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創新浪潮重塑產業未來,企業將如何馭潮而進?《商學院》雜志專訪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張祺博士,他認為,AI 和大模型正在極大改變創新的方式,每一家企業都將有機會書寫“變革與超越”的故事,都有機會實現 “垂直增長”。
“每一位企業管理者都要重新審視、調整、構建自身的思維理念,從賦能員工、優化運營、轉型產品、服務客戶以實現業務增長四個維度著手來思考 AI 的價值。”
張祺博士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
2023 年的 AI 大潮不可謂不劇烈。2022 年底,OpenAI 發布的 ChatGPT 掀起全球大模型浪潮后,2023 年 3 月,OpenAI 發布萬億級大模型 GPT-4,更是攪動了市場對于大模型的熱潮。在國內,大模型產品接連落地,各大互聯網科技巨頭紛紛入局。
AI 大模型正以極強的力量和速度推動著產業和社會的變革,AI 大語言模型也將重塑萬千行業。浪潮之下,企業應該如何勇立潮頭呢?
![wKgZomUDMYqAbvVNAACcCYaMXxw310.pn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A3/0D/wKgZomUDMYqAbvVNAACcCYaMXxw310.png)
科技的未來是垂直增長、高效創新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首席技術官張祺坦言,今年以來,AI、大語言模型、 AIGC 等火速成為“熱詞”,讓他這個從事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算法研究超過 20 年的計算機工程師也感到震撼。要知道,其實 AI 的概念從誕生至今已經有 67 年,它經過了全球研發的潮漲潮落,如今終于真正具備了大規模普及、多行業滲透、全方位驅動變革的能力和力量。
大模型的誕生和被廣泛使用還改變了創新的方式——大模型作為一種平臺、一種服務出現了。在張祺看來,這帶來的意義非常深遠:企業對 AI 的研發使用不需要再從收集數據、訓練模型開始,通過基礎模型的服務,降低了學習的樣本量,更極大地降低了企業或個人應用的準入門檻。
AI 的快速發展也改變著企業組織、加速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化,它的影響不僅使得一些體力勞動被自動化,甚至進入了人類引以為傲的“創造性”能力領域,比如 AIGC 對于文案策劃、圖形設計、游戲策劃等等領域。
更重要的是,張祺看到這場“劇變”背后給企業增長、創新方式帶來的變化——科技的未來是垂直增長、高效創新。
張祺進一步解釋,如果我們把時間作為橫軸,再把某些改變世界的產品、服務從 0 到 1 億用戶的增長速度設定為縱軸,就能畫出一條曲線,從這條曲線可以發現,從 0 到 1 億用戶,電視用了 75 年,手機用了 16 年,互聯網用了 7 年,臉書用了 4 年,而 ChatGPT 只用了兩個月——它的增長曲線接近垂直。
張祺認為,未來幾年,我們很有可能會看到越來越多在 AI 加持下垂直增長的創新公司。創新的頻率、效率會變得越來越快,這也啟示我們,一定要以更積極的姿態擁抱變化,加速學習。
![wKgZomUDMYqAbvVNAACcCYaMXxw310.pn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A3/0D/wKgZomUDMYqAbvVNAACcCYaMXxw310.png)
“單人創業家”或將崛起
“單人創業家”(One-Person Entrepreneur)是由張祺最初提出的一個概念和思維框架,它是指利用顛覆性創新技術的非凡能力和無限潛力,結合“單人+AI 即團隊”的模式,實現高效創新和垂直增長。“旨在挑戰一個人在 AI 的賦能下能做到什么以及它將如何改變未來的工作方式。”張祺說,“事實上,當出現‘智能涌現’時,組織中每個人的能力會被極大地放大。”
![wKgZomUDMYuAfduaAAEBX25-3OU586.pn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A3/0D/wKgZomUDMYuAfduaAAEBX25-3OU586.png)
這種“放大”,張祺也在團隊中“推演”,看 “一個人”到底能做到什么。“我團隊中有一位產品經理 Kelly,沒有編程背景,卻能在 7 天內靠自己和 ChatGPT 構建一個具有搜索定位和長期記憶功能的 iOS 語音聊天應用。”張祺介紹,“其實,她只是用了 20 美元的 ChatGPT 訂閱,就擁有了一個‘團隊’——前端開發、后端開發、設計師、用戶增長運營等。我們的團隊還有一位叫 Julia 的算法工程師,在大語言模型和提示工程技術的加持下,用 36 小時打造了一個對話機器人。”
