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梁浩斌)近日,浙江省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對奧克斯訴格力電器專利侵權的兩單案件作出了判決,確認專利侵權的同時,判格力電器向奧克斯賠償9600萬以及7060萬,兩宗案件合計賠償金額達到1.67億。 不過,格力電器相關人士向媒體表示,目前案件僅是一審,格力已經提起上訴。 以“掌握核心科技”著稱的格力,難道這次要被慘遭打臉?
事件源于20多年前的東芝壓縮機專利
先來捋一捋事情的經過。其實早在2019年1月,奧克斯就已經在寧波中院發起有關格力侵權的訴訟,而案件的關鍵,是奧克斯在2018年底購買的壓縮機專利。
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
根據民事判決書中的內容,涉案專利CN1168903C是由東芝開利株式會社在2000年8月11日申請,申請地址為日本東京。根據專利摘要,該專利主要是描述一種壓縮機,包括其上連接有吸入管和排放管的密封殼體;設置在密封殼體內的壓縮機構單元;以及設置在密封殼體內的電動機單元,電動機單元包括用于驅動壓縮機構單元的定子和轉子,在電動機單元內形成有用于供自壓縮機構單元排出的氣體通過的氣體通道,并且構成在定子鐵芯的諸槽與電動機單元的定子中的線圈之間的槽隙部分的總面積與氣體通道的整個面積之比被設定為0.3或更大。
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
有意思的是,這個專利保護期為20年,即于2020年9月4日失效,就在該專利失效前兩年左右,奧克斯把它買下來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公開資料顯示,東芝開利株式會社在2018年12月21日,將這個專利轉讓給奧克斯空調股份有限公司。 獲得東芝的專利之后,奧克斯在2019年1月以該專利侵權為由,對格力發起訴訟。雖然對于現在來說,專利早已失效,但奧克斯依然可以要求格力賠償專利有效期間造成的侵權損失。 當然,格力在這段時間也沒有坐以待斃,在寧波中院受理這宗侵權案后,格力曾經提出過管轄權異議,但被寧波中院裁定駁回;格力不服并上訴至最高人民法院后,再次被駁回。
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
除此之外,格力還對涉案專利發起過幾次專利無效申請。今年9月2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宣告該涉案專利權部分無效,但這對侵權案件影響不大。從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書中,該專利中的權利要求3,和權利要求10中引用權利要求3的技術方案無效,但在專利授權公告的其他權利要求基礎上維持該專利有效。
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
對于這次侵權案,格力電器方面表示,“經過專家評估,其采用的是現有技術,不侵犯該專利權;該專利的日本同族專利的保護范圍遠遠小于中國專利,經過國家知識產權局下屬單位專家判斷,其中國專利不穩定,應該被認定無效。目前我司已經就該專利無效,向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提起訴訟,待法院審判。” 值得一提的是,關于奧克斯發起的專利侵權訴訟,兩年前寧波中院也曾經一審判決另一家公司賠償奧克斯1000萬,但最終奧克斯專利被全部無效,因此二審判決不侵權。但格力電器已經兩次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涉案專利無效,但均未成功,如果后續還未能舉證該專利無效,那么格力就要付出超過1.6億的賠償。
格力奧克斯恩怨緣來已久,巨頭競爭的背后
從中國裁判文書網的公開信息中,早在2015年8月,格力電器就對奧克斯發起了訴訟,稱奧克斯涉嫌侵犯其三項實用新型專利權。而2016年8月,廣州知識產權法院一審判決認定奧克斯侵犯了格力電器的三項實用新型專利權;奧克斯向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但最終被駁回,維持原判,奧克斯立即停止銷售侵權的空調產品,并賠償格力電器經濟損失230萬元。 2017年6月,格力電器又起訴奧克斯,稱奧克斯多款在售產品侵犯格力的一項專利,并要求賠償1.1億元;2018年4月,廣州知識產權法院一審判決奧克斯侵權成立,停售8個型號的空調產品之外,還需向格力賠償經濟損失4000萬元。 奧克斯也不甘示弱,2017年7月奧克斯也起訴格力,稱格力一款空調產品侵犯其專利權,最終法院判決格力停止銷售并銷毀庫存的侵權產品,并向奧克斯賠償經濟損失1000萬元。 而最著名的事件,可能是2019年“618購物節”前夕,格力公開發布對奧克斯空調的舉報信,表示奧克斯多款空調產品能效虛標。不過最終經過一年時間,只以奧克斯被罰款10萬元而收場。 在格力和奧克斯紛爭不斷的背后,是空調市場越來越往頭部企業集中,并且作為成熟技術,創新和迭代空間小,研發空間不大。 作為不生產壓縮機的奧克斯,能找到這樣一個快過期、并且原專利持有人也沒有發現市場上有侵權問題的專利,并精確制導到格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或許與奧克斯所擁有的大量原格力研發人員有關。 2019年的格力電器的股東大會上,董明珠曾經點名奧克斯在瘋狂挖角格力員工。事實上,自從曾經的格力電器執行總裁、研發最高負責人黃輝離開之后,格力研發人員的流失就如同決堤的大壩,完全止不住。 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格力的研發支出已經遠落后于友商。空調本已是成熟技術,研發空間其實不大,同時格力在近幾年也在不斷尋找除空調以外的新業務增長點,這導致空調研發投入縮水,人員支出也就無法保證。 根據媒體從專利內容中統計的數據,格力電器與奧克斯所申請的專利中,雙方重合的研發員工可能超過50人,在大量招攬格力員工的同時,也在不斷縮減雙方在空調“核心技術”上的差距。 另一方面,我們看回格力的老對手美的和海爾。從業務營收構成來看,美的和海爾都拓展出了更加多元的業務,比如2021年上半年報中,美的集團暖通空調業務營收占比43.96、消費電器營收占比37.38%,其他業務以及機器人等占18%以上;海爾在2021年上半年中,冰箱業務營收占總營收30.14%、洗衣機營收占比22.39%,空調營收占比19.38%、廚電以及其他業務營收占比18.09%。 而格力今年的半年報中,空調收入占總營收達到73.8%,對空調這一單一業務較為依賴。事實上格力也并不是沒有嘗試過,比如手機、新能源汽車等,但布局多年仍未見起色。 所以對于格力和奧克斯而言,空調市場不斷往頭部企業集中、技術越來越成熟、迭代空間越來越小的情況下,專利戰就是這些企業保持自身市場優勢,維護自身知識產權、提升自身品牌影響力的最好途徑之一。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壓縮機
+關注
關注
11文章
692瀏覽量
80293 -
格力電器
+關注
關注
0文章
113瀏覽量
13093 -
奧克斯
+關注
關注
1文章
35瀏覽量
449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中科億海微SoM模組——FPGA+DSP核心板
FPGA+DSP核心板是基于中科億海微EQ6HL130型FPGA芯片搭配國產DSP開發的高性能核心板卡。對外接口采取郵票孔連接方式,可以極大提高信號傳輸質量和焊接后的機械強度。核心板卡

