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提起物聯網平臺,大家一般會有3個普遍感受:
第一,平臺數量還在增多,擁有平臺的企業類型越發豐富。從傳感、通訊到平臺、應用,幾乎看不到哪類企業不做平臺的。
第二,關于物聯網平臺商業價值的討論達到高點。以3月18日涂鴉智能在納斯達克上市為重要節點,產業直觀認識到“全球IoT平臺第一股”可以產生140億美元的估值,給了同行業者一種商業模式的參考方向。
第三,由于物聯網應用高度碎片化的特征,物聯網平臺至今仍然處于發展初級階段。難點主要有兩處:一是垂直領域擴寬市場的難度比想象中大,二是玩家增多使競爭更加激烈。
在本文中,物聯傳媒結合了對云智易、艾拉物聯、青云科技等第三方平臺服務商的采訪內容,這些企業在物聯網平臺領域各有不同的實踐與經驗,也因此從他們的視角來看,有利于我們理清在當前形勢下,IoT平臺究竟有哪些門道?
以及要重點討論的是:當越來越多企業打算關注物聯網平臺時,是應該自己開發建設,還是從外部找到契合的伙伴合力建設?按照這兩個不同方向,是否能做出最好的抉擇?
甲方眼中的平臺、乙方眼中的平臺
從功能上看,物聯網平臺是物聯網感知、傳輸、平臺、應用中的關鍵一層,通常被認為向下連接設備,向上對接應用,管理二者間的所有交互。最重要的,物聯網平臺致力于降低物聯網開發門檻和研發時間,以快速實現設備間的互通,系統間的集成。
圖片來源:阿里云IoT產品文檔
艾拉物聯CEO劉渝龍曾將使用旗下物聯網平臺帶來的改變總結為四點:
1)快速完成設備智能化;
2)降低設備長期云平臺的使用成本;
3)提供更大的銷售渠道和市場;
4)增加產品的競爭力和品牌價值。
可想如今在產業互聯網的諸多行業里,平臺產品都被迫切需要。大多數軟、硬件玩家感受到客戶需求正在從單一產品轉向系統性服務,這促使了他們都打算擁有一套優秀的平臺產品,甚至計劃將平臺發展為企業的品牌,以整體提升公司的產品競爭力,爭取更多的項目機會和利潤來源。
但,平臺真的是零門檻,任何屬性的玩家都可以隨意進入并在其中過得如魚得水嗎?
按照業內人士的評價,開發出一款物聯網平臺并不難,甚至是10人小團隊就能做到。但真正難的,是如何找準定位做好商業化運營。
這個過程中,即便是一些頭部企業曾自行搭建架構龐大的物聯網平臺,期望提升新的核心競爭力,但在早期物聯網連接規模不足、應用碎片化的困難挑戰下,他們中很少有不調整戰略以專攻原本擅長之方向的。
例如GE Predix平臺,曾激進地要成為工業整個行業的“橫向”平臺,終于在集團遭遇資金困境后收縮戰線,把邁出去的腳又收了回來,繼而強調加強對能源、航空和油氣等優勢業務領域的銷售與服務,在其他領域上減少精力投入。
云智易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是國內最早一批定位做智慧生活領域的物聯網平臺與應用使能服務提供商之一。去年,云智易智慧物聯市場總監戴筱倩在采訪中告訴物聯傳媒,何為一個可用的物聯網平臺是需要定義的。
一方面,服務商認為可用物聯網平臺的標準是穩定、成熟、可商用,并且能夠滿足場景下各種不同廠商,不同場景的需求的物聯網平臺。在這個理念下,無論是物聯網技術本身的迭代、平臺規模的不斷增加、應用產品的不斷提升,都會促使物聯網平臺在人力、財力等方面進行長期的持續性投入。
但是,對于一個甲方用戶而言,物聯網平臺可用的標準可能僅僅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應用場景。
尤其對于有物聯網需求的最終客戶來說,當他們圍繞投資回報率、安全和隱私、便捷性、可擴展性等方面對項目進行評估時,真正看重的是平臺能否幫助解決某個具體場景的具體問題,而不是需要一個通用的物聯網技術平臺。
再次以GE Predix 舉例,正如我們了解到的,在商業上,與理想中的“橫向”擴充相反,GE Predix大多還是自用為主,被外界第三方深度使用的場景并不多。
類似這種情況不斷發生,青云科技副總裁林源亦曾表示,“物聯網平臺+行業應用”對于最終客戶才有直接價值,物聯網平臺本身只有間接價值。
“換句話說,物聯網應該是一個生態,擅長做平臺的公司應該專注于底層技術平臺研發,同時和各個行業的應用開發商一起合作,共同為最終客戶提供有價值的服務?!?/p>
甲方對物聯網平臺建設方式的抉擇:自建還是外購?
