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網是一種用于局域網 (Local Area Network, LAN)和城域網 ( MetropolitanArea Network,MAN)通信的計算機網絡技術,連接這些網絡設備的各種接口統稱為以太網找口。目前使用的各種網絡接口都可以稱為以太網接口。常見的接口類型有RJ-45接口、RJ-11 接口、SC 光纖接口、FDDI 接口 (Fiber DistributedData Interface)、AUI 接口 ( Adaptive User Interface )、BNC (Bayonet - NeillConcelman)接口、控制臺 (Console)接口等。
1980年,由 3Com、DEC、Intel 和Xerox 等公司聯合推出 “DIX” 標準,規定10Mbit/s以太網擁有48 位目標和源地址以及全局 16位 Ethertype 型字段。早期的以太網數據傳輸速率僅能達到 10Mbit/s,使用 CSMA/CD (Carrier Sense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即帶沖突檢測的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技術。1983 年制定了 IEEE 802.3協議,正式實現了以太網協議的標準化。隨著網絡應用需求的逐漸增長,需要傳輸更多的網絡數據,要求以太網絡具備更快的數據傳輸速率和更遠的傳輸距離,因此促使人們對以太網協議不斷進行改進。1993年10月,Grand Junction 公司研制出世界上首臺快速網絡接口卡(FastNIC100)和配套的集線器(FastSwitch10/100),并在商業應用方面取得了成功。隨后 3Com、Intel、Bay Networks、 SynOptic 等公司紛紛推出具有各自特色的快速以太網(Fast Ethernet))設備。1995年3月IEEE 推出了 IEEE 802. 3u 版本100Base-T 形式的快速以太網標準。當前千兆位以太網技術的應用正在快速普及,萬兆位以太網已開始應用。萬兆位以太網可以支持 10Gbit/s 的傳輸速率,其規范采用 IEEE 802.3ae 標準,該標準在IEEE 802.3協議規范基礎上做了進步擴展。
構成以太網物理結構的集成電路包括媒體訪問控制(MAC)器和物理接口(PHY)收發器兩類:其中媒體訪問控制器芯片主要負責控制與連接物理層的物理介質,提供尋址和信道訪問控制機制等,使得多個終端或網絡節點可以在包含共享介質的多址網絡內進行通信;而PHY 收發器芯片則實現以太網物理接口的收發功能,在發送數據時芯片把并行數據轉化為串行數據,再按照物理層的編碼規則將數據編碼轉換為模擬信號進行傳輸,接收數據時則采用類似的相反流程,此外 PHY 收發器芯片還具有載波偵聽和沖突檢測功能。
目前以太網接口主要產品包括 10/100 兆位以太網和千兆位以太網 PHY 收發器,如美國 Cisco 公司的 WS-C2960 系列和 WS-C3850 系列以及國內華為公司的S57xx 系列千兆位以太網產品,其主要應用領域包括網絡打印機、寬帶網關、智能電視、機頂盒、智能電網、樓宇自動化等。
未來網絡虛擬現實技術、分布式人工智能、4K 高清晰度電視和網絡虛擬游戲等應用,對網絡帶寬的需求量極大,正在推動著萬兆位以太網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從而取代千兆位以太網。
審核編輯:湯梓紅
-
集成電路
+關注
關注
5415文章
11865瀏覽量
366284 -
以太網
+關注
關注
40文章
5547瀏覽量
174217 -
接口
+關注
關注
33文章
8885瀏覽量
152977 -
計算機
+關注
關注
19文章
7607瀏覽量
89833
原文標題:以太網接口集成電路,乙太網路介面積體電路,Ethernet Interface IC
文章出處:【微信號:Semi Connect,微信公眾號:Semi Connect】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以太網術語解析
怎么使用microblaze創建一個簡單的以太網接口?
盤點幾種以太網接口的設計與實現
以太網EMC接口電路設計及PCB設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