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Card
脈沖信號是雷達系統最基礎、最常見的信號形式,從業人員應該對這類信號有著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本文針對射頻脈沖信號總結了比較典型的六個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包絡譜與線狀譜
首先聊聊脈沖信號的頻譜,對于接收機或頻譜儀而言,當所設置的分辨率帶寬RBW不同時,所“看到”的頻譜也是不同的。但就信號本身而言,周期脈沖信號的頻譜確實是離散的一根根譜線,如圖1實線所示。
離散譜線的特點:相鄰兩根譜線之間的頻間距為脈沖周期的倒數;以中心載波為軸,左右譜線相互對稱;每一個位置的頻譜線的強度都遵循Sa(x)函數分布;存在零點,距離載波最近的零點稱為第一零點,與載波的頻間距為脈寬的倒數。
關于公式推導可以參考《是誰“偷走”了你的信號功率?》,文中不再贅述。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特點是基于理想脈沖而言的,實際測試時,由于偏離了理想脈沖,故測得的數值也會有些許的差異。
圖1. 射頻脈沖信號頻譜示意圖
雖然周期信號的頻譜是離散的,但是當接收機或頻譜儀的RBW設置得比較大時,將得到另一種頻譜顯示——包絡譜,類似于圖1虛線所示,將不再顯示離散的譜線。這種結果并不是錯誤的,而是一種正常的頻譜顯示,這是因為RBW太大而無法分辨出相鄰的離線譜線,相當于RBW內包含多根譜線,從而得到包絡譜。
第一零點帶寬
理想周期脈沖信號的頻譜服從Sa(x)分布,Sa(x)函數有無數個旁瓣和零點,觀察圖1所示的頻譜示意圖,零點的位置很有特點,只有關于載波對稱的兩個零點頻間距較寬,其余所有的相鄰零點頻間距都是恒定的,根據下面的理論計算,這個頻間距為脈寬的倒數,而載波左右兩個零點的頻間距為2倍的脈寬的倒數。
從射頻脈沖的整個頻譜看,載波左右兩側第一個零點之間的頻間距即為第一零點帶寬。
下面采用簡單的推導,對上述結論加以驗證。
Sa(x) = sinx/x
當x=+/-nπ (n為非零整數)時,Sa(x)=0。
根據周期脈沖信號的傅里葉級數展開,此處的x實際對應ωτ/2,其中ω為脈沖信號的角頻率,τ為脈寬。
經過推導,零點的位置為
ω = 2nπ/τ (n為非零整數)
可見,脈寬決定了脈沖頻譜的第一零點帶寬,射頻脈沖頻譜的大部分功率都集中在這個帶寬內。周期一定時,脈寬越窄則第一零點帶寬越大,帶寬內的各個譜線的強度差異越小,整個頻譜看起來“矮胖”;脈寬越寬則第一零點帶寬越小,帶寬內的各個譜線的強度差異越大,整個頻譜看起來“高瘦”。
實測時,您可能會發現零點處的幅度并不為0,這是因為實際的脈沖并不是理想的矩形脈沖,而以上公式推導都是基于理想脈沖信號這一前提的。
峰值與平均功率
峰值功率肯定是指脈內峰值功率,實際射頻脈沖的脈寬部分的幅度并不是平坦的,會有過沖(overshoot)、頂降(droop)以及紋波(ripple),勢必會存在一個幅度峰值,這就是峰值功率。峰值功率需要使用寬帶功率探頭或者寬帶信號分析儀進行測試,前者采用二極管包絡檢波+高速ADC實現脈沖包絡的測試,后者采用寬帶采集+IQ數據后處理的方式進行測試,二者均可以實現測試功能,但功率探頭可以保證更準確的功率測試。
圖2. 射頻脈沖信號的功率定義示意圖
平均功率有兩種定義,可指脈內的平均功率,也可指整個周期內的平均功率,即總平均功率,如圖2所示。如前所述,脈內往往存在過沖、頂降和紋波,對脈內幅度進行統計,必然存在一個平均值,這就是脈內平均功率。測試方法與峰值功率類似,不再贅述。
總平均功率要比脈內平均功率低,尤其是占空比較小時,這種差異更加明顯。如何測試總平均功率呢?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根據已測得的脈內平均功率,再結合占空比即可計算出總平均功率。
還有一個大家所熟知的方法——積分帶寬法,無論頻譜顯示為包絡譜還是線狀譜,使用積分帶寬法均可以測出總平均功率,為了保證測試精度,積分帶寬要設置得足夠大,盡量包住更多的旁瓣。
脈沖退敏效應
在《是誰“偷走”了你的信號功率?》一文中已經對脈沖退敏效應作了詳細的描述,簡單講,當顯示射頻脈沖信號的線狀譜時,中心載波的幅度要比脈內平均功率低,具體低多少,取決于占空比。
脈內平均功率與中心載波功率的關系為
Pc = PAVG + 20lg(τ/T)
通常將 20lg(τ/T) 稱為脈沖退敏因子。
需要提醒的是,線狀譜時的載波功率并不是總平均功率,驗證如下:
從能量守恒的角度講,脈內平均功率與總平均功率的關系為
PAVG,T = PAVG + 10lg(τ/T)
很顯然,總平均功率并不等于線狀譜時的載波功率!
