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火遍網絡的歷史劇《大秦賦》落下帷幕,與結局統一六國、睥睨天下的嬴政不同,有著同樣的野心的阿里巴巴卻好似演成了10年前的騰訊,被各方諸侯千夫所指。
截至2020年12月28日中午收盤,阿里巴巴跌7.01%,兩天失去8000億港元;阿里巴巴12月28日在港交所公告,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的董事會已授權增加本公司的股份回購計劃,由60億美元增加至100億美元,企圖以此穩定股價,但此舉動并未消除市場擔憂,2020年12月24日暴跌13.34%手于222美元,交易量1.42億手,成交額312.7億美元,市值蒸發近億萬元人民幣,創2014年上市以來最高紀錄。
金融管理部門向螞蟻集團提出整改要求:一是回歸支付本源,提升交易透明度,嚴禁不正當競爭。二是依法持牌、合法合規經營個人征信業務,保護個人數據隱私。三是依法設立金融控股公司,嚴格落實監管要求,確保資本充足、關聯交易合規。四是完善公司治理,按審慎監管要求嚴格整改違規信貸、保險、理財等金融活動。五是依法合規開展證券基金業務,強化證券類機構治理,合規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
10年前騰訊準備進入PC端安全領域,360如臨大敵,周鴻祎兩次屈身游說遭婉拒,3Q大戰隨即爆發:2010年9月27日,360發布新開發的隱私保護器,專門搜集QQ軟件是否侵犯用戶隱私;10月29日,360公布扣扣保鏢,對QQ部分附加功能進行第三方閹割;11月3日,騰訊宣布QQ與安全衛士只能"二選一";11月20日,工信部發表《關于批評北景奇虎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的通報》,責令兩家公司在5個工作日內向社會公開道歉;而這場持續到2014年的訴訟最終以奇虎敗訴終結。
結局且不論,在這場"3Q大戰"中,奇虎掌門周鴻祎身先士卒,在輿論上牢牢占據主動,頗有一番"天下苦秦久矣"的氣勢,而那時的騰訊與如今的阿里同樣四面楚歌。
依托流量優勢和客戶體量,肆意擴張商業版圖
2010年還沒有"流量折現"這個詞,當時稱之為"橫向捆綁",比如360可以依托安全衛士推廣本家瀏覽器,而騰訊QQ,則由最開始的純聊天軟件一度擴展出了數十個功能模塊,不僅大量占據內存資源,更使得運行速度越來越慢。騰訊更創造了一個特有名詞"微創新",將自己抄襲他人并稍作改動再推出市場的行為進行粉飾。
而憑借國內獨一無二的即時聊天軟件優勢,凡是被其盯上的領域都會掀起血雨腥風,比如游戲平臺領域的聯眾,2013年時擁有2億注冊用戶、月活躍用戶1500萬,最高同時在線人數60萬、年收入超億元,而僅在騰訊推出QQ游戲平臺的當年便含恨敗北;2004年最先在國內提供在線試聽功能的音樂巨頭,隨著QQ音樂2005年入局,占有率逐年銳減,2014年隨著母公司中國音樂集團CMC與騰訊的業務合并,正式成為昔日競爭對手的小弟。
然而隨著大戰的結束,馬化騰得到了"升華",提出客戶端不再重要、產業上游的價值將重新崛起的理論,進一步引導出了"微信"等劃時代產品;同時修復與諸多從業者的關系,開創開放式格局,從"唯我獨尊"變成"合作共存",比如將騰訊從2006年起建立的電商產業(C2C領域的拍拍網、B2C領域的"QQ商城",及由國內大型B2C企業合作組成的"QQ網購")并給京東,且持股比例18.1%成為京東的第一大股東,讓京東補齊騰訊在電商領域的缺口。
回看馬云,這位本就極具話題性的"功守道"大師,似乎仍癡迷于構建自己的帝國,深信"零和博弈"并玩得不亦樂乎。
1、 向內擠壓實體商戶。
淘寶的強大擠壓力表現在三個方面:
1、 B2C的價格優勢對實體零售商產生價格沖擊。房租、水電、人工、裝潢等前期投入將被算入商品價格;B2C模式則直接由公司對接顧客,不僅省去中間商差價,更減少了零售商房租等二次費用。同時,因為電商平臺的價格透明度及人們追逐低價的心里,實體商戶舉步維艱。
2、 B2B模式下對出口銷售企業的客戶竊取。阿里巴巴國際站最初的定位是為中國中小企業的網上出口貿易而搭建的電商平臺,但隨著入住商戶和交易量的增加,阿里很容易從大數據得知當前的爆款產品及主要目標客戶,進而發展成阿里直接以低價向目標買家邀約,再將訂單轉給國內廠商。失去價格優勢的生產企業無力拓展業務,最終只能淪為平臺的"代工廠"。
3、 個體商戶、小型企業過于依賴直播帶貨。如今不少大型企業起步之初都曾依賴地緣經濟,比如藥業龍頭揚子藥業早先曾是縣級制藥工廠。電商平臺沖破地區限制、物流發展加速跨地區商品流動,使得不少個體商戶、小型企業產品甚至無法在當地打開銷路,因此只能將目光投向網絡直播帶貨平臺,而這進一步加大阿里對電商的掌控,形成閉循環。
2、 京東為何引發阿里如此警惕?
