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起亞合作無限期擱置后,蘋果開始接觸日本廠商,卻再度遭到拒絕。面對智能駕駛這一新鮮的蛋糕,老牌車企與科技巨頭的利益之爭,也已暗流涌動。
日產首席執行官內田誠(Makoto Uchida)在當日舉行的財報電話會議中回答一個關于與蘋果潛在合作的問題時稱:“隨著科技重塑汽車行業,我們需要采取新的舉措,并通過伙伴關系和合作,與經驗豐富的公司合作。”雖然沒有證實日產正在同蘋果進行談判,但這一回應表明日產愿意與蘋果在一個被其他主要汽車制造商拒絕的項目上進行合作。
根據報道所說,這個接觸很短暫,而且自從雙方對蘋果車的品牌產生歧見后,討論并未升高至資深管理階層。據悉,談判的轉折點是蘋果要求日產生產帶有蘋果品牌的汽車,但這項要求形同把日產降級至硬體供應商地位。
對此,日產發言人拒絕進一步置評,蘋果方面則沒有立即發表評論。當天下午早些時候,日產股價逆勢大幅下跌3.7%。
日產之前,蘋果與韓國現代集團及其旗下起亞集團有關造車的談判據稱也已遭擱置,原因與日產如出一轍:不想像富士康之于蘋果手機一樣,淪為蘋果汽車的純合同制造商。
除了日產、起亞之外,這也是其他蘋果汽車潛在合作車企所顧慮的一點。在接連遭到推拒之后,對于蘋果來說,可供的選擇已不多了。這或許將是其2016年啟動造車計劃后遇到的又一大難題。
考慮到蘋果最快也得到2024年才能成功造車,隨著這一難題出現,此次蘋果新品推出周期似乎會比想象得更長一些。CNN評論稱,所有這些都讓人覺得,蘋果汽車總是在來的路上,但永遠不會真正到來。
CNN認為,關鍵問題在于,蘋果想以何種形式,跨足規模數兆美元的自駕車產業?是自行研發自駕車、找其他車廠合作、研發汽車軟體,或是全權生產其他產品?
顧問機構Guidehouse Insights汽車業分析師艾布爾·薩密德認為,蘋果也許對Robotaxi等汽車服務更感興趣,以期在智能手機市場飽和之際,繼續擴大付費服務增加營收。
需要指出的是,此前,蘋果已投資中國共享汽車平臺滴滴出行,還在2019年收購了自駕車新創公司Drive.ai,而Drive.ai正與叫車平臺Lyft合作一項Robotaxi計劃。
艾布爾·薩密德指出,蘋果找車廠結盟研發蘋果汽車,讓人想起之前各界都在揣測蘋果正在研發電視機的情況,但蘋果反而是推出小型電視機上盒Appele TV,“他們選擇不推出電視機,原因是利潤太低,也無法創造出比現有產品更好的東西。”
此外,不論蘋果最后選擇走哪條路,都必須與汽車制造商競爭,還得跟科技和新創公司爭奪人才和市占率。亞馬遜收購的自駕車新創公司Zoox,據傳已挖角蘋果的汽車人才。蘋果則從保時捷、谷歌旗下自駕車事業Waymo,以及特斯拉等公司挖角專業人才,包括挖角一名監督Model 3研發的主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全球老牌頭部車企大眾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近日在接受《法蘭克福匯報》采訪時表示,該并不擔心蘋果計劃推出可能采用其電池技術的乘用車。
“汽車行業不是一個你可以一下子就接管的典型科技行業,”他說,“蘋果不會在一夜之間管理好這一切。”
本文由電子發燒友綜合報道,內容參考自科創板日報、愛卡汽車,轉載請注明以上來源。
日產首席執行官內田誠(Makoto Uchida)在當日舉行的財報電話會議中回答一個關于與蘋果潛在合作的問題時稱:“隨著科技重塑汽車行業,我們需要采取新的舉措,并通過伙伴關系和合作,與經驗豐富的公司合作。”雖然沒有證實日產正在同蘋果進行談判,但這一回應表明日產愿意與蘋果在一個被其他主要汽車制造商拒絕的項目上進行合作。
根據報道所說,這個接觸很短暫,而且自從雙方對蘋果車的品牌產生歧見后,討論并未升高至資深管理階層。據悉,談判的轉折點是蘋果要求日產生產帶有蘋果品牌的汽車,但這項要求形同把日產降級至硬體供應商地位。
對此,日產發言人拒絕進一步置評,蘋果方面則沒有立即發表評論。當天下午早些時候,日產股價逆勢大幅下跌3.7%。
日產之前,蘋果與韓國現代集團及其旗下起亞集團有關造車的談判據稱也已遭擱置,原因與日產如出一轍:不想像富士康之于蘋果手機一樣,淪為蘋果汽車的純合同制造商。
除了日產、起亞之外,這也是其他蘋果汽車潛在合作車企所顧慮的一點。在接連遭到推拒之后,對于蘋果來說,可供的選擇已不多了。這或許將是其2016年啟動造車計劃后遇到的又一大難題。
考慮到蘋果最快也得到2024年才能成功造車,隨著這一難題出現,此次蘋果新品推出周期似乎會比想象得更長一些。CNN評論稱,所有這些都讓人覺得,蘋果汽車總是在來的路上,但永遠不會真正到來。
CNN認為,關鍵問題在于,蘋果想以何種形式,跨足規模數兆美元的自駕車產業?是自行研發自駕車、找其他車廠合作、研發汽車軟體,或是全權生產其他產品?
