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fā)燒友網報道(文/吳子鵬)美東時間周二(3月15日),英特爾正式公開其歐洲投資計劃。英特爾表示,計劃投資逾330億歐元(約合360億美元)幫助歐洲地區(qū)提升芯片產能,其中包括承諾投資170億歐元(約合187億美元),在德國建立一個全球頂尖的芯片生產基地。
英特爾德國新工廠目標2nm以下
2021年1月13日,英特爾官方宣布,已任命擁有40年資歷的科技行業(yè)領袖人物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為公司新一任首席執(zhí)行官。帕特·基辛格曾在英特爾工作了30年,是英特爾首任首席技術官,是80486處理器原型架構師,引領了14種不同的處理器開發(fā),是英特爾至強和酷睿處理器取得成功的關鍵人物。
毫無疑問,帕特·基辛格是一個技術流,不過其管理能力也不容小覷,在回歸英特爾出任首席執(zhí)行官之前,他在帶領VMware威睿公司的近十年里,帶領公司轉型為云基礎設施、企業(yè)移動和網絡安全領域公認的全球領導者,使公司的年營收幾乎翻了三倍。
增強英特爾在全球芯片制造方面的話語權,是帕特·基辛格回歸英特爾之后非常重視的一點,英特爾代工服務(IFS)成為該公司六大業(yè)務線之一,投資10億美元的基金建立芯片代工的創(chuàng)新生態(tài)。在今年2月份,英特爾還以5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全球第九大晶圓代工廠商高塔半導體(Tower semiconductor),以加快公司在晶圓代工方面的進程。
數據來源:企業(yè)財報,電子發(fā)燒友網整理
關于德國的建廠計劃,英特爾的野心無疑更大。據悉,英特爾德國新工廠被認為是帕特·基辛格帶領英特爾通過創(chuàng)新技術扭轉當前晶圓代工格局的重要一步,將嘗試生產小于2納米的芯片。至于為什么會選擇德國,英特爾指出,德國是建立大型基地的理想之地,這里有充足的人才和基礎設施,以及現(xiàn)有的供應商和客戶生態(tài)體系。
按照英特爾的規(guī)劃,這一擴產計劃將為德國當地在工廠建造過程中創(chuàng)造7000多個工作崗位,并在建成之后提供3000多個永久性的工作崗位。
根據相關報道,英特爾并非是為德國工廠鼓吹造勢,該公司在10nm以下工藝方面,立下了宏大的目標。帕特·基辛格曾透露,英特爾的目標并非是在5年內攻克5nm,而是在2024年實現(xiàn)2nm芯片的量產?!敖裉煳覀冾A測,在接下來的十年里,我們將保持甚至比摩爾定律更快。作為摩爾定律的管理者,我們將在我們的創(chuàng)新道路上堅持不懈。”帕特·基辛格曾在英特爾的在線創(chuàng)新活動上說。
英特爾歐洲六大基地
針對英特爾的歐洲投資計劃,歐盟內部市場專員Thierry Breton大為稱贊,稱之為“真正的歐洲項目”。
隨著英特爾德國工廠計劃的披露,英特爾在歐洲的戰(zhàn)略布局雛形已現(xiàn)。英特爾將通過360億美元的持續(xù)投資,在歐洲的德國、法國、愛爾蘭、意大利、波蘭和西班牙六個國家打造六大芯片基地。其中,除了德國這一先進的芯片制造工廠,英特爾還將在法國設立新的芯片研究中心,擴大已有的英特爾北愛爾蘭工廠,并與意大利政府商討建設一個全新的芯片封裝工廠。因此,英特爾在歐洲的六大基地將具備從芯片研發(fā)設計到生產封裝的全產業(yè)鏈能力,賦能歐洲當地的半導體產業(yè)發(fā)展。
路透社表示,英特爾將自己的研發(fā)中心和工廠設立在歐洲的不同國家,將幫助其從更多的歐盟成員國中獲取補貼。德國工廠占據英特爾360億美元投資的一半以上,不過英特爾并未透露德國政府到底補貼其多少錢。
按照英特爾的計劃,該公司在未來的十年內,將在歐洲持續(xù)投入達800億(約合880億美元)的巨額資金,之所以如此雄心壯壯,就是因為歐洲各國都希望引進英特爾,帶動當地的芯片產業(yè)發(fā)展,并為其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政府補貼。
歐洲會和美國一樣嗎?
