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摩爾定律的效能逐漸減弱,芯片制造商紛紛探索新策略提升處理器性能,如推動架構創新,加大芯片面積,采用多芯乃至晶圓級芯片等方案,如美商Cerebras推出的WSE系列AI芯片。近期,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專家在《基礎研究》期刊發布了一篇論文,深入剖析了光刻與小芯片Chiplet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一種新的大芯片結構概念,即Zhejiang。此款產品是一經研發的具備256顆核心的多芯計算復合體。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還打算將這款基于RISC-V架構的大芯片進階為擁有1600顆核心的巨無霸計算設備。
根據目前所探知的信息,Zhejiang是一個由16個小芯片構成,其中每片均包含16個RISC-V內核。研究人員指出,可以在單一獨立組件內增加100片這樣的小芯片,之前我司將這種設備稱為插槽,但現在看來它更像一個系統板。關于這100片小芯片將如何搭配以及各片將支持何種內存結構(因為有1600個內核)仍有待觀察。
以下是Zhejiang RISC-V小芯片的框圖:
以下是如何使用中介層將16個小芯片連接在一起形成具有共享內存的256核計算復合體,從而實現芯片間(D2D)互連:
來自中國科學院的專家自述,Zhejiang將會引入22納米制程工藝打造。
有關大芯片計算引擎的構造問題,專家預估其零部件數量將高達上兆個,占地達數千平方毫米,采用封裝式小芯片或者計算及儲存單元的晶圓級整合。針對百億億次高性能計算機及人工智能領域,我們相信中國科學院極有可能正考慮采用HBM堆疊式DRAM或其他可行的替代品,例如英特爾和SK海力士共同研發的MCR內存。而因為RISC-V內核對本地SRAM有著龐大需求,因此這或許可以減少對HBM內存的依賴,且可借用MCR雙泵浦技術加快DDR5內存運行速度。
-
處理器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9455瀏覽量
231379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7文章
51337瀏覽量
428120 -
HBM
+關注
關注
0文章
388瀏覽量
14849 -
RISC-V
+關注
關注
45文章
2334瀏覽量
4672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