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國內知名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寒武紀召開了2021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同時就在前不久,寒武紀也直接發布了其2021年上半年的報告。
報告中顯示,上半年寒武紀實現營業收入達1.38億元,同比增加58.1%,較2019年同期增加40.7%。營業收入的增長主要依賴于邊緣智能性及加速卡的規模化應用于落地,邊緣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本期實現收入8374.38萬元,在營業收入中占比達60.74%,較上年同期增加7376.87萬元,同比增長739.52%。
在業績說明會上,寒武紀董事長、總經理陳天石表示,在云端產品線上,尚處于推廣階段的訓練整機(搭載MLU290芯片)在上半年實現了批量銷售,貢獻收入2603.54萬元。云端業務線貢獻的收入占比為32.50%。
同時在研發投入上,寒武紀在2021年上半年研發投入達到4.16億元,同比增加49.8%,且全部為費用化研發投入。值得一提的是,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達301.38%。
知識產權上,上半年新增授權專利163項,其中包括156項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外觀設計專利。此外,公司還新增3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在上半年,寒武紀自主研發了第四代智能處理器微架構(MLUarch03)、第四代商用智能處理器指令集(MLUv03)。相較于前一代產品,在計算單元、多核處理、控制指令、計算指令、訪存能效和可編譯性等多方面均實現優化和提升。
在產品競爭力優勢的問題上,寒武紀董事會秘書葉淏尹在業績會中回應稱,“通用型智能芯片及其基礎系統軟件的研發需要全面掌握核心芯片與系統軟件的大量關鍵技術,技術難度大、涉及方向廣,是一個極端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智能處理器微架構和指令集屬于最底層的核心技術,也是公司“云邊端車”產品線上所有智能芯片的技術基石。公司基于對智能算法最新演進的研究以及對客戶使用反饋的深入分析,在智能處理器微架構、指令集方面取得了進一步升級,在編程靈活性、性能、功耗、面積等方面大幅提升了產品競爭力。”
同時在汽車智能芯片上,葉淏尹表示,目前車載智能芯片尚處于研發階段,芯片從設計到最終量產出貨需要一定周期。
不過有投資人表示,車載智能芯片研發還需要數年時間,有人認為如果該芯片今年無法量產就將導致企業出局。
對此,陳天石表示,智能駕駛是一個復雜體系,一個系統性的任務,需要基于統一的軟硬件生態,進行“云邊端車”四位一體的聯動。如果車載智能芯片、車路協同、云邊端智能芯片任務處理等未采用統一的基礎系統軟件平臺,體系不兼容,云邊端之間存在開發壁壘,客戶將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金錢和人力成本進行繁瑣的移植,且無法發揮車載智能駕駛芯片的最優性能。
同時,隨著智能駕駛應用場景的深入拓展,高等級智能駕駛必然產生更高的人工智能計算需求。目前L2級別的車載智能芯片在部分車廠的部分車型已有應用,但尚不能支持高等級智能駕駛。而寒武紀是目前極少數能提供云邊端全系列智能芯片和處理器產品以及統一的基礎系統軟件平臺的廠商,在核心技術積累和品牌認知等方面占據一定優勢地位。智能駕駛作為新興領域技術遠未成熟,且高級別智能駕駛所需的基礎硬件更處于發展早期階段。寒武紀經過多角度評估,認為對于車載智能芯片的布局正當其時。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寒武紀財報顯示,2021年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3.92億元,較上年同期虧損擴大1.9億元。并且,上半年寒武紀經營活動現金流凈流出5.39億元,而在2019年和2020年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凈流出分別為2.02億元和1.32億元。
從寒武紀相關報表中可以發現,2020年寒武紀依靠吸收投資獲得的現金收入為25.33億元,其中2020年公司在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的新股募集資金凈額約為24.98億元,可以認為寒武紀基本依靠股權融資來獲得現金流。
更令人注意的是,寒武紀虧損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發投入的增加,2021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達到4.16億元,同比增加49.8%,且全部為費用化研發投入,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達301.38%。
在研發投入中,最大支出為職工薪酬,達到2.58億元,占研發投入的60%,在報告期末,寒武紀研發人員總數達到1002人,同比增長26.2%,但薪酬支出較上年同比增長了68.22%。
不過巨額的研發投入并沒有換來太高的收入,如寒武紀高檔和中檔云端智能芯片研發投入金額累計共7.48億元,占公司累計研發投入的比例達38.58%,并且這里面并未包含芯片設計時所用到的系統軟件方面研發投入計算在內。但2020年云端產品線收入僅8625.23萬元,占當期總營業收入的比例僅為18.79%。
對于研發投入過高的問題,陳天石表示,“公司研發費用主要由職工薪酬、固定資產及無形資產的折舊及攤銷、測試化驗加工費等構成,具體投向芯片產品的迭代研發以及基礎系統軟件(可用于云邊端各產品線)的持續優化方面。”
