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分會理事長葉甜春在9月25日召開的2023北京微電子國際研討會暨IC WORLD大會演講中就半導體產業的“再全球化”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葉甜春指出,當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在挑戰中蘊含著巨大的機遇。從2016年至今,三屆美國政府連連出招,260多家企業被制裁,通過美國芯片法案等一系列手段倒逼中國科技自立自強。如何擺脫路徑依賴,開辟新賽道,打造新生態,成為中國集成電路面臨的挑戰。
中國應對逆全球化的戰略,一是要從依賴“國際大循環”轉為依托“國內大循環”,二是引導“雙循環”,推進“再全球化”,重塑全球化體系。現階段中國需要完成的三大戰略任務是供應鏈補短板與鍛長板,路徑創新開辟新賽道,應用創新打造新生態。中國集成電路過去15年是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而當前新的形勢正帶來“天時地利人和”,又一個黃金10年正在到來。
走“以我為主”的發展路徑
葉甜春首先對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形勢進行了介紹。2008年-2022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保持快速增長,2022年設計銷售收入達到5156.2億元,銷售額增長13.2倍。制造業銷售收入3854.8億元,銷售額增長9.8倍。封測業銷售收入2995.1億元,銷售額增長4.5倍。三業收入比例更加合理。2022年,國內14家代表設備廠商營業收入已超過300億元,預計總體增速達到36%。2008-2022年裝備業銷售額增長30.8倍。2008-2022年集成電路材料業銷售收入622億元,銷售額增長8.5倍。
過去15年,在科技重大專項,大基金和科創板等政策引領下,我國集成電路構建了較為完整的體系布局,已具備走出一條以我為主發展路徑的堅實基礎。具體來看,我國集成電路形成較為完整的技術體系,建立了完整的產業鏈,產業競爭力大幅提升,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大大縮小。在產品設計方面,技術能力大幅提高,CPU、FPGA、通信SoC等取得突破。在制造工藝方面,技術取得長足進步,工藝提升多代,已具備支撐80%以上品種的產品制造技術能力,開創先導技術向國際輸出的歷史。在封裝集成方面,從中低端進入高端,傳統封裝規模世界第一,先進封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技術種類覆蓋90%。在裝備材料方面,實現從無到有,對28納米以上尺寸技術初步形成整體供給支撐能力,部分產品進入14-7納米。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培育了800余家重點骨干企業,上市企業150家,構成了支撐全產業發展的“四梁八柱”,全行業50余萬從業人才,其中核心創新隊伍近10萬人。
路徑創新、換道發展才是出路
面對國際上的挑戰,葉甜春指出,新的戰略應建立內循環,引導雙循環,重塑國際集成電路循環體系。現在行業內經常提及的“補短板”是戰術措施,改變不了戰略被動,只有戰略上求變才能掌握主動。在經過過去15年從無到有,進行產業鏈布局后,中國需要升級版的發展戰略,從而解決市場產品供給問題。
葉甜春指出,下階段戰略應當“以產品為中心,以行業解決方案為牽引”,基于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能力,開展應用創新,梳理技術體系,重新定義芯片,推動系統應用、設計、制造和裝備材料全產業鏈的融合發展。
對于技術創新戰略,葉甜春強調,路徑創新、換道發展才是出路。中國在現有技術路徑上遭遇“7納米壁壘”,特倒逼“路徑創新”,給FDSOI、三維晶體管等新技術路徑帶來機遇。集成方法從平面到三維將成為技術演進的新途徑,功能融全趨勢將拓展出新空間。設計創新、架構創新、電子設計工具智能化、硬件形源化等技術創新成為新焦點。
葉甜春特別指出,我國集成電路要從“追趕戰略”轉向“路徑創新戰略”,立足中國市場實現世界水平創新,在若干核心技術領域形成具有特色的創新技術和創新產品。通過產業鏈協同,實現技術創新與產業模式創新并存,要更多發揮中國市場崛起的優勢,以中國市場引領全球市場,開辟新賽道,形成內循環+雙循環,重塑全球產業鏈。
編輯:黃飛
-
FPGA
+關注
關注
1630文章
21802瀏覽量
606388 -
集成電路
+關注
關注
5395文章
11633瀏覽量
363454 -
cpu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0911瀏覽量
213147 -
soc
+關注
關注
38文章
4212瀏覽量
219192 -
晶體管
+關注
關注
77文章
9782瀏覽量
138982
原文標題:葉甜春:中國集成電路又一個黃金十年正在到來
文章出處:【微信號:WW_CGQJS,微信公眾號:傳感器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中國集成電路出口額創新高
中國集成電路TOP10城市公布 上海、北京、深圳入榜
總規模30億,又一集成電路產業基金落地
![總規模30億,<b class='flag-5'>又一集成電路</b>產業基金落地](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0B/5E/wKgaomcgqvaAcoQ7AAFzuv6B87E614.jp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