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Quest 2爆了,我們幾個大老板都開始重視這塊,都在看VR/AR的機會?!苯崭S多投資人交流,明顯感受到資本對VR/AR的熱情再度被調動起來。
事實確實如此,Pico今日宣布完成2.42億元B+輪融資,這是2021年開年繼愛奇藝、Nibiru、瓏璟、歡創、影目、Nolo、理湃之后又一家硬件公司完成高額融資。 據VR陀螺觀察,近兩個月國內VR/AR產業融資消息密集轟炸:
2021年1月4日,VR廠商愛奇藝VR宣布已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創下2020年至今國內VR領域最高單筆融資記錄;2021年1月4日,AR/VR 系統、三維數字引擎及互動式內容工具供應商睿悅信息 Nibiru 完成億元級C1 輪融資;2021年1月21日,單目視覺空間定位技術提供商 Camsense 歡創科技宣布完成 8000 萬元 B 輪融資;2021年1月25日,AR光波導模組公司理湃光晶宣布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2021年2月6日,智能眼鏡代表企業影目INMO宣布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2021年2月9日,AR光學模組供應商瓏璟光電宣布完成數千萬元級B4輪融資;2021年2月25日,VR交互科技公司NOLO VR完成2000萬美元B輪融資;2021年3月2日,VR廠商Pico宣布完成2.42億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
融資動作密集度高且融資金額都在千萬級以上,其中不少達到億級規模。這些企業要么像Pico、NOLO VR等擅長于硬件制造,且多將在2021年推出新品VR設備;要么像瓏璟光電、歡創科技、睿悅信息等專于底層技術,比如光波導、交互、算法等。
這是這段時間資本選擇的方向,同時也意味著產業將要發力方向。稍做觀察,還會發現這些受資本青睞的公司身上背負著很明顯的共同特征:同屬業內硬件、底層向的標桿企業。
新興產業的持續向前,就好比一場巨長無比的馬拉松比賽。途中,會有企業倒下,會有技術尚未成熟時所謂的資本淡季。時至今日,VR這場馬拉松仍未分勝負,據傳聞,即便是廣受歡迎的Quest2,其Bom價格也達到380美元,相較對外銷售299美元定價,其硬件遠處于虧本狀態。
2021年,VR正站在一個新的發展節點上。這股不約而同的融資旋風為新一輪產業競賽吹響前奏。號角聲起,國內的VR產業下一站將走向何方?
蘋果或將入局VR/AR,引資本遐想
早在2016年,據Gartner新技術成熟度曲線,VR便開始進入“穩步爬升的光明期”,2017年停留在該階段,至2018年則直接被移除Gartner新技術成熟度曲線(證明產業已然走向成熟)。
圖源:Gartner
被市場評定為進入成熟期已有一段時日,資本卻鮮有大的動作,近兩個月的密集大額投資已屬少有現象,資本一定是嗅到了產業機會。
聞風而動本就是資本行動的特點之一,而像蘋果這樣的大廠動向,是資本觀望的重要風向標。一直以來,VR市場上有一種看法認為行業突破的時機,就在于蘋果何時入局推出VR設備。
蘋果將要推出頭顯設備的消息最近兩年越演愈烈,包括蘋果內部會議曝光、有關AR/VR的專利不斷推出(陀螺君前不久在《揭秘蘋果VR》一文中從專利角度對蘋果頭顯從AR向VR/AR方向轉變做出了分析)、VR/AR廠商的收購,以及知名人士曝料等,直至今年1月21日,彭博社曝出蘋果計劃2022年推出首款VR/AR一體機,該傳聞似乎真正成為了點燃輿論熱度的一把星星之火,剎那間讓整個產業熱鬧起來。
資本的消息往往要早于媒體官宣,蘋果將要推出VR/AR頭顯的消息資本方很可能在2020年已得知,并開始提前做布局。