“公司矢志成為業界領先的人工智能芯片設計公司。人工智能芯片屬于計算芯片范疇,研發復雜的計算芯片需要持續充裕的研發投入,用于芯片底層基礎技術的升級迭代、各產品線新產品的研發。公司將通過持續的研發投入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力爭用更好的業績回饋廣大投資者。”
如今寒武紀股價持續走低,許多大股東也開始紛紛減持,從過去市值突破1000億,到如今市值僅為400億,寒武紀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從陳天石的回復來看,寒武紀未來還將繼續向研發領域投入大量資源,但最終是否能如陳總所言有好的業績回報,還猶未可知。
報告中顯示,上半年寒武紀實現營業收入達1.38億元,同比增加58.1%,較2019年同期增加40.7%。營業收入的增長主要依賴于邊緣智能性及加速卡的規模化應用于落地,邊緣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本期實現收入8374.38萬元,在營業收入中占比達60.74%,較上年同期增加7376.87萬元,同比增長739.52%。

寒武紀2021年上半年主要會計數據
在業績說明會上,寒武紀董事長、總經理陳天石表示,在云端產品線上,尚處于推廣階段的訓練整機(搭載MLU290芯片)在上半年實現了批量銷售,貢獻收入2603.54萬元。云端業務線貢獻的收入占比為32.50%。
同時在研發投入上,寒武紀在2021年上半年研發投入達到4.16億元,同比增加49.8%,且全部為費用化研發投入。值得一提的是,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達301.38%。
知識產權上,上半年新增授權專利163項,其中包括156項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外觀設計專利。此外,公司還新增3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在上半年,寒武紀自主研發了第四代智能處理器微架構(MLUarch03)、第四代商用智能處理器指令集(MLUv03)。相較于前一代產品,在計算單元、多核處理、控制指令、計算指令、訪存能效和可編譯性等多方面均實現優化和提升。
在產品競爭力優勢的問題上,寒武紀董事會秘書葉淏尹在業績會中回應稱,“通用型智能芯片及其基礎系統軟件的研發需要全面掌握核心芯片與系統軟件的大量關鍵技術,技術難度大、涉及方向廣,是一個極端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智能處理器微架構和指令集屬于最底層的核心技術,也是公司“云邊端車”產品線上所有智能芯片的技術基石。公司基于對智能算法最新演進的研究以及對客戶使用反饋的深入分析,在智能處理器微架構、指令集方面取得了進一步升級,在編程靈活性、性能、功耗、面積等方面大幅提升了產品競爭力。”
同時在汽車智能芯片上,葉淏尹表示,目前車載智能芯片尚處于研發階段,芯片從設計到最終量產出貨需要一定周期。
不過有投資人表示,車載智能芯片研發還需要數年時間,有人認為如果該芯片今年無法量產就將導致企業出局。
對此,陳天石表示,智能駕駛是一個復雜體系,一個系統性的任務,需要基于統一的軟硬件生態,進行“云邊端車”四位一體的聯動。如果車載智能芯片、車路協同、云邊端智能芯片任務處理等未采用統一的基礎系統軟件平臺,體系不兼容,云邊端之間存在開發壁壘,客戶將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金錢和人力成本進行繁瑣的移植,且無法發揮車載智能駕駛芯片的最優性能。
同時,隨著智能駕駛應用場景的深入拓展,高等級智能駕駛必然產生更高的人工智能計算需求。目前L2級別的車載智能芯片在部分車廠的部分車型已有應用,但尚不能支持高等級智能駕駛。而寒武紀是目前極少數能提供云邊端全系列智能芯片和處理器產品以及統一的基礎系統軟件平臺的廠商,在核心技術積累和品牌認知等方面占據一定優勢地位。智能駕駛作為新興領域技術遠未成熟,且高級別智能駕駛所需的基礎硬件更處于發展早期階段。寒武紀經過多角度評估,認為對于車載智能芯片的布局正當其時。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寒武紀財報顯示,2021年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3.92億元,較上年同期虧損擴大1.9億元。并且,上半年寒武紀經營活動現金流凈流出5.39億元,而在2019年和2020年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凈流出分別為2.02億元和1.32億元。
從寒武紀相關報表中可以發現,2020年寒武紀依靠吸收投資獲得的現金收入為25.33億元,其中2020年公司在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的新股募集資金凈額約為24.98億元,可以認為寒武紀基本依靠股權融資來獲得現金流。
更令人注意的是,寒武紀虧損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發投入的增加,2021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達到4.16億元,同比增加49.8%,且全部為費用化研發投入,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達301.38%。

寒武紀研發投入情況
在研發投入中,最大支出為職工薪酬,達到2.58億元,占研發投入的60%,在報告期末,寒武紀研發人員總數達到1002人,同比增長26.2%,但薪酬支出較上年同比增長了68.22%。