舉個例子,2014年3月,阿里云與美的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宣告雙方將共同構建基于阿里云的物聯網開放平臺,實現家電產品的連接對話和遠程控制。
當時,美的與阿里的戰略合作項目計劃分三個階段完成:
1
2014年,形成統一的物聯網產品應用和通信標準,實現美的全系列產品的接入和統一控制;
2
2015年實現數據化運營,結合用戶行為數據改進產品研發和生產;
3
2016年,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實現各產品線數據的集中運營,提供增值應用和服務。
站在2021年的時間點看,如今美的已經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物聯網平臺了,雖然他們仍保持與第三方平臺的合作,但對單一外界來源的依賴性已經明顯降低。
對于這種現象,業界通常有兩點分析:
企業選擇自行建設物聯網平臺,主要目的是擁有更多的主動控制權,有利于基于對自身業務的梳理,快速達成更精準地服務用戶的目標。
但是在2014年左右的最早期,自行建設物聯網平臺絕對是一件成本和投入非常高的事,并且很多公司因為組織結構、戰略層級的桎梏,對IoT的理解、投入和經驗并沒有市面上專業的第三方物聯網公司來得深刻。
更為現實的情況是,就像艾拉物聯CEO劉渝龍認為的,自建物聯網平臺需要在產品銷售端有足夠的體量和利潤作為支撐,如果沒有足夠銷售額的企業很難長期維持物聯網平臺的增長活力。
另一方面,就當前的技術成熟度和窗口期來說,物聯網基礎平臺已經非常成熟。針對不同細分市場,例如家居、工業、能源、物流等等,市面上都有種類豐富的、可選擇的第三方物聯網平臺。
云智易智慧物聯市場總監戴筱倩表示:“除非企業很早就開始投入研發建設,并且會持續地投入技術和資金,否則都不建議從零開始搭建自己的物聯網平臺。”
青云科技副總裁林源進一步認為,自建還是外購物聯網平臺,還是要看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
“如果企業的需求明確且迫切,并且有成熟平臺可以滿足,那直接外購更合適;如果沒有現成平臺可以滿足,那還是建議應該先找一家有技術能力的平臺企業合作,聯合開發,畢竟沒必要重新造輪子?!?/p>
“這就像早期企業進行信息化建設時,很多企業一開始選擇自己開發軟件來滿足使用需求,但是隨著整個行業的發展,沒有人會從0開始開發一套CRM或者ERP系統,大家更多的是思考市面上什么樣的系統可以快速滿足需求?!?戴筱倩補充說明到。
原文標題:圍觀物聯網平臺:自建還是外購?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物聯網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14文章
45008瀏覽量
377742
原文標題:圍觀物聯網平臺:自建還是外購?
文章出處:【微信號:iotmag,微信公眾號:iotmag】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工業物聯網平臺哪家的好?如何選擇?
EIOT能源物聯網平臺
![EIOT能源<b class='flag-5'>物</b><b class='flag-5'>聯網</b><b class='flag-5'>平臺</b>](https://file1.elecfans.com/web3/M00/07/5A/wKgZO2ekdxOAHAKCAATYzhL3ZL4487.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