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達作為一種利用激光測量速度、位置與距離的傳感器,已經廣泛應用于機器人、無人機、L2級別以上汽車等產品中,甚至是作為主要傳感器的存在。要按不同的技術來分類的話,激光雷達可以從掃描方式、發射方式等角度分成多個大類。
探測器是激光雷達接收端的核心組件之一,在dToF激光雷達中,主要用于接收返回的脈沖激光并將其轉化為電流,隨后用于測距等計算。以所用光電探測器的種類不同,目前主要分為PMT(光電倍增管)、PD(Pin光電二極管)、APD(雪崩光電二極管)、SPAD(單光子雪崩二極管)、SiPM(硅光電倍增管)這幾種類型。
對于汽車激光雷達而言,APD在技術成熟度上更高,依然占據主流方案,但隨著激光雷達對探測距離要求的提高,這一器件開始看向增益更高的SPAD與SiPM。
高出主流方案幾個數量級的增益
要說增益能力的話,SPAD和SiPM絕對是稱霸光電探測器的。毫無增益的PD切不論,單憑APD數十數百的增益,是完全無法與以106為數量級的SPAM與SiPM相提并論的。這也是為何SiPM擁有更高的光子探測效率(PDE)的原因,這一參數和激光功率決定了激光雷達的探測距離,而后者是由發射端的激光器決定的。
?
RDM系列SiPM / 安森美
電子發燒友網就SiPM的優勢采訪了安森美中國汽車市場現場應用經理陳力,他補充道:除了高增益外,SiPM的工作電壓也顯著小于上百伏的APD,同時對電壓波動和溫度變化的敏感度也遠小于APD。因為SiPM是模擬器件,溫度變化會導致工作點遷移,理想輸出值應該只受激光強度影響,但溫度漂移會惡化輸出的線性特性,通常產品需要標定和補償溫漂的影響。
?
不同探測器參數對比/ 米蘭理工大學
除此之外,像素數量也是SiPM的重要指標之一。作為由SAPD陣列并聯組成的光電探測器,SiPM的像素數量標識了該感光芯片可以支持同時掃描的線數。芯片像素越多,高分辨率激光雷達需要集成的感光芯片越少,可以降低系統設計復雜度和成本。
至于SPAD與SiPM的選擇,陳力也給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表示,一般SPAD有更高的靈敏度,其輸出是二值化的0或1,判斷是否感知到激光;SiPM的靈敏度相對低一些,但其輸出能區分激光強度的大小。二者在產品中體現了靈敏度和輸出動態范圍的不同平衡點。因此在兩者的選擇上,更多是看激光雷達廠商自己的權衡。
不同波長下的選擇
在現有的SiPM產品中,我們在詳細參數中看到都是在等于或低于905nm波長的表現,作為目前激光雷達最常選用的波長,以此作為標準確實沒問題,但SiPM在其他波長下,比如另一常用近紅外光波長1550nm下的表現如何呢?這就與SiPM本身的材料有關了,我們從“硅”光電倍增管這個名字就知道這一組件是基于何種材料了。陳力解釋道,SiPM作為硅基傳感器,一般只會感知波長小于1000nm的紅外光。所以常用905nm下的PDE作為衡量標準。
?
安森美中國汽車市場現場應用經理陳力
正因如此,如果廠商打造的是基于1550nm波長下的激光雷達,還是得用其他的非硅基的光電探測器,比如基于InGaAs或是InP的SPAD。但我們在上文中提到了激光功率是決定探測范圍的另一大因素,而1550nm的激光雷達可以做到更高的功率,所以探測距離上占優,不過相對應的成本也會高出來一些。這對比汽車本身的成本可能不算什么,可隨著車載激光雷達數目的增多,整車自動駕駛系統的價格就會高出不少了。
談到1550nm的光源就不得不提及廣泛使用它的FMCW激光雷達,大家對FMCW激光雷達的前景極為看好,不過目前商用量產的卻少之又少。陳力認為,dToF激光雷達技術更成熟,成本相對較低,但抗干擾能力弱一些。FMCW激光雷達要調制激光,光源控制復雜,需要更強的算法計算能力,整體系統成本高。這兩大技術路線各有特點,都在向更好性價比的方向發展。
結語
市面上常見的主要還是做SPAD的探測器廠商較多,目前也有一些廠商在往SiPM上發力,比如安森美、濱松、博通、靈明光子、京邦科技等等,但正如激光雷達本體和其它汽車零部件一樣,做到車規認證才是進入汽車市場的敲門磚,否則主要應用場景還是在無人機、機器人、醫療設備和AR/VR上。而激光器、探測器則需要通過AEC-Q102這一車規認證,目前SiPM探測器中已公開通過該認證的似乎也只有安森美去年發布的ARRAYRDM產品。
盡管轉向SPAD和SiPM已經是dToF激光雷達探測器未來的大勢所趨,兩者在性能上都高于主流的APD方案,但在總成本上以及生產設計成熟度上,都還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再考慮到本身激光雷達各大技術路線都存在分歧,短時間也很難確定誰是笑到最后的方案。
探測器是激光雷達接收端的核心組件之一,在dToF激光雷達中,主要用于接收返回的脈沖激光并將其轉化為電流,隨后用于測距等計算。以所用光電探測器的種類不同,目前主要分為PMT(光電倍增管)、PD(Pin光電二極管)、APD(雪崩光電二極管)、SPAD(單光子雪崩二極管)、SiPM(硅光電倍增管)這幾種類型。
