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創新有望為精密測量、生物成像和環境監測領域開辟新應用。
這項用于量子傳感器的創新3D打印技術,使研究人員能夠將氮空位中心嵌入具有復雜幾何形狀的微尺度3D結構中,包括納米級的3D打印測試專用模型“3DBenchy”(一種類似拖船的測試模型)。
量子傳感是一個前景廣闊的新興領域,但事實證明,為這些納米級傳感器構建晶體襯底仍然存在挑戰。據麥姆斯咨詢介紹,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創新的3D打印制造方法,將量子傳感粒子構造成復雜的3D結構,能夠準確檢測微觀環境中的溫度和磁場變化。
該研究成果已發表于Nano Letters期刊,據報道,研究人員提出的這項3D打印方法,利用雙光子聚合制造基于氮空位中心的高度可定制3D結構的量子傳感器。這種可打印的量子傳感器能夠在室溫下進行高靈敏的測量,有望為材料科學、生物學和化學的變革性應用打開大門。
該研究共同主要作者、機械工程系研究生Brian Blankenship表示:“我們的研究展示了將量子傳感器與先進3D打印技術相結合的潛力,從而實現其他方法無法達成的新設計。經過進一步的完善,這項新技術有望將量子傳感器引入微流控、電子和生物系統,甚至開辟其他目前還沒有想到的應用。”
機械工程系教授、聯合首席研究員Costas Grigoropoulos補充稱:“這種新的制造技術能夠實現高度定制,因此可以精確設計出具有所需性能的結構。這些構建材料經過優化,可以提供量身定制的機械響應。它們可以整合傳感和驅動功能,適用于結構材料、組織工程和光機系統等應用。”
量子傳感器利用原子和光的特性來測量磁場、電場、應變和溫度的微小變化。它們已經用于為GPS系統提供最精確的時鐘,現在,人們對將這些傳感器應用于神經科學等其他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但Grigoropoulos表示:“量子傳感器從實驗室條件走出來還存在困難。許多量子傳感平臺需要極低的溫度(比冰點低數百度)才能正常工作。此外,這些材料通常需要非常純凈和完美的結晶,這可能會阻礙它們在許多實際場景中的應用。”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采用3D打印制造技術,將量子傳感粒子(氮空位中心)構造成3D結構。當金剛石內部的單個碳原子被氮原子取代,并且相鄰的碳原子為空時,就會出現這些氮空位中心。氮空位中心非常獨特,它們可以在室溫下很好的工作,即使是粒子也能保持其量子特性。
氮空位中心嵌入具有復雜幾何形狀的微尺度3D結構中,可以通過光學成像來測量其內部的溫度和磁場。
Blankenship說:“我們的方法克服了結構化單晶襯底相關的挑戰,這些氮空位中心可以在室溫下可靠地工作。我們證明了通過使用改進的顯微鏡,可以對這些結構內部的溫度和磁場進行精確測量。”
他說:“現在,這項技術使我們能夠將傳感元件打印到微流控芯片中,或者先進的半導體器件上,甚至細胞支架上,同時為這些系統提供先進的診斷功能。盡管目前的論文研究專注于測量溫度和磁場,但我們相信這項成果還可以擴展到其他類型的測量。”
審核編輯:彭菁
-
機械
+關注
關注
8文章
1627瀏覽量
40796 -
GPS系統
+關注
關注
1文章
10瀏覽量
8193 -
3D打印
+關注
關注
26文章
3564瀏覽量
109666 -
量子傳感器
+關注
關注
4文章
79瀏覽量
7853
原文標題:3D打印復雜微結構,應用于量子傳感器
文章出處:【微信號:MEMSensor,微信公眾號:MEM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3D打印技術是怎么推動制造業的
2020中國北京國際3D打印與汽車智造展覽會
3D打印在IoT中扮演的角色
浩辰3D的「3D打印」你會用嗎?3D打印教程
Stratasys攜手SAP 推進分布式3D打印制造計劃
3D打印制造商Filabot摘得“最佳企業獎”稱號
Cellink以3D打印制造腫瘤以對抗癌癥
![Cellink以<b class='flag-5'>3D</b><b class='flag-5'>打印制造</b>腫瘤以對抗癌癥](https://file.elecfans.com/web1/M00/45/4C/pIYBAFpn7NqAa9h0AAShzv7XCew452.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