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提示:
實踐證明,認知域作戰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線上線下的數據壁壘,通過統合利用電信網、互聯網、物聯網等渠道,借助先進算法,發起者可以有效切換各種空間,優選作戰樣式,甚至聚焦私密空間、公共空間精準釋放干擾信息,從而實現傳統作戰方式達不到的效果。
在未來的認知域作戰中,科學和邏輯等理性因素對個體認知的影響極有可能被削弱,認知對抗或將成為情感與情感的較量。
當前,智能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全方位變革信息傳播的邏輯,使信息對思維意識的影響更加深刻和全面,人的大腦認知真正上升為軍事對抗的重要場域。智能化時代,信息傳播機制的不斷演進將從多方面體系化重塑認知對抗,從而推動認知域作戰發生根本性變革。
人工智能成為認知域作戰的主要驅動力
智能化時代,信息傳播以數據為依托,人工智能技術貫穿于信息采集、生產、反饋等全過程。人工智能這一顛覆性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深入應用,將是未來認知域作戰籌劃和實施等整個過程的關鍵支撐。
人工智能技術將貫穿未來認知域作戰多場景。在認知域作戰行動部署、節奏把控等過程中,參戰各方依托先進算法作為行動的“調控者”“把關人”,來源于各個作戰域的大量關于戰場行動的信息,為交戰各方高效決策和實施認知域作戰提供驅動力。實踐證明,認知域作戰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線上線下的數據壁壘,通過統合利用電信網、互聯網、物聯網等渠道,借助先進算法,發起者可以有效切換各種空間,優選作戰樣式,甚至聚焦私密空間、公共空間精準釋放干擾信息,從而實現傳統作戰方式達不到的效果。
此外,人工智能從賦能單環節向連接作戰各環節、全流程演變。當前,人工智能在信息傳播中還局限于定位目標受眾,以提高信息和信宿的匹配率。未來認知域作戰,人工智能將在認知域作戰籌劃和實施各環節“一站式”發揮作用,并不斷強化各環節之間的耦合。外軍認為,未來認知域作戰中,可利用數據差異化投送,啟動機器人瞬時制造輿論潮流,影響認知效果。戰略戰役層面,可基于長期跟蹤數據和不斷調整優化的算法策略,測算不同地域、群體認知態勢,輔助決策者規劃核心敘事、主要議題等,從而調控行動實施和協同動作。
自主對抗成為認知域作戰的顯著特征
隨著智能程序從協同傳播、參與傳播到自主傳播,以及智能終端的聯結生態的不斷擴大,未來戰場上,官兵將越來越多地可以接收到智能程序、智能終端發送的各類信息。而在虛擬空間,數字孿生體、虛擬人之間的互動溝通,將會傳導作用于現實世界人的認知。從智能化條件下的認知域作戰的發展趨勢來看,人的介入度將逐漸降低,信息彈藥的采集、合成、發送將更加自主高效,話語策略、行動策略的制定執行更趨自主化,整個流程節奏空前快捷。但就結果而言,人仍是認知域作戰的最終目標,由自主化武器賦能加速的流程會不斷強化對人認知的控制。
借助智能程序、智能終端、數字孿生體、虛擬人等自主對抗工具,參戰各方將在認知域作戰態勢布設、時空運用、信息內容設計等方面擁有更多靈活性,信息真偽對抗將更加突出。未來的認知域作戰,自主化武器將有可能突破力量與時空的限制,行動樣式更趨復雜。外軍實踐表明,運用互聯網開展面向大眾的“噴灌式”傳播、面向特定群體的“滴灌式”傳播,將成為認知域作戰的常見樣式。智能程序、智能終端由于具有批量復制部署、不間歇運轉等特點,能夠支持開發更多更復雜的行動樣式。如可以圍繞特定議題、瞄準特定攻擊對象,迅即調動海量社交機器人,輪番集中擴散信息,或利用圍繞特定個體的智能設備采集相關數據,運用對話機器人、虛擬人與個體長期伴生互動、持續誘導,以達成作戰目的。
未來認知域作戰,自主化武器隱蔽操控認知域戰場將成為常態,社交機器人可以根據需要制造假輿情、假熱點,從而產生更多的個體感知迷霧;智能合成技術將降低虛假信息制作門檻,從而增加鑒偽成本和難度;機器人賬號、虛擬人信源將更加難以甄別,“一對一”的認知欺詐日益普遍。
情感沖突成為認知域作戰的突出屬性