對于汽車激光雷達而言,APD在技術成熟度上更高,依然占據主流方案,但隨著激光雷達對探測距離要求的提高,這一器件開始看向增益更高的SPAD與SiPM。
高出主流方案幾個數量級的增益
要說增益能力的話,SPAD和SiPM絕對是稱霸光電探測器的。毫無增益的PD切不論,單憑APD數十數百的增益,是完全無法與以106為數量級的SPAM與SiPM相提并論的。這也是為何SiPM擁有更高的光子探測效率(PDE)的原因,這一參數和激光功率決定了激光雷達的探測距離,而后者是由發射端的激光器決定的。
![](https://file.elecfans.com/web2/M00/4C/19/poYBAGKxIa2AEGnAAANNJqZuHKE459.png)
RDM系列SiPM / 安森美
電子發燒友網就SiPM的優勢采訪了安森美中國汽車市場現場應用經理陳力,他補充道:除了高增益外,SiPM的工作電壓也顯著小于上百伏的APD,同時對電壓波動和溫度變化的敏感度也遠小于APD。因為SiPM是模擬器件,溫度變化會導致工作點遷移,理想輸出值應該只受激光強度影響,但溫度漂移會惡化輸出的線性特性,通常產品需要標定和補償溫漂的影響。
![](https://file.elecfans.com/web2/M00/4C/B5/pYYBAGKxIbeAVX-jAAR4zujdfm0427.png)
不同探測器參數對比/ 米蘭理工大學
除此之外,像素數量也是SiPM的重要指標之一。作為由SAPD陣列并聯組成的光電探測器,SiPM的像素數量標識了該感光芯片可以支持同時掃描的線數。芯片像素越多,高分辨率激光雷達需要集成的感光芯片越少,可以降低系統設計復雜度和成本。
至于SPAD與SiPM的選擇,陳力也給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表示,一般SPAD有更高的靈敏度,其輸出是二值化的0或1,判斷是否感知到激光;SiPM的靈敏度相對低一些,但其輸出能區分激光強度的大小。二者在產品中體現了靈敏度和輸出動態范圍的不同平衡點。因此在兩者的選擇上,更多是看激光雷達廠商自己的權衡。
不同波長下的選擇
在現有的SiPM產品中,我們在詳細參數中看到都是在等于或低于905nm波長的表現,作為目前激光雷達最常選用的波長,以此作為標準確實沒問題,但SiPM在其他波長下,比如另一常用近紅外光波長1550nm下的表現如何呢?這就與SiPM本身的材料有關了,我們從“硅”光電倍增管這個名字就知道這一組件是基于何種材料了。陳力解釋道,SiPM作為硅基傳感器,一般只會感知波長小于1000nm的紅外光。所以常用905nm下的PDE作為衡量標準。
![](https://file.elecfans.com/web2/M00/4C/B5/pYYBAGKxIcaAbNfjAA1uxv1FPto486.png)
安森美中國汽車市場現場應用經理陳力
正因如此,如果廠商打造的是基于1550nm波長下的激光雷達,還是得用其他的非硅基的光電探測器,比如基于InGaAs或是InP的SPAD。但我們在上文中提到了激光功率是決定探測范圍的另一大因素,而1550nm的激光雷達可以做到更高的功率,所以探測距離上占優,不過相對應的成本也會高出來一些。這對比汽車本身的成本可能不算什么,可隨著車載激光雷達數目的增多,整車自動駕駛系統的價格就會高出不少了。
談到1550nm的光源就不得不提及廣泛使用它的FMCW激光雷達,大家對FMCW激光雷達的前景極為看好,不過目前商用量產的卻少之又少。陳力認為,dToF激光雷達技術更成熟,成本相對較低,但抗干擾能力弱一些。FMCW激光雷達要調制激光,光源控制復雜,需要更強的算法計算能力,整體系統成本高。這兩大技術路線各有特點,都在向更好性價比的方向發展。
結語
市面上常見的主要還是做SPAD的探測器廠商較多,目前也有一些廠商在往SiPM上發力,比如安森美、濱松、博通、靈明光子、京邦科技等等,但正如激光雷達本體和其它汽車零部件一樣,做到車規認證才是進入汽車市場的敲門磚,否則主要應用場景還是在無人機、機器人、醫療設備和AR/VR上。而激光器、探測器則需要通過AEC-Q102這一車規認證,目前SiPM探測器中已公開通過該認證的似乎也只有安森美去年發布的ARRAYRDM產品。
盡管轉向SPAD和SiPM已經是dToF激光雷達探測器未來的大勢所趨,兩者在性能上都高于主流的APD方案,但在總成本上以及生產設計成熟度上,都還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再考慮到本身激光雷達各大技術路線都存在分歧,短時間也很難確定誰是笑到最后的方案。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汽車電子
+關注
關注
3029文章
8030瀏覽量
167900 -
激光雷達
+關注
關注
968文章
4036瀏覽量
190488 -
