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 M1 芯 MacBook,可以說是一個比 iPhone 12 驚喜還要大的「新品」。
很多人不相信,蘋果居然僅憑一顆芯片,就讓新 Mac 實現了歷代產品沒能做到的事——性能、續航的顯著提升,功耗大降,還有 iOS 應用生態的支持,幾乎每一項,都對其它競品展現出壓倒性的優勢。
另一方面,M1 芯的成功首秀,也讓 X86 陣營接受了一次來自 ARM 芯片的「跨界打擊」,讓我們有機會對個人電腦的硬件設計,乃至是芯片架構歸屬進行思考。
在多平臺融合的大趨勢下,未來的通用計算領域,是否一定只能綁死在 X86 之上?如果我們想制造出更好的筆電設備,芯片應該朝哪個方向發展?這都將成為各大廠商的新命題。
開年沒過多久,有關今年新 Mac 的爆料隨之而來。諸多消息都證明,在自研芯片之后,蘋果已經在謀劃一場圍繞 Mac 的全面升級。
而面對來勢洶洶的 ARM,英特爾、AMD 等 X86 陣營,也不再擠牙膏,開始謀求新的發展路線。
今年的個人電腦市場,注定很難平靜了。
2021 年,Mac 會怎么變
最新的 Mac 預測來自于蘋果爆料界的兩位紅人:彭博社 Mark Gurman 和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根據現有信息來看,蘋果自研芯片的到來,很可能會讓新 Mac 出現一輪巨大變化。
這其中包含了兩項核心改動:復活 MagSafe 磁吸充電接口,取消 TouchBar 觸控條。
將多年前的老設計重新搬回來,對 MacBook 產品來說并非新鮮事。更早的時候,MacBook 的鍵盤也經歷了從剪刀腳變成蝶式,又從蝶式改回到剪刀腳的過程。
這也證明,有時候新設計并不一定就比老設計要好,關鍵還是要看它能否帶來足夠大的價值。
MagSafe 大致也是如此,它的磁性吸附特性,本就是一個能極大提升 MacBook 電源接口插拔體驗的設計,用過的老用戶,也都知道它的好。
在這里,爆料信息還補充了一點,那就是「快速充電」,這可能也是蘋果打算復活它的新理由。
畢竟,快充的到來,將會顯著縮短 MacBook 充電時長,而再配合 MagSafe 本身的磁性吸附功能,即使它不是 USB-C 這類通用型接口,但我想大部分用戶都不會拒絕它的回歸。
再來分析下 TouchBar 觸控條,對不少人來說,這大概也是一個「感知不強,有和沒有都無所謂」的設計了。
之前在 iPhone 上,也曾經有過一個和它定位相似,但已經被取消掉的功能,叫「3D Touch」。
實話是,它們都是很不錯的創新點子,但也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交互太隱性,都需要點學習成本。
這也導致它們帶來的好處不明顯,也難以替代滑動、鍵鼠這類核心操作。
相比起前幾年只跟著英特爾、AMD 更換處理器和圖形芯片,外加用戶對接口、鍵盤等問題的抱怨,換用了自研芯后的 Mac,也讓蘋果有機會對 Mac 的外觀做出新的改動。
爆料中便提到了一點,即新 MacBook 會采用「類似 iPhone 12 的平面直角設計」。
這也涉及到模具的調整,但考慮到之前 M1 版 MacBook 極佳的功耗表現,蘋果也沒有理由再沿用舊的設計。
去年的 M1 MacBook 基本照搬了老款的模具,實則還留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圖來自 iFixit
此外,傳聞已久的新 14、16 英寸 MacBook Pro,類似 Pro Display XDR 造型的 iMac,甚至是體積更緊湊的 Mac Pro,都有望在今年陸續登場,而它們也將成為新一批「去英特爾化」的 Mac。
面對即將出牌的蘋果,圍繞英特爾、微軟的「Wintel 聯盟」,又會拿出怎樣的應對策略?