從入住商戶來看,京東主營B2C,即企業對用戶的模式,這與"天貓直營店"產生沖突。迫使商戶"二選一",如同實體經濟中的"獨家代理",企圖進一步提升自家電商平臺的影響力與獨特性,妄想依靠自身用戶的體量與粘黏性對其他平臺施壓。
從財務數據上看,我們列舉一下兩家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財務數據:
①阿里巴巴集團公布的2021財年第二季度(截至2020年9月30日)業績中,集團收入1550.59億元(約228億美元),同比增長30%。凈利潤265.24億元,比上年同期下滑63%。不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算,凈利潤為470.88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44%。其中,中國商業零售業務的收入954.70億元,同比增長26%;云計算收入同比增長60%,達到148.99億元;數字媒體和娛樂部門收入80.66億元,同比增長8%。本地消費者服務收入88.39億元,同比增長29%。
②京東發布截至9月30日的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中,凈營收為1742億元人民幣(約合257億美元),同比增長29.2%。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76億元,而上年同期為6億元。基于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56億元,與上年同期的凈利潤31億元相比增長80.1%。京東第三季度京東零售收入1633億元,同比增長26.91%。三季度新業務收入109.67億元,同比增長86.39%。
這里有兩個關鍵點,首先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與中國不同,最大的區別在于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把與公司經營沒有直接關系的股權激勵支出、衍生負債的公允價值損失,以及投資和股權投資的公允價值變動等計入利潤,因此同一企業在不同會計準則下會出現截然不同的財會數據,中國準則下下盈利的企業,放在美國通用準則下也許就會虧損。
其次,凈營業收入是指在所有收入中減去非經常性收入等非營業收入的剩余。
單看收入數據及增長率,京東的確有讓阿里忌憚的潛力。
3、 螞蟻金融杠桿過高,搶奪銀行業務
1. 金融杠桿過高。馬云曾豪言壯語"300億撬動20000億",相當于一個1:66的超大杠桿,遠遠不符合銀監"不得低于4%杠桿率"的要求。
2. 風險轉嫁,螞蟻金服成為旱澇保收的中間商。個人通過螞蟻金服借款,后者轉手從銀行借款或者打包成債券出售,將壞賬風險和實際付款方轉成銀行,自己則固定收取手續、管理費及利息。
3. 螞蟻金融的目標客戶為小貸融資,即使在成熟的銀行體系內,小貸融資都有一定風險,更何況嘲弄"巴塞爾協議"為老年人俱樂部的馬云,風險管控力度只會更加薄弱。
4、 銀行在金融體系中的地位無可取代。監管部門對銀行有著細致而完善的管理指標,諸如充足率、杠桿率、不良資產率、撥備覆蓋率等是對經濟金融穩定的有力保障;同時,"量入而出"也是中國保持高速發展的基礎,超前消費、盲目透支只會加速泡沫經濟,2008年的次貸危機就是前車之鑒。
5、 立足實體經濟、避免產業空心化,正確引導消費導向。
近一段時間的京東白條廣告事件、螞蟻金服暫定上市事件絕不是偶然,資本逐利,這些被過度渲染"消費陷阱",將人生意義、社會地位、家庭責任與提前透支信用額度劃等號,在飽受疫情危機而蕭條的實體經濟大形勢面前,顯得尤為可笑。
責任編輯:xj
-
支付寶
+關注
關注
2文章
461瀏覽量
25188 -
阿里
+關注
關注
6文章
452瀏覽量
3316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探秘京東外賣幕后:地圖&軌跡技術探尋

阿里云爆發式的跨越

STM32H7 0x00000000地址的內容引發hardfault怎么解決?
阿里高管否認投資DeepSeek傳聞
阿里否認投資DeepSeek傳聞
阿里云官網電腦版,阿里云電腦版的下載使用教程

探究阿里云代理商的奧秘
阿里云代理有哪些?
京東方HV320WHB-N00一邊白屏案例
阿里國際發布翻譯大模型Marco
空載時為何OPA454如此發燙,這個發燙是正常現象嗎?
阿里云設備的物模型數據里面始終沒有值是為什么?
阿里與京東將發行可轉債,擬募集超50億美元資金
環保又高效:365nm固化燈為何如此受歡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