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IGBT,一般可以采用兩種模型,一種是簡化的“PIN+MOS”模型,一種是更切合實際的“PNP+MOS”模型,前者邏輯分析簡單,可以描述清楚IGBT工作的基本特點;后者分析相對更復雜一些。下面我們先從第一種模型開始,分別論述。
如圖所示,虛線框內描繪了電流從集電極到發射極的路徑,分別經PIN和MOS溝道。實際的IGBT器件,與這個模型存在以下幾個不同點:
實際的IGBT器件電流從集電極注入是全局注入,而非局域注入;
實際的IGBT空穴電流在MOS結構中不會通過溝道,而是從基區流出,只有電子電流從溝道流入。
下面,我們對IGBT的IV特性進行數學建模,在建模過程中,需要考慮以上兩個不同點,對模型進行修正(這里先忽略PIN2,假設電流全部從PIN1流走,下一節會專門討論PIN1和PIN2的不同)。
假設PIN的橫截面寬度為(若溝槽兩側均為發射極,那么
近似為溝槽寬度),這里主要考慮了上述第1個不同點,即集電極注入的電流全部都通過注入PIN體內。
回顧PIN結構的IV表達式,如下:
其中,,
和
分別是雙極型擴散系數和載流子壽命,具體定義可參閱“IGBT中的若干PN結”一章。假設IGBT的電流為
,考慮到第一個不同點,那么上面表達式中的
,其中
為垂直于紙面方向延伸的長度。
進一步地,考慮上述第二個不同點,假設所有電流都通過MOS溝道,回顧MOS溝道壓降的表達式,如下:
其中為溝道長度,
為柵氧單位面積電容。當
遠小于
時,正常工作時這個條件一般是成立的,上式可以簡化為,
將PIN結和MOS的溝道壓降相加,即可得到IGBT的IV特性:
舉例:基于PIN+MOS模型,假設IGBT芯片厚度100μm,溝槽寬度1.5μm,溝道深度3μm,柵氧厚度120nm,載流子壽命5微秒,閾值電壓為5V,柵極施加電壓為15V,計算IGBT的IV特性曲線如圖所示。
根據計算結果,顯然存在一個二極管的開啟電壓值,略高于0.6V。超過這個開啟電壓后,IGBT的電流密度隨著電壓值的增大呈指數上升趨勢。但對于實際IGBT器件而言,隨著電流密度的增大,遷移率會相應降低,所以增長趨勢也會相應變緩。
PIN+MOS模型可以比較直觀地分析載流子壽命(因為包含了)、芯片厚度(因為包含了
)對IGBT的IV特性的影響;同時,因為忽略了空穴電流的實際路徑,所以對于準確理解IGBT的物理過程的精度是不夠的,但作為最簡單的等效模型,還是能為實際分析提供便利。
-
二極管
+關注
關注
148文章
9974瀏覽量
169688 -
IGBT
+關注
關注
1276文章
3932瀏覽量
252683 -
MOS
+關注
關注
32文章
1328瀏覽量
95793 -
PNP管
+關注
關注
1文章
28瀏覽量
777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IGBT的物理結構模型—PIN&MOS模型(3)

高壓MOSFET與IGBT SPICE模型
無紋波控制系統仿真結構模型
IPTV的系統結構模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