除了蘋果,三星作為大廠近兩年在AR與VR方向都動作不斷,無論是在印度理工學院合作開設VR/AR創新實驗室,還是近日曝光繼Odyssey+之后的Galaxy Space“蟲眼”頭顯,亦或是AR眼鏡Glasses Lite,都可看出三星并未放棄這一朝陽產業。
而此前對PS VR第二代始終閉口不談的索尼,也于近日發博表示下一代PS VR體驗及交互將大幅提升,索尼將通過PS VR構建下一代VR系統。
可以看到,近兩個月資本投融資消息的曝光從時間點上,可以說是與一眾大廠的新動向不謀而合。
除了大廠的動向,始終難以看到VR在消費層直接表現力的拐點似乎出現了:Oculus發布VR一體機Quest,以及更近一步在去年發布的Quest 2,讓市場看到了VR設備在消費端的超預期表現。
Quest 2的戰績行業有目共睹,根據陀螺研究院《2020年VR/AR產業發展報告》分析,自2020年10月起,Oculus Quest 2預估銷量為280萬臺。雖然Facebook未曾公布過具體的銷量數據,但也多次公開表示Quest 2預售比一代多出5倍。同時,Oculus內容平臺也頻繁曝出多款游戲單平臺銷量100萬美元。
開篇提及的各企業年初便宣布完成融資,那么預計去年10月資本方便已和融資方開始談合作,據VR陀螺了解,資本方對VR興趣大增的節點在Quest 2發布之后。可見Quest 2大獲成功的利好消息才是引發資本躁動的明顯信號。
Quest 2火熱引發國內資本躁動,產業鏈是中國VR發展核心
Quest系列在商業和市場上屢創新高,說明消費級VR設備的量產正帶動全球VR產業再度受到高度關注,這對小型開發者或是VR行業,都是雙贏局面。Quest商業上的成功驗證了VR行業的可能性,所以也引發了國內資本的高度關注,不少投資方開始關注和思考如何打造屬于中國本土的VR商業鏈路。
如果說“做強”是依靠Quest 2在內容和生態的強大實力,那么我們也必須承認,在這方面,海外已經跑贏了中國。中國VR這一仗想要贏,只能靠搶先“做大”。 在如何“做大”上,在手機行業已經有了堪稱范本的先例——小米。
從進入21世紀到現在,國內的手機市場是如何擺脫諾基亞、三星和蘋果統治,國產手機乃至智能硬件如何拋棄“山寨”、后來居上,成為世界范本的歷程無需在此贅述,而小米和小米生態的經驗對于VR行業來說真正的價值在三個字,產業鏈。
據一名在智能硬件生產領域從業10余年的從業者講述,最初小米在做手機之時,是通過在上下游供應商挨家挨戶協商,把手機所需的每一個零件的價格壓到最低。他們的思路是從生產開始每一步都要壓榨價格水分、縮小利潤空間,目的是將成本壓到最低,最終爭取讓手機以極低的價格、合格甚至超前的性能配置占領市場。小米生態的第一款產品小米充電寶也是類似做法,稍有不同的是在外觀上找到了產品新的競爭力。
現在來看,無論是小米手機還是小米生態,起步時期的打法都與上述類似,經過數十年的磨煉,不僅是整機,從零部件生產、供應、物流運輸再到組裝,智能硬件產業鏈上的所有企業已經習慣了這種低成本、高產出、快速收益的模式,這是中國特色產業鏈的優勢。 對于中國VR行業來說,目前缺少領先優勢不應恐慌,而應通過智能硬件后來居上的經驗,思考如何發揮在產業鏈和生態組成上的即成優勢。
如何判定市場的入局時機,首先對于投資方而言是一個系統工程。這主要與資金策略和體量相關。一般來說,新型產業發展的初期,首先要確定VR/AR在未來的主流趨勢是成立的,并依據不同投資機構的策略和方向進行投資。
其次,是基于行業判斷得出的結論來做判斷。比如,根據VR產業發展的技術、成本及成熟度等固有邏輯來推斷其發展規律。通常情況下,VR硬件技術迭代三年一番新,到了2019-2020年,會達到VR產業初期成熟的節點。對于資方來說,2018、2019年進行早期投資,是最佳時機。
下注中國VR產業發展潛力,一方面是投資人對于該方向發展的認可,另一方面國內VR產業發展也的確有值得期待的一面。