時間/幅度/頻率/相位參數
射頻脈沖信號的參數包括四大類:時間參數,幅度參數,頻率參數和相位參數,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參數,比如脈沖間的幅度差異、頻率差異及相位差異等。
對于上升/下降時間、脈寬、周期、平均功率、頂降等時間和幅度參數,只要得到脈沖包絡波形便可以加以確定,可以通過寬帶功率探頭直接進行測試。
如果要測試頻率和相位,則需要借助于寬帶信號分析儀,采集一定寬帶的信號并進行IQ分析。
為了同時兼顧雷達探測距離和距離分辨率,通常采用脈沖壓縮技術,脈內采用了一定的頻率和相位調制,常見的調制方式包括chirp pulse、barker code pulse等。對于這類信號的分析,則需要評估其頻率和相位參數。
當然,信號分析儀可以自動完成頻率和相位參數的分析,下面關于IQ數據處理的一些基礎知識僅供參考。
根據IQ數據,并按照如下公式,便可以計算出信號的幅度、頻率和相位信息。
I(k)和Q(k)分別為第k個樣點的I值和Q值,Ts為采樣時間間隔。
當計算出每一組IQ樣點對應的幅度、頻率和相位時,便可以得到它們隨時間的變化趨勢,從而完成信號瞬態過程的分析。
射頻脈沖信號的相位噪聲
最簡單的射頻脈沖可以采用圖3所示的方式產生,基帶脈沖控制開關的通斷,輸出的信號時有時無,變形成了射頻脈沖。這本身也是一個調制的過程,從時域看,是基帶脈沖與CW信號相乘的效果,在頻域相當于發生了卷積。
頻域卷積的過程,也是頻譜搬移的過程,基帶脈沖的每一根譜線都被搬移至射頻頻段。與此同時,CW信號的相位噪聲也會調制到每一根譜線上。
圖3. CW與基帶脈沖相乘得到射頻脈沖信號
觀測射頻脈沖的線狀譜,中心載波的相噪將是所有譜線的相噪疊加的結果,因此,其相位噪聲要比CW信號的相噪差。
射頻脈沖的相噪測試,最大頻偏通常限定在PRF/2,PRF為脈重頻。為什么有這個限定呢?
PRF/2剛好是中心載波與右側第一根譜線之間的中心距離,兩根譜線之間的相噪主要由這兩根譜線的相噪決定,在[0, PRF/2]范圍內的相噪以中心載波為主,在[PRF/2, PRF]范圍內的相噪以另一根譜線為主,因此,為了準確評估中心載波自身的相噪,故對最大頻偏有此限定。
另外,脈沖時間參數不同時,比如不同的脈寬和占空比,測得的中心載波的相噪也將不同,并不是測試有問題,而是脈沖調制的固有特性,本質上還是各個譜線的相噪疊加的效果。
關于脈沖相噪先寫這么多,后面將有一文專門介紹相關知識。
-
帶寬
+關注
關注
3文章
929瀏覽量
40922 -
頻譜
+關注
關注
7文章
882瀏覽量
45622 -
射頻脈沖
+關注
關注
0文章
4瀏覽量
2324
原文標題:射頻脈沖測試,您必須要了解的6點
文章出處:【微信號:射頻美學,微信公眾號:射頻美學】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