ARM 與 X86 的架構之爭
科技媒體 AnandTech 制作過一張圖,展示了過去幾年里,蘋果 A 系芯片和同期英特爾芯片之間的性能演變路徑。
從中你會看到,兩者的差距是如何一步步縮短、相交,并最終由蘋果完成反超的。
這并不是為了論證 ARM 比 X86 更出色,畢竟,先進制程、獨特的 CPU 微架構設計,也都是蘋果自研芯片后來居上的原因之一。
何況,當面對功耗墻更高的臺式機,還有服務器領域,X86 仍然有它的優勢,這也是蘋果短期內難以撼動的領域。
但一個事實已經很明確了:基于 ARM 打造的芯片用在電腦上,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般雞肋。只要運用得當,它同樣可以比肩現在的中高端 X86 處理器,正常完成桌面級的工作。
對于很多人來說,M1 版 Mac 也是 ARM 個人電腦邁向成熟的標志,這將極大推動 ARM 生態的發展,并在今后的 PC 市場中爭得一畝三分地。
原則上,微軟也曾擁有過和蘋果一樣的機會,而且從時間點來說,它其實比蘋果更早地展開了 ARM 芯片在 Windows 系統上的嘗試,還聯合了高通,推出了應用在 Surface Pro X 上的 ARM 定制處理器 SQ1。
但很可惜,這款產品的體驗上并不如人意,對于 X86 應用的轉移效率也不高,而其它同樣采用驍龍 8cx 芯片的 Windows 筆電,在對比自家同等級 X86 產品時,也不具備明顯優勢。
搭載 ARM 處理器的 Windows 10 PC 終端,其實幾年前就已經出現
生態或許是其中很關鍵的原因??紤]到微軟多年來都根植于 X86 軟件生態中,它在這次 ARM 架構轉換的嘗試中,也沒有表現出和蘋果一樣的堅決態度。
這與其說是技術問題,更像是一個 X86 聯盟難以解開的商業束縛。
多年以來,整個Wintel 聯盟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整個鏈條不僅有大量的第三方開發者依附于此,還有負責產品開發的 OEM 公司,操作系統授權的微軟,以及銷售通用 CPU 的芯片廠商,可以說是一環扣一環。
但換個角度看,這也是 X86 聯盟的一個巨大包袱。是否要在一個高度成熟的生態下扶持另一個平臺?微軟是遲疑的,其它廠商更是找不到遷移的動力。
目前來看,至少在芯片端,以 M1 為代表的桌面端 ARM 芯片,暫時不會對英特爾、AMD 的市場造成太大影響。因為 PC 用戶不可能把 M1 插到自家臺式機的主板上,而大量的桌面工作,也依舊需要靠 X86 平臺才能很好的完成。
雖然嘴上不說,兩家廠商也不會坐以待斃。一些圍繞架構改革的舉措,如今也慢慢浮出水面。
比如英特爾,就已經計劃在 2021 年下半年,推出代號為「Alder Lake」的 12 代酷睿處理器。它將在單芯片上同時集成高性能核心和高效能核心,更像是蘋果、高通在設計手機芯片時采用的異構設計。
這也被英特爾視為是「X86 架構的一次重大突破」,就看它是否能帶來新的競爭力。
但從長遠角度看,若是蘋果的自研芯片計劃,能夠為 Mac 帶來進一步的功能顛覆,像三星、華為這些已經具備芯片自研能力,并擁有筆電、手機業務的廠商,大概率也會為了生態一體化,而入局嘗試。
到那個時候,ARM 打破 X86 桌面端的壟斷局面,就會成必然結果了——尤其是在更看重性能、功耗平衡,強調續航和響應時間的筆電領域,未來幾年,就是 ARM 平臺不斷對 X86 挑戰的過程。
轉變注定是緩慢的,那么到底是 X86 堅守陣地,還是 ARM 日漸強勢,亦或是兩者平分天下,往后數年內,這場斗爭將帶來許多新的變化。
個人電腦市場也在復蘇了
一個客觀事實是,今天的 PC 市場,搭載著英特爾、AMD 芯片,跑著 Windows 系統的設備,依舊是絕對的主流,Mac 能造成的威脅極為有限。
但 M1 的出現,已經顯著帶動起蘋果的市場份額。在 2020 年四季度里,蘋果 Mac 出貨量獲得了同比 49.2% 的增長率,已經是前五名中增速最快的品牌。
當然,這也受益于個人電腦市場的復蘇。受居家辦公和線上學習需求的影響,整個 PC 市場在過去一年里出現轉向,開始逆勢上漲,而且這種中短期需求,如今也逐漸滲透到大眾消費市場本身。
換作 5 年前,大部分人還不會對換電腦產生動力,你也很難指望看到創新的出現。
如今,對于各個賣 PC 處理器,顯卡,以及制造電腦的廠商來說,都是十分難得的機會,因為新一輪的個人電腦換代,很可能正因疫情提前到來;而手握自研成果的蘋果,也會試圖用新 Mac 蠶食更多的份額。
當新的平臺競爭態勢出現,以及市場需求再次變得足夠活躍時,關聯影響也將逐步顯現。我不確定這是否會帶來一場新的計算機革命,但能肯定的是,個人電腦已經沉寂太久,也是時候要做些改變了。
責任編輯:tzh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7文章
51342瀏覽量
428145 -
iPhone
+關注
關注
28文章
13489瀏覽量
202681 -
蘋果
+關注
關注
61文章
24496瀏覽量
200428 -
Mac
+關注
關注
0文章
1110瀏覽量
5175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