智能化時代,新技術將拓寬人類的認知范圍、加深人們的感知程度。擴展現實、元宇宙等技術將更加全息、透明地呈現戰場環境、事件現場等,且場景可觸可感可交互,受眾在認知事件真相時將會更加受制于感性邏輯的影響。
得益于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信息傳播的迅捷度快速提高,通過大批次的信息短時間內集中釋放,可極大壓縮個體的反應時間,使個體難以進行深度思考。在事件全貌完整展現之前,受眾往往已形成立場傾向甚至將注意力轉向新焦點,依據碎片化線索輸出結論的模式加劇了對信息的非理性、情緒化反應。在未來的認知域作戰中,科學和邏輯等理性因素對個體認知的影響極有可能被削弱,認知對抗或將成為情感與情感的較量。在訴諸理性和訴諸感性的抉擇中,參戰各方越發注重以情動人,通過感性手段激蕩、占據甚至極化目標對象心智,主導認知域對抗態勢。
智能化時代,認知撬動愈加倚重感性爭取。一方面,以情緒喚醒策略增強認知共振。未來的認知域作戰,行動發起者通過把殘酷激烈的交戰畫面、戰后慘象或參戰士兵傷亡過程與現狀有所選擇地呈現于受眾眼前,以此強烈刺激受眾情緒,喚醒受眾內心深處的情感認同。人作為傳播網絡的節點,通過智能算法可搜集各類體征數據,使行動發起者得以較準確地研判信息產生的情緒效果,從而動態調整內容,強化情緒反應。行動發起者通過數據計算選定具有相似理解語境、相同情感特質的群體,或選定易受影響、具有較大影響價值的特定個體,通過靶向傳播同質化的信息流,從而激發其群體認知共鳴。
另一方面,以道德裹挾策略激發價值認同。面對累積加重的碎片化、非理性認知反應模式,作戰行動發起者可通過二元對立的話語體系占據道德高點、匯聚利己價值認知洪流,進而實現裹挾效果。智能傳播環境下豐富的呈現形態、直抵民眾的社交渠道,為行動發起者運用這一策略提供了便捷手段。近年來的局部戰爭中,技術演進對道德裹挾策略的促進已逐步體現,如社交媒體將以往的秘密外交暴露于民眾面前,交戰各方首腦政要運用這一手段,直播或全程公開與別國決策層、精英群等的溝通細節,話語策略也愈發突出道德仲裁和批判,從而影響、刺激國際民眾支持己方價值立場。
萬物互聯擴展認知域作戰的戰場空間
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社交媒體逐漸成為塑造認知的主要戰場,交戰各方的機構、個人與民眾通過社交媒體可以直接接觸并產生相互關聯,從而使全天候的認知爭奪成為可能。
智能傳播時代,萬物互聯成為新的社會連接模式,傳播主體、傳播行為無處不在。在此影響下,認知域作戰空間將拓展至智慧物聯終端、場景,并延伸到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兩個世界。萬物互聯導致認知域作戰空間的泛在,將進一步推動作戰主體的泛在,自然人、具備信息收發能力的智能終端,甚至網絡世界中的虛擬角色都有可能成為作戰主體,認知域作戰參戰力量的類型將得到極大拓展,認知域作戰的組織方式將向分布式協同方向轉變。
未來的認知域作戰,深處沖突腹地的人與機器都將成為作戰的重要力量,在智能化技術的支撐下,將協同繪制戰場圖景、參與“書寫”戰爭全過程。前線士兵通過社交網絡源源不斷地將個人戰場經歷,經過個性化包裝后適時推送展現給世人,單兵裝備、作戰平臺將擔負戰場影像采集、傳輸任務,并根據預設程序觸發自動處理和發布機制,以多種方式配合物理空間作戰行動,爭奪制信息權和制腦權。隨著通訊技術的不斷發展,前線士兵、智能裝備還可以根據上級指令,有針對性地對所掌握的信息進行再加工、再處理,從而更加便捷地、全景全息地呈現己方所要表達的戰場景象,實現認知域作戰攻心奪志的最終目標。
審核編輯 :李倩
-
智能化
+關注
關注
15文章
4968瀏覽量
55861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791瀏覽量
240581 -
萬物互聯
+關注
關注
1文章
224瀏覽量
14173
原文標題:智能化視閾下的認知域作戰
文章出處:【微信號:AI智勝未來,微信公眾號:AI智勝未來】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