格力電器發布2024年年報 格力電器一季度營業支出公布 2500億家電巨頭豪氣分紅167.55億
格力電器發布2024年年報? 4月27日,格力電器發布2024年年報;格力年報財務數據顯示,格力
中國留學史源自格力所在的珠海
格力收入邁過2000億大關,每年分紅,這是值得贊許的,我們也買過格力的股票。前些年,在廣州一個大型創賽上,我見過臺上的董明珠女士,很有氣場。 ? 前兩天在珠海舉行的格力股東大會上,董明

《DNESP32S3使用指南-IDF版_V1.6》第六十章 貓臉檢測實驗
第六十章 貓臉檢測實驗 貓臉檢測與人臉檢測一樣,也是基于數字圖像中查找和識別貓臉。本章,我們使用樂鑫AI庫來實現貓臉檢測功能。本章分為如下幾個部分:60.1 硬件設計60.2 軟件設計
發表于 04-01 09:28
華為攜手中國聯通與格力打造全球最大5G-A原生專網黑燈工廠
在MWC25巴塞羅那期間,華為聯合中國聯通,格力電器打造的全球最大5G-A原生專網黑燈工廠,榮獲” 最佳專用網絡解決方案獎”與“最佳互聯經濟移動創新獎”兩項大獎,標志著5G-A原生專網在智能制造領域
踐行綠色發展新使命——格力創新科技發布會暨四川格力中央空調合作伙伴峰會勝利召開
商、商協會及媒體代表等1500余位嘉賓出席本次峰會。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現身會議現場。 本次大會發布了格力多個系列的科技成果,還舉行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2025深度觀察系列節目《格力
格力多地新設數字科技公司
近日,格力電器在數字化領域邁出重要步伐,相繼在上海、南昌和贛州等地成立了數字科技公司。據天眼查App顯示,格力數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格力數字科技(南昌)有限公司和
格力“造芯”:MCU、AIoT SoC、SiC全布局
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黃晶晶)12月17日晚間,格力電器發布相關視頻,公布了碳化硅芯片工廠建設進展。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表示,我們芯片成功啦。從自主研發、自主設計、自主制造、到整

格力火鳳凰轉戰6000里:極寒挑戰,溫暖啟航
一座鳳凰山與之遙相呼應,這南北兩地鳳凰山的奇妙羈絆,一端系著南海之濱珠海鳳凰山畔格力的核心科技搖籃,一端連著北疆深處牙克石鳳凰山旁的極寒試煉場,奏響了格力火鳳凰極

小米回應董明珠侵權指控:未支付賠償,正推進空調自研
近日,針對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公開場合提及的小米因專利侵權需向格力賠償50萬一事,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王化給出了正式回應。 王化指出,有關
從驅動到空調、機器人應用,剖析格力的電機布局
。比如,在空調中,電機是核心的零部件,因此受到格力電器等公司的廣泛重視,并將其作為核心技術儲備進行研發和布局。 ? 不過,隨著企業生態擴充和鏈式布局,目前

格力新能源版圖擴張:徐州迎來首家能源站,未來三年加速布局
9月29日資訊,9月27日,位于江蘇省徐州市的豐車匯?格力新型能源站及其配套的新型能源管理系統示范項目盛大啟動。徐州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劍鋒與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等重量級嘉賓共同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