不過巨額的研發投入并沒有換來太高的收入,如寒武紀高檔和中檔云端智能芯片研發投入金額累計共7.48億元,占公司累計研發投入的比例達38.58%,并且這里面并未包含芯片設計時所用到的系統軟件方面研發投入計算在內。但2020年云端產品線收入僅8625.23萬元,占當期總營業收入的比例僅為18.79%。
對于研發投入過高的問題,陳天石表示,“公司研發費用主要由職工薪酬、固定資產及無形資產的折舊及攤銷、測試化驗加工費等構成,具體投向芯片產品的迭代研發以及基礎系統軟件(可用于云邊端各產品線)的持續優化方面。”
“公司矢志成為業界領先的人工智能芯片設計公司。人工智能芯片屬于計算芯片范疇,研發復雜的計算芯片需要持續充裕的研發投入,用于芯片底層基礎技術的升級迭代、各產品線新產品的研發。公司將通過持續的研發投入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力爭用更好的業績回饋廣大投資者。”
如今寒武紀股價持續走低,許多大股東也開始紛紛減持,從過去市值突破1000億,到如今市值僅為400億,寒武紀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從陳天石的回復來看,寒武紀未來還將繼續向研發領域投入大量資源,但最終是否能如陳總所言有好的業績回報,還猶未可知。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財報
+關注
關注
1文章
79瀏覽量
14947 -
寒武紀
+關注
關注
11文章
194瀏覽量
74143 -
AI芯片
+關注
關注
17文章
1945瀏覽量
3556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寒武紀3000億市值與GPU廠商密集IPO,AI芯片正是當打之年
大漲超9%,股價一度沖至777.77元/股,刷新歷史新高。并且寒武紀成為除新股外,A股年度漲幅最大的公司,2024年公司累計漲超387%。 ? 但是寒武紀在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僅為1

英偉達四季度營收393億美元 英偉達第四財季凈利潤增80%
為355.8億美元,同比增長93.32%;表現非常亮眼。 縱觀整個2025財年,英偉達公司的營收高達1304.97億美元,同比增長114%;凈利潤
IBM發布第四季度財報:營收微增,凈利潤下滑
IBM近期發布了其2024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的財報數據。據報告顯示,該公司在第四季度的營收表現略有增長,但凈利潤卻出現了下滑。 具體來看,IBM第四季度的營
寒武紀增資全資子公司上海寒武紀
元,對上海寒武紀進行增資。 此次增資是基于募投項目的實施進展而做出的決策。寒武紀作為一家在人工智能芯片領域具有領先地位的企業,一直致力于推動相關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為了進一步提升公司的競爭力和市場份額,
寒武紀發布2024年度業績預告
。這一成績彰顯了寒武紀在智能芯片市場的強勁競爭力和持續拓展能力。 然而,在凈利潤方面,寒武紀仍面臨一定的挑戰。公司預計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
法拉電子Q3營收13.22億,凈利潤增幅達31.04%
法拉電子于10月30日發布了其2024年前三季度業績報告,數據顯示,公司在1至9月期間實現了顯著增長。具體而言,營收達到了3,439,073,688.39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9.77%。同時
蘋果Q3營收857.8億美元
蘋果公司今日發布了其2024年第三財季的財務報告,展現了公司在全球市場的穩健表現。本季度,蘋果實現營收857.8億美元,同比增長4.9%,凈利潤達到214.5
臺積電Q2凈利潤2478.5億元新臺幣
來源:滿天芯 編輯:感知芯視界 Link 7月18日,臺積電公布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營收為6735.1億元新臺幣,凈利潤為2478.5
季度營收創歷史新高 AI芯片大廠英偉達Q1凈利潤大漲6倍
5月23日,英偉達發布截止到4月28日的2025財年第一財季報告。英偉達在第一財季營收達26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62%,凈利潤148.1億

寒武紀2023年業績報告:營收同比下降2.7%,虧損收窄32.47%
4月29日,寒武紀公布其2023年年度財務數據顯示,該年度企業營收達70.9億人民幣,同比下滑2.7%;而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則高達8
寒武紀2023年報出爐:營收穩健虧損收窄 毛利率達69.16%
年報信息顯示,寒武紀全年實現收入7.09億元人民幣,其中毛利率達到69.16%,比去年提高了3.40個百分點。在經歷過上年度寛泛虧損之后,本年度盈利情況明顯改善,向股東返還
IBM一季度營收144.6億美元 凈利潤16.05億美元同比增長73%
IBM一季度營收144.6億美元 凈利潤16.05億美元同比增長73% 根據IBM公司公布的24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數據顯示,IBM公司在24
歌爾股份Q1營收193.12億 凈利潤3.8億同比增長257.47%
歌爾股份Q1營收193.12億 凈利潤3.8億同比增長257.47% 歌爾股份昨晚間發布了24年第一季度的業績公告,公告數據顯示在2024年
藍思科技Q1凈利潤增長379% 凈利潤達3.09億
藍思科技Q1凈利潤增長379% 根據藍思科技發布的2024年一季報數據顯示,藍思科技在24年一季度凈利潤3.09億,同比增長379.02%。扣非后凈利潤2.35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