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隨著首個RedCap標準問世,業界也開始依據標準推動其商用化進程,本土AIoT芯片與解決方案提供商北京智聯安科技有限公司不僅著眼于RedCap自身的通訊特性,更是將其與5G定位融合。 多年來,通信代際升級一直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1990年的2G開啟了語音時代;2000年的3G實現了移動互聯;2010年來到了4G的移動寬帶互聯階段;而4.5G時代下的蜂窩IoT則是開啟了移動物聯的新紀元;行至2020年,5G的商用落地又再一次推動產業向萬物互聯躍遷。
5G演進過程中的標準化工作一直備受矚目,是其產業應用的重要基石。就在今年6月,5G R17標準宣布凍結,標志著5G第二個演進版本標準正式完成。按照3GPP此前的計劃,R18將開始對5G Advanced進行標準化,所以R17作為5G標準第一階段收官之作,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而5G R17版本中引入的最具代表性的技術當屬RedCap,為5G一張網中引入了中高速物聯網的能力。
隨著首個RedCap標準問世,業界也開始依據標準推動其商用化進程,其中,本土AIoT芯片與解決方案提供商北京智聯安科技有限公司不僅著眼于RedCap自身的通訊特性,更是將其與5G定位融合。在11月14日召開的首屆移動物聯網大會上,北京智聯安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銷售高級副總裁王志軍帶來了主題為《5G RedCap高精度定位驅動新型物聯網業務》的演講,展示了公司定義的新一代RedCap高精度定位定位芯片的優勢。
補齊5G網絡能力的中間地帶
眾所周知,5G定義了三大場景——eMBB針對大帶寬應用,uRLLC針對高可靠超低時延應用,而mMTC主要針對低速率、大連接的物聯網應用。看似全面,但其實還隱藏了一塊未被輻射到的需求空白區。
例如,在智慧工廠內,5G的超大帶寬和高可靠低時延特性可以實現對工業機器人的精準控制,但仍有一類設備,既用不到如eMBB那般高速傳輸,卻又需要比NB-IoT和eMTC這些低功耗廣域網更高性能的網絡,典型的比如監控攝像頭、溫濕度傳感器、工業可穿戴設備等。此時,5G RedCap終端就能派上用場,它能滿足低成本、低功耗、中等數據傳輸的物聯網需求。
“小紅帽”RedCap的全稱是ReducedCapability,即“降低能力”,定位是應用于中高速物聯網場景。當前,RedCap主要針對的領域包括工業無線傳感網、智慧城市視頻、智能車聯和可穿戴設備。由于原生于5G,RedCap天然便具有5G NR的優勢,除了支持包括毫米波在內的非常廣泛的頻段、網絡效率更高、支持波束賦形、可連接到5G核心網等特性之外,RedCap與5G定位的結合更值得引起業界關注。
物聯網創新離不開位置服務作為支撐,尤其是高精度定位,例如老人/兒童防走丟、停車場車位引導、工廠內機器人工作軌跡、貨物流轉軌跡記錄等場景。隨著應用場景更加細化、需求更加明確,終端對于定位系統的低功耗、低成本與高精度需求也更加強烈。
同時,無論是消費端亦或產業應用都更加強調全場景智能,而這無疑也要求定位系統能夠做到室內、室外位置信息的無縫銜接。縱觀現有的主流定位技術,UWB、WiFi、藍牙由于定位精度、信號穿透能力、部署成本的差異,分別在家居、商超、體育場館等室內場景下實現了規模化應用,但在面對室內、室外定位銜接時,均需要通過技術融合的方式來補齊室外定位。而隨著5G定位標準的落地,以及5G定位能力的進一步增強,高精度定位市場也迎來一輪革新。
早在R16中引入的5G定位由UE終端、5G無線接入網、5G核心網、運營商5G位置服務平臺組成,定位精度可以達到室內3米以及室外10米,滿足了普通商用場景米級定位的需求。而R17中則是進一步增強了5G的精準定位,針對一般商用場景,R17定位精度目標從室內3m、室外10m提升到了亞米級,定位的時延要求小于100ms;在工業物聯網場景,R17定位精度誤差要求小于20cm,定位的時延要求小于10ms。
顯然,依托成熟的基礎網絡建設優勢,5G定位不僅可實現通信+定位一張網、室內定位+室外定位一張網,還將定位精度提升到了亞米級,已經具備了沖擊成熟商用場景的能力與優勢。
縱觀目前的高精度定位市場也是呈現百家爭鳴的態勢,針對室內、室外的不同應用場景,衛星定位、藍牙、UWB等都在隨著終端需求的增長而快速發展。然而,在室內外定位銜接時,目前的解決方案大多是采用融合定位,如GNSS+UWB/BLE等。當應用場景有回傳位置信息等數據傳輸需求時,則需要單獨輔以通信技術方案,采用4G或LoRa進行通訊。
換言之,5G高精度定位如果想要在物聯網行業實現規模化商用,一方面需要解決室內外定位銜接問題,另一方面則是要降低終端芯片的功耗與成本,同時還要能夠根據不同業務需求,與其他技術結合以實現數據回傳功能。
首先,5G一張網的優勢可以輕松解決室內外定位銜接問題,無需增加輔助技術,同時,5G定位還能復用現成的5G宏站或室分站,無需像UWB等定位技術一樣重新布站;其次,RedCap的輕量化、低功耗、低成本、中高速數據傳輸優勢,則可以很好地幫助5G定位完成位置信息傳輸。剩下的芯片的功耗與成本問題則需要芯片供應商來解決,而在終端數量遞增、定位需求爆發之際,針對5G高精度定位的布局對于企業而言又何嘗不是一個新機遇?