Quest乃至Facebook由于特殊原因無法進入中國市場,在國內的受眾注定占少數,對于國產VR產品來說,就少了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市場方面,中國14億人口,數以億計的消費市場也是其他國家無法復制的優勢;政策方面,國家及各級政府大力發展5G及高新科技產業,2020年推出數項政策惠及VR;人才方面,針對VR行業專項人才的培養近年來也在陸續推進,2月28日剛剛宣布有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內的10所高校開設虛擬現實本科專業。
現階段,國內外產業發展的差距依舊明顯,但這一距離正隨著產業逐漸成熟而逐漸縮小。市場需求的逐步擴大,自動推進技術演進及人才、資源的增長。究其優勢長期來看這并不僅僅表現在中國市場巨大一點上。
據某知名投資機構負責人表述,中國VR產業的發展前景不光僅僅在國內市場基數龐大,Quest全系列機型的生產均有國內工廠代工生產,這理順了中國消費級VR硬件的供應鏈也為國內廠商提供機會。此外,類比手機,中國手機產業走出國門,駐足印度等國家的出海銷售占比激增。一般而言,一款智能消費級硬件的全球占比,中國一定會占據其1/3甚至更多,這一定律VR產業同樣適用。
這些優勢是致使從2020年以來的國內VR市場投資熱的一些因素,這也是VR產業能夠“做大”的根基。是這些優勢讓資方看到了VR的商業價值,而如何將上述優勢真正發揮出來,實現“做大”,也要依靠投資人的力量。
從新興產業走向消費類電子產品大舞臺中國VR產業將迎來發展新紀元
互聯網的“區塊鏈屬性”讓爆發和增長往往如同爆炸一般——量大且突然。在互聯網時代,想要“做大”重要的是在市場爆發臨界點到來之前做好準備,在這條賽道上,每個人都全力奔跑,慢一步就意味著只能黯然離場。
蘋果、微軟、三星、Facebook等大廠的入局,正在將VR產業從新興科技后臺推向大眾消費品類的前臺。時間節點的到來,吸引更多資方投入,但同時也令人想起2016年一度虛熱之后三年寒冬各類創企“死傷無數”的恐怖往事。
這次,是認真的嗎? 根據陀螺研究院《2020年VR/AR產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國外融資并購發生金額為223億元,較2019年上漲37%,而國內2020年VR/AR產業融資并購金額為21億元,較去年縮水一半以上。就現狀來看,海外VR/AR產業發展領先國內2-3年。
盡管國內VR產業趨勢大局已定,但更多硬件廠商、上下游企業、內容開發商依舊在模仿和探索階段,而造成差距的原因大致歸類有以下幾方面:
1、產業鏈位置不夠高
在全球化的狀態下,國內VR行業依然位于產業鏈中負責“實際生產”的部分,缺少占據產業鏈高位的核心競爭力。
2020年,由于半導體行業的研發落后,整個中國科技行業的生產都陷入了“半導體困境”,而VR行業則受制于芯片。 市場上的VR頭顯仍以高通芯片為主。在2019年高通發布XR2芯片之后,一些國內廠商也紛紛采用了高通芯片。而國產芯片VR9在性能上則略遜XR2一籌。一旦在芯片上被打壓,國內VR行業將面臨嚴峻的事態。
不過國內一些大企業已經開始重視該問題,華為在2021年5月就發布了自主研發的華為海思XR芯片,國產AR眼鏡Rokid Vision也成為搭載該芯片的第一款產品。
2、研發投入不足
在研發投入方面的缺失一直是國內VR行業的癥結之一,特別是世界級企業紛紛斥以巨資入局后,這種差異尤其明顯的顯現在當今VR產業的發展烙印之上,而相較之下國內在研發上愈顯式微。
相較之下,蘋果、索尼、谷歌和Facebook等廠商在設計投入層面引領全球。無論是Cardboard、Gear VR、Oculus Go、Quest,還是Oculus Rift CV1、Oculus Rift S。我們看到,國外廠商以超強的設計能力和研發投入從底層推進VR產業的基礎發展,這亦是現階段資本注資最為看好的一點。
盡管國內VR產業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在不斷增強,CV交互方案已經不再是Oculus一家專屬。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相較之下依舊存在差距,而這一差距正隨著國內VR市場的復蘇以及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逐步縮小,其未來的發展前景亦是投資人看中的核心所在。