車載激光雷達
+關注
關注
1文章
32瀏覽量
637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CES 2025激光雷達觀察:“千線”激光雷達亮相,頭部廠商布局具身智能
廠商也展示了最新的方案,包括集成在座艙內的激光雷達方案,FMCW激光雷達等。 ? 下面我們就來看下這屆CES上激光雷達行業有哪些新的發展動態。 ? 車載
![CES 2025<b class='flag-5'>激光雷達</b>觀察:“千線”<b class='flag-5'>激光雷達</b>亮相,頭部廠商布局具身智能](https://file1.elecfans.com/web3/M00/05/B2/wKgZPGeEZ7WASzQ_AAEcwuQeGLg373.png)
禾賽拒絕“激光雷達無用論”
在特斯拉發布FSD新版本后,視覺派和激光雷達派的爭論再次升溫。 與此同時,激光雷達企業也開始在車載智駕領域之外尋找新的市場機會。 在CES 2025上,禾賽科技推出了一系列新的
![禾賽拒絕“<b class='flag-5'>激光雷達</b>無用論”](https://file1.elecfans.com//web3/M00/06/1D/wKgZPGeHlTGAcmJDAAGgyqhA_V4431.jpg)
一則消息引爆激光雷達行業!特斯拉竟然在自研激光雷達?
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梁浩斌)一則消息引爆激光雷達行業?上周業界流傳的一份會議紀要稱,有自動駕駛專家透露,特斯拉已經設計了自己的激光雷達,并正在與大陸集團合作,將自己開發的
科普:一文了解固態和半固態激光雷達
激光雷達(LiDAR,Laser Detecting and Ranging)作為一種先進的傳感技術,通過發射激光脈沖并測量其返回時間來計算目標距離,被廣泛應用于自動駕駛、機器人、工業自動化等領域
智能駕駛浪潮下,車載激光雷達行業深度剖析與未來展望
隨著智能駕駛技術的飛速發展,車載激光雷達作為智能駕駛系統的關鍵感知設備,正日益受到業界的廣泛關注。隨著高階智能駕駛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各大車企對激光雷達的需求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在此背景下,低成本化、高性能化以及輕量化成為了
激光雷達的維護與故障排查技巧
激光雷達(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是一種利用激光進行距離測量和目標識別的技術。它廣泛應用于無人駕駛汽車、地理信息系統(GIS)、環境監測、航空航天等領域
激光雷達技術的發展趨勢
激光雷達(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技術是一種通過發射激光脈沖并接收其反射來測量距離和速度的遙感技術。它在多個領域,如測繪、環境監測、自動駕駛汽車和無人機等
光學雷達和激光雷達的區別是什么
光學雷達和激光雷達是兩種不同的遙感技術,它們在原理、應用、優缺點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以下是對光學雷達和激光雷達的比較: 定義和原理 光學
又一廠商展出FMCW激光雷達,從PPT走向樣品
,還有不少初創公司All in FMCW,并已經推出了一些樣品。 ? 摩爾芯光展示車載FMCW 激光雷達LARK ? 今年6月,摩爾芯光首次在國內展示了車載FMCW
中國激光雷達廠商引領全球車載市場:禾賽獨占鰲頭,華為位列前五
在全球汽車產業向智能化、自動駕駛加速轉型的浪潮中,車載激光雷達作為自動駕駛技術的核心傳感器之一,其重要性日益凸顯。最新發布的市場研究報告《車載激光雷
一文看懂激光雷達
? ? 文章大綱 城市 NOA 成競爭高地,政策助力高階智能駕駛加速落地 成本下探+智駕升級,2030年激光雷達市場規模有望超萬億 ? ????·城市 NOA面臨工況復雜問題,激光雷達為“優選
![<b class='flag-5'>一</b>文看懂<b class='flag-5'>激光雷達</b>](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F4/97/wKgaomZ9MnKAfVSsAAAd8pX4Yhg684.png)
又一激光雷達上車!北醒與廣汽達成激光雷達量產合作!
3月29日,北醒宣布獲得廣汽激光雷達定點并與廣汽零部件達成量產合作。此次合作旨在打造自主可控的新質生產力,將進一步加強廣汽在智能化汽車領域的領先地位,助力廣州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此次合作,體現了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