搶占5G高精度定位新機遇
2021年3月,3GPP正式通過了新的WID(Work Item Description,工作項目描述)——LPHAP(Low Power High Accuracy Positioning,低功耗高精度定位),其目標是把定位精度大幅提高至0.5米@90%甚至更高精度,并使定位終端電池續航能力達到“月”級甚至“年”級。這標志著3GPP將深度耦合5G通信及定位能力。
5G R17中,首先是通過優化差分定位降低了終端和基站收發時延的影響,同時支持多路徑信號測量上報,輔助信息發送等提高到達角和離開角的測量精度,從而提高了定位精度;其次還通過定義按需發送的定位導頻信號,降低定位測量的請求回應時間、終端測量時間及測量Gap激活時間等舉措降低了時延;最后還通過支持RRC非激活狀態終端的定位測量、信令和流程等降低了功耗,并支持GNSS定位的完好性判決增強,以及A-GNSS定位增強,實現更優的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輔助定位性能。
據智聯安市場銷售高級副總裁王志軍介紹,5G高精度低功耗定位基于UTDOA基站側測量定位,在R17標準下可實現亞米級,將在R18標準下實現厘米級,上行帶寬可以達到100MHz/200MHz,而這也與定位精度息息相關,“只有帶寬高了,定位精度才能高”。同時,5G高精度低功耗定位的下行帶寬為20MHz,這也正是RedCap在Sub-6GHz頻段下的帶寬。
誠如上文所言,在R17標準中得以進一步增強的5G定位對于芯片廠商而言可謂是一片亟待開墾的沃土,“修剪”掉功耗與成本之后便可看到無限生機。作為一家專業從事蜂窩物聯網通訊芯片研發的IC設計公司,智聯安科技早在2021年便啟動了高精度低功耗定位芯片(MK8510)的研發工作,要知道,5G R17標準是在今年6月才宣布凍結的。
正是因為對于5G物聯網通信技術趨勢的靈敏嗅覺,智聯安率先發布了第一款5G高精度低功耗定位芯片——MK8510,具備5G LPHAP低功耗高精度定位能力,支持N41,N77,N78,N79頻段,上行100MHz定位信號發射,定位精度<1m CEP 90% @LOS@100MHz,還為定位專門優化RF設計,支持全向發射。同時,得益于智聯安特有的低功耗控制技術,其可實現每6s一次定位,1000mAh電池續航可達12個月,覆蓋更廣,室內支持30~60米,室外支持200~300米。
RedCap引領5G定位創新
可以說,智聯安已經率先在5G定位的賽場上耕耘出了基礎“試驗田”,MK8510在產業應用中也收到了更多切實的需求反饋,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數據回傳、也就是通訊功能。
王志軍坦言,MK8510雖然具備一定的通信能力,但在面對實際業務場景的大量數傳需求時仍顯得力不從心,這也是為何智聯安在其迭代產品MK8520中引入了RedCap,為5G高精度低功耗定位增強了通訊能力。
據介紹,智聯安5G RedCap高精度定位基于高性能通信DSP的軟基帶方案,能夠實現亞米級的高精度低功耗定位,同時還配備了靈活強大的物理層加速器單元、經過硅驗證的Sub-6G 射頻收發機以及功能豐富的擴展外設接口,可以滿足更多應用場景的室內外定位需求以及位置信息傳輸需求。
毋庸置疑,5G定位憑借其室內室外一張網、易部署等特點,將逐步取代一些場景下的傳統多定位技術融合方案,尤其是在其精度、功耗與成本逐步下探、可滿足規模化應用之際,加之RedCap的輕量化、低功耗、低成本傳輸特性,RedCap融合5G定位兼具通信能力與高精度定位能力,勢必將在更多物聯網垂直行業大放異彩!
審核編輯:郭婷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263瀏覽量
427749 -
藍牙
+關注
關注
114文章
5877瀏覽量
171317 -
5G
+關注
關注
1356文章
48511瀏覽量
566217
原文標題:RedCap如何“引爆”5G高精度定位市場?
文章出處:【微信號:gh_0386a87b09f5,微信公眾號:智聯安Mlink】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