顧問機構Guidehouse Insights汽車業分析師艾布爾·薩密德認為,蘋果也許對Robotaxi等汽車服務更感興趣,以期在智能手機市場飽和之際,繼續擴大付費服務增加營收。
需要指出的是,此前,蘋果已投資中國共享汽車平臺滴滴出行,還在2019年收購了自駕車新創公司Drive.ai,而Drive.ai正與叫車平臺Lyft合作一項Robotaxi計劃。
艾布爾·薩密德指出,蘋果找車廠結盟研發蘋果汽車,讓人想起之前各界都在揣測蘋果正在研發電視機的情況,但蘋果反而是推出小型電視機上盒Appele TV,“他們選擇不推出電視機,原因是利潤太低,也無法創造出比現有產品更好的東西。”
此外,不論蘋果最后選擇走哪條路,都必須與汽車制造商競爭,還得跟科技和新創公司爭奪人才和市占率。亞馬遜收購的自駕車新創公司Zoox,據傳已挖角蘋果的汽車人才。蘋果則從保時捷、谷歌旗下自駕車事業Waymo,以及特斯拉等公司挖角專業人才,包括挖角一名監督Model 3研發的主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全球老牌頭部車企大眾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近日在接受《法蘭克福匯報》采訪時表示,該并不擔心蘋果計劃推出可能采用其電池技術的乘用車。
“汽車行業不是一個你可以一下子就接管的典型科技行業,”他說,“蘋果不會在一夜之間管理好這一切。”
本文由電子發燒友綜合報道,內容參考自科創板日報、愛卡汽車,轉載請注明以上來源。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汽車電子
+關注
關注
3029文章
8027瀏覽量
167828 -
蘋果
+關注
關注
61文章
24476瀏覽量
200021 -
日產
+關注
關注
0文章
114瀏覽量
1518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蘋果十年造車終成空,轉向all in AI
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黃山明)近日,有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公司將取消已經持續十年之久的“泰坦計劃”,這也意味著蘋果或將放棄向造車方向發力。造
保隆科技榮獲東風日產“最佳供應鏈合作伙伴”
近日,東風日產在廣州隆重舉行了2024年供應鏈合作伙伴大會,此次大會匯聚了眾多行業精英。保隆科技董事長張祖秋受邀出席并在會上發表講話,共同見證了保隆科技榮獲“最佳供應鏈合作伙伴”這一殊榮的時刻
保隆科技榮獲東風日產最佳供應鏈合作伙伴
近日,東風日產在廣州舉行2024年供應鏈合作伙伴大會,保隆科技張祖秋董事長應邀出席并在大會發言,保隆科技被授予“最佳供應鏈合作伙伴”,這是東風日產對保隆科技長期以來良好
奧托立夫榮膺東風日產“2024年度最佳供應鏈合作伙伴”
近日,東風日產供應鏈合作伙伴大會在廣州隆重召開,吸引了近700家業界精英共襄盛舉,共謀未來發展新篇章。在此次大會中,奧托立夫憑借其長期以來的杰出表現,榮獲了東風日產頒發的“2024年度最佳供應鏈
本田警告日產:接觸富士康或致合作終止
了緊急協商階段。兩家公司均意識到,富士康的介入可能對他們的合作關系構成重大威脅。 本田管理層對此表示高度關注,并明確傳達了對現有合作關系的珍視態度。本田認為,與日產的戰略聯盟對于雙方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不容輕易
字節跳動否認與中興通訊合作傳聞
近日,有關字節跳動旗下豆包大模型將內嵌手機并與中興通訊探討成立新品牌的消息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然而,字節跳動方面對此明確予以否認,稱并未與中興通訊就上述事宜展開討論。 據字節跳動官方澄清,盡管豆包
東風日產與Momenta合作推出高階智駕方案
日前,東風日產官宣攜手全球領先的自動駕駛公司Momenta,聯合打造基于端到端智駕大模型的行業領先高階智駕方案。東風日產與Momenta的合作,是東風日產智能化轉型的關鍵一步,標志其正
蘋果造車夢碎:自動駕駛測試許可撤銷,項目走向終結
近日,據外媒MacRumors報道,加州機動車輛管理局(DMV)已正式取消了蘋果的自動駕駛汽車測試許可證。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決定是蘋果主動要求的,原本該許可證的有效期可持續至明年4月。此舉無疑進一步證實了蘋果“
消息稱三菱汽車將加入本田-日產聯盟
汽車界迎來重大整合!三菱汽車即將正式加入本田-日產聯盟,共同締造一個年銷量超800萬輛的龐大汽車集團。此次合作中,三菱作為日產的重要股東(日產持股34%),將與本田、
蘋果造車之路的曲折與華為的魄力
在科技界,每一次的革新和轉變都牽動著無數人的心。近日,蘋果退出造車領域的消息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大鉦資本的合伙人、董事總經理林雷對此發表了看法,他認為蘋果沒有華為的魄力。這一觀點不
曝蘋果與美國某造車新勢力接觸
最新供應鏈消息透露,蘋果公司正在積極探討與美國一家新興汽車制造商的合作機會,以重啟備受期待的“蘋果汽車”項目。目前,業界普遍猜測,蘋果公司最有可能的
蘋果公司宣布取消造車計劃,車企創始人紛紛表示是明智之舉
蘋果公司近日宣布擱置并取消自動駕駛電動汽車的所有開發計劃,將員工調往人工智能部門,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這一決策也在資本市場中引起波動,蘋果股價短暫受到一定的刺激,表明市場對蘋果停止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