一案例所采取的通信方式,保障網絡的覆蓋,為智能水表低功耗、免維護打下基礎。過去幾年,NB-IoT取得長足進步,目前NB-IoT網絡覆蓋、應用場景、產業生態和成本都能夠支撐其規模化發展。這一案例中的門磁、紅外、煙感報警器也無一例外采用NB-IoT通信方式,成為智慧養老背后的“功臣“。
這一項目最終形成閉環還依賴于數據的價值挖掘。今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發布,其中一個亮點是將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寫入文件中,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要素并列為要素之一。在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這一案例中,充分體現出了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價值。從傳統意義上看,智能水表產生的數據更多是給水務廠商帶來智慧抄表和智慧水務的價值,然而這一數據目前也能夠用于居家養老,又賦予了公共服務的價值,若再加以挖掘,可能還會對其他領域產生新的價值,數據的生產要素特征讓項目能夠快速落地。當然,數據生產要素特征是建立在數據隱私保護基礎上,這一案例中抄表數據用于智慧養老也不例外。
根據長寧區江蘇路街道工作人員介紹,該街道現有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占全街道總人口39%左右,屬于人口深度老齡化社區。作為國家級智慧健康養老應用示范街道,通過這些手段的應用,讓民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安全感。
今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發布,提出了要讓老年人更好共享信息化發展成果。智能水表、智能門磁、智能煙感等物聯網手段雖然只在一定程度上助力老年人最基本的養老服務實現,但這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假以時日,相信各類技術創新能夠更好服務于智慧養老。技術的發展不是要形成冷冰冰的黑科技疏遠老年人群體,要讓老年人也成為科技發展的受益者。
責任編輯:xj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3650瀏覽量
274378 -
NB-IoT
+關注
關注
413文章
1452瀏覽量
186065 -
智慧養老
+關注
關注
0文章
179瀏覽量
885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老年人行為識別:AI為下一代老年人帶來希望
瑞迅科技RK3568工控主板/觸控一體機康養智慧設備應用解決方案

第26屆高交會第2屆智慧養老健康醫療生態大會--江智養老機器人

淺談智能照明控制系統在村鎮老年人設施中的應用

四川天府銀行磨子街支行成功打造適老金融服務標桿
深開鴻與深圳幸福健康集團聯合發布“幸福開鴻”智慧養老解決方案

AISD系列智能配電,讓養老院用電更安全、更智能——安科瑞丁佳雯

藍牙定位技術在養老院的應用:提升老人生活質量與安全保障

江智老年人慢病康復理療機器人

江智老年人慢病測評機器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