3、內容生態不夠完善
除了硬件問題之外,國產內容生態問題也不容忽視。
截止2020年12月底,Steam平臺有5554款VR游戲,SideQuest游戲和應用已經超過1000款,在數以千計的游戲中,只有數十款游戲來自中國。據VR陀螺對Steam榜單的分析,一年只有1-2個國產游戲上榜,而且團隊規模較小。
相較海外,國內VR生態發展本著務實的姿態,主要注重快速利潤對資方、企業的近期影響,不同的本土產業思維模式,造就尚未成型的VR產業內容生態在國內仍處在雛形階段,與之相關的游戲內容廠商均處在觀望階段。此外,國產內容團隊還要面對缺少研發資金、宣傳渠道窄、盜版橫行等問題。
但是,線下游戲生態正成為助力國內VR內容成長的重要基石。據某投資人分享,中國從來不缺乏有能力做出3A及大作,或者百萬營收的VR游戲團隊,缺的是國內市場對于產業源動力的挖掘,毋庸置疑,跨平臺VR內容會在2-3年內迎來全球市場的爆發,而國內能否趕上這波利好,要看其是否真的能為團隊帶來持久收益。
在VR頭顯出貨量日益提高,國外VR內容生態在Oculus等巨頭支持下發展迅猛的整體環境下,國內VR生態的搭建更需要有中國特色的、齊心協力的早日構建。
由此,對國內VR行業來說,想要跑贏海外,除了產品誕生要快,生產、擴張、生態布局也要快。而此輪投資熱,則是給了國內VR行業一個強大的支持。同樣的,將這筆涌入的資金,用到研發、生態、產業鏈等真正需要的地方,就能夠讓國內VR行業得到實質的進步,惠及全行業,同時,資本也能夠收到滿意的回報。
總結
很多人會問,中國版Quest究竟何時能等到?顯然,這并不是在問其表面含義,因為與之類似外形的VR頭顯早已問世。其背后,是對技術、內容以及市場的發展方向的一種迷茫。
或許到了2021年,Quest的出現對國內VR市場最大的貢獻在于理順了VR硬件供應鏈的來龍去脈,這為更多硬件廠商敞開大門,更便宜、更好用的消費級VR頭顯似乎成為接下來最值得期待的事情。
同時,我們看到類似Pico、愛奇藝智能等廠商開始研發更高性價比的下一代中國版Quest頭顯,并勢必在設計、光學、交互等方面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內容生態層面,已有投資人表示近兩年會將投資目光轉向VR內容開發商,一方面是針對海外發行的優質VR游戲內容,另一方面從優秀VR內容衍生出的工具及平臺亦會受到額外關注。
VR硬件的“燒錢戰”還在繼續,包括投資方在內的產業各級力量,依舊在通過各自的堅持方式,推動著用戶基數的不斷攀升;技術發展的不斷成熟;以及硬件成本的不斷下調。據業內人士估計,再有3-5年時間,國產VR硬件的售價將有可能比一臺低端智能手機更加便宜。
中國版Quest何時出現?我只能回答你,長路漫漫道阻且長。然而,2020年開始的資本熱潮將成為消費級VR市場大門的一把鑰匙,開啟一個嶄新的VR時代。
責任編輯:haq
-
蘋果
+關注
關注
61文章
24523瀏覽量
202869 -
Ar
+關注
關注
25文章
5141瀏覽量
171770 -
vr
+關注
關注
34文章
9665瀏覽量
15198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車企激戰高壓平臺!比亞迪要把“超充戰”打到天花板

索尼亮相2025中國上海VR/AR產業博覽會
NVIDIA Sky Hackathon即將再度起航
漢思新材料:國際關稅貿易戰背景下電子芯片膠國產化的必要性

傳感器企業要打贏突圍戰,供應鏈上如何破局

芯盾時代再度中標江西銀行

隆基再度蟬聯AAA最高評級

GPU與VR技術結合應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