這種例子在張祺的團隊中還有很多。張祺認為,從公司管理的角度來看,Julia 和 Kelly 在各自的項目中實現了資源的節約和效率的提升。若是在之前,從項目策劃到實現,與相關各方進行的評估、協調和統籌都會產生相應的管理成本。而在這些案例中,職場人的提效降耗比例均在一半以上,實現了真正的“事半功倍”。
張祺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我們在此基礎上做一個假設,如果能推廣和利用顛覆性技術,哪怕只節省 25% 的資源來嘗試成為“單人創業家”,以 4000 人的團隊為例,就是 4000x25%x1=1000,即出現了 1000 個由單人創業家推動實現的創新項目。而這些項目的花費,可能小于 20 美元 x1000=20000 美元的成本。
當一個組織的創造力加速釋放、成本又降低的時候,那它在市場中將有極大的競爭力加持。事實上,當創新和增長的時間軸被很大程度壓縮以后,我們每一個組織、每一個人思考的時間也會變得很短,此時,反應速度就會變得非常重要。
![wKgZomUDMYqAbvVNAACcCYaMXxw310.pn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A3/0D/wKgZomUDMYqAbvVNAACcCYaMXxw310.png)
存量思維與增量思維
既然 AI 能極大程度地提升工作效率,是否也意味著未來人與 AI 的競爭關系愈加明顯?尤其對企業而言,AI 將成為減員增效的利器?
張祺并不認同這樣的觀點,“我們始終認為能力越來越強的 AI 不是為了取代人類的工作崗位而生。人和 AI 之間并非博弈論中所描述的‘零和游戲’。AI 的作用是幫助和輔佐人類,它可以把有價值但規模龐大的信息進行精煉摘要、重組再創,讓人類用戶可以專注于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更高效地投入各種創造性實踐中,省時增效。”
但對企業來說,認為自己的盤子是固定的,用“存量思維”來看 AI、員工和市場,其在存量市場中要提升競爭力,就得把成本降下去,要么降低運營成本, 要么減員。但存量思維的企業發展也會有限,它始終在紅海中掙扎。但若是用“增量思維”來看,借助技術拓展市場、業務和規模,讓盤子變得更大,而且在垂直增長的背景之下,增量思維可能會助你觸及到原來不敢想象的事情。
張祺坦言,客觀地說,AI 會對人們的就業崗位產生一定的影響,有一些崗位會消失,但有很多新的工作崗位會被創造出來。對企業和職場人來說,未來的競爭對手或許不是 AI,而是那些比你更會用 AI 的企業和人。
“在這樣的背景下,或許每一位企業管理者都要重新審視、調整、構建自身的思維理念,從賦能員工、 優化運營、轉型產品、服務客戶以實現業務增長四個維度著手來思考 AI 的價值,以確保自己的企業、市場不至于在 AI 技術演進的洪流中迷失方向。”張祺表示。
與其花費精力去探討 AI 是否能夠代替人類,倒不如立即行動,全力以赴迅速掌握這種工具的原理和最新動態。在 AI 的輔助之下,每一家企業都有機會書寫“變革與超越”的故事,都有機會實現 “垂直增長”,從區域參與者成長為全球競爭的領先者。
-
微軟
+關注
關注
4文章
6634瀏覽量
104533
原文標題:張祺博士:歡迎來到“垂直增長”時代
文章出處:【微信號:mstech2014,微信公眾號:微軟科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通用大模型在垂直行業的應用
晶圓代工行業迎來增長高峰,2025年收入預計增長20%
廣汽傳祺第400萬輛整車下線
祺跡汽車到訪中汽中心座談交流
如祺出行在2024廣州車展發布數據閉環飛輪
2024年全球半導體營收預計迎來20%增長
如祺出行獲準在橫琴開展Robotaxi道路測試
如祺出行入選2024福布斯中國品牌價值系列“年度創新品牌Top 20”
![如<b class='flag-5'>祺</b>出行入選2024福布斯中國品牌價值系列“年度創新品牌Top 20”](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D5/5F/wKgaomYl0NSADTeTAAANoeniXO4464.jpg)
專訪通快Philipp博士:激光行業的“Sora”時刻正在來臨
![專訪通快Philipp<b class='flag-5'>博士</b>:激光行業的“Sora”時刻正在來臨](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C6/8C/wKgZomYKaruAXhh5AAHQeY255XY783.jp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