不過,雖然當前的聲勢浩大,最終這些計劃能夠落地,此時還需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我們都知道,英特爾的投資計劃和歐洲目前倡導的《歐盟芯片法案》是高度貼合的。《歐盟芯片法案》中提到,將提升歐盟國家芯片產能的工藝水平列入重要目標范圍,即到2030年,能夠生產2納米及以下的芯片,滿足自身和世界市場需求。到2030年,歐盟計劃將在全球芯片生產的份額從目前的10%增加到20%。
同時,《歐盟芯片法案》還規(guī)劃了歐盟為這項宏偉計劃提供的相關資金,允許以公共資金支持歐洲“開創(chuàng)性”的芯片生產,這筆資金分為兩部分:公共投資總額為300億歐元,用于扶持現(xiàn)有的半導體研究以及相關創(chuàng)新項目;私人投資約150億歐元。
歐盟的決心是可以看到的,采用立法形式推動芯片發(fā)展,為整體計劃的推進帶來了更多的保障。
然而,近一段時間我們看到過很多國家和地區(qū)關于芯片發(fā)展的宏偉計劃,包括《2022年美國競爭法案》。在《2022年美國競爭法案》批準的3000億美元撥款中,有520億美元用于補貼半導體制造以及汽車和電腦用關鍵部件的研究。
在包括美國《2022年美國競爭法案》的推動下,臺積電、三星和英特爾均提出了要在美國建廠的規(guī)劃,并打算投入巨額的資金。其中臺積電的規(guī)劃投資為120億美元,目標是將5nm引入美國;三星的規(guī)劃投資為170億美元,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泰勒市打造一個領先的3nm工廠;英特爾先期規(guī)劃投資為200億美元,這是俄亥俄州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投資,而英特爾的持續(xù)投資計劃為在未來10年在美國投入1000億美元。
但問題是,除了英特爾明確表示其前期投資的200億美元不受政府補貼的影響,該公司發(fā)言人威廉·莫斯指出,沒有美國聯(lián)邦政府補貼的幫助,10年內投入1000億美元將很難完成。而臺積電和三星前期投資都比較依賴政府的補貼,據悉兩家公司目前工廠建設緩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答應的補貼沒有到位。
美國如此,那么由成員國組成的歐盟在出錢這件事上真的能齊心協(xié)力嗎?
而解決了錢的問題,還有人才問題,美國智庫CSET提出的辦法是從臺積電其他地區(qū)的工廠引進3500多名人才。難道歐洲也來要求這些大廠“拆了西墻補東墻”嗎?
引進之路于大陸并不通
無論美國《2022年美國競爭法案》關于芯片制造的部分,還有歐盟的《歐盟芯片法案》最終能否達成目標,這種引進的路子對中國大陸的芯片制造產業(yè)而言都是行不通的。
有人可能會說,我們不是引進了中國臺灣地區(qū)的臺積電嗎?但臺積電南京廠最先進的只有28nm,從技術水平上看還不如中芯國際。如果用辯證關系去看,臺積電南京廠對大陸的晶圓代工產業(yè)而言,是一種成長空間的壓縮,這也是為什么臺積電南京廠擴產會引起巨大爭議的原因。
但是,對于本土芯片制造的發(fā)展我們也絕不能束手就擒,加大對已有芯片制造工廠的投資是一條需要持續(xù)且有決心的路,這條路定然艱辛,需要數年、數十年如一日。同時也要根據自身特點去尋求更廣闊的道路,在國際巨頭廠商牽頭的UCIe 標準還處于“混沌狀態(tài)”時,國內快速響應出臺chiplet標準草案就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在前沿科技創(chuàng)新的同時,如何用現(xiàn)有技術再做創(chuàng)新,是國內芯片產業(yè)需要好好考慮的問題。
而像英特爾這種,動輒數百億美元,一下子就是2nm的規(guī)劃,并不適合我們。
-
英特爾
+關注
關注
61文章
10017瀏覽量
172431 -
歐洲
+關注
關注
0文章
33瀏覽量
14051 -
美國
+關注
關注
1文章
394瀏覽量
26249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