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的革新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葉,目的在于增強裝備保障的效率。隨著技術的不斷演進,硬件的廣泛部署和軟件的持續更新,裝備業務在規劃、生產、分發以及戰時支援等關鍵環節,已與信息系統實現深度整合,基本實現了信息化變革。這一進步有效克服了以往裝備保障任務繁重、手工操作效率低下的問題,大幅提升了保障工作的效率與品質。
然而,當前裝備保障信息化的道路仍面臨諸多挑戰。在物聯網信息化層面,缺少流暢高效的網絡平臺,業務處理過于依賴單機操作,設備和信息的共享存在不少問題。此外,裝備管理仍遵循傳統的層級報告、審批、匯總及總部決策流程,尚未完全實現供應的精確化、管理的網絡化和保障的可視化。因此,廣州一芯未來提出:加快裝備領域物聯網技術的信息化發展,從而提高裝備及物資管理的效率水平。這一舉措對于BD的后勤保障及其全面性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被裝物聯網信息化技術核心要素
(1)物聯網技術
物聯網技術專注于將實體設備、傳感器、控制單元等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連接,實現數據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該技術基于射頻識別(RFID)、紅外探測、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等尖端信息感知設備,按照既定的協議標準,推動實現各類事物的互聯互通,進行信息的交換與流轉,進而執行智能化的識別、定位、跟蹤及監控等功能。
(2)RFID技術
作為一項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無線射頻識別(RFID)利用射頻信號自動辨別目標對象并收集相關信息。RFID系統通常由標簽、讀取設備以及天線等部分組成。標簽中存儲了標識物體的數據信息,而讀取設備則通過天線發射射頻信號來激發標簽并獲取這些信息,最終將收集的數據傳輸至后臺系統進行深入處理。
(3)傳感器技術
傳感器技術在計算機應用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多數情況下,計算機處理的均為數字信號,而傳感器則承擔著將現實世界的模擬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的關鍵任務,為計算機的數據處理提供了可能性。
三、被裝物聯網信息化硬件選型
(1)RFID射頻識別通道
1.規格:射頻通信要求符合國家軍用射頻識別標準,空中接口協議符合GJB7377.1A-2011《軍用射頻識別空中接口第1部分:800/900MHz參數》,讀寫器接口協議應符合GJB7378.1-2011《軍用射頻識別空中接口符合性測試方法第1部分:800/900MHz》;能夠讀寫滿足ISO18000-6C《860MHz至960MHzC型空中接口通信參數》標準的標簽(須提供國家認可的第三方檢測報告);
2.讀寫器滿足防塵防水:防護等級≥IP65,符合GB/T4208-2017《外殼防護等級(IP代碼)》,要求提供第三方檢測機構出具的檢測報告。
3.對現有被裝包裝箱內射頻標簽的識別率達到100%。
4.讀寫器符合適應GJB150A環境要求。高溫試驗:關機狀態下在60℃至70℃,設備數據存儲時間不少于24h。開機狀態下在40℃至55℃工作2h,設備讀寫儲存功能正常。低溫試驗:關機狀態下-25℃至-55℃,設備數據存儲時間不少于24h;開機狀態下-20℃至-40℃工作2h,設備讀寫儲存功能正常。
(2)RFID多功能手持終端
1.處理器:國產CPU,≥六核1.8GHz;國產操作系統;
2.內存容量:RAM1GB或者以上,ROM32GB或者以上;
3.顯示屏:尺寸≥5.5英寸,電容式觸摸屏,分辨率1024*768,高清全視角;
4.射頻通信要求:符合國家軍用射頻識別標準,空中接口協議符合GJB7377.1A-2018《軍用射頻識別空中接口第1部分:800/900MHz參數》,工作頻率范圍為920MHz~925MHz;讀寫器接口協議應符合GJB7378.1-2011《軍用射頻識別空中接口符合性測試方法第1部分:800/900MHz》;能夠讀寫滿足ISO18000-6C《860MHz至960MHzC型空中接口通信參數》標準的標簽(須提供國家認可的第三方檢測報告);
5.安全性符合GJB7369-2011《軍用射頻識別系統安全通用要求》的安全防護等級B級(須提供國家認可的第三方檢測報告);
6.數據傳輸支持離線和直連兩種數據傳輸模式,直連模式下獲取的數據能直接傳輸到WMS系統;具有防掉電數據安全保護,在完全掉電(卸下電池及不接外接電源)的情況下,數據不丟失(須提供國家認可的第三方檢測報告);
7.加密模塊接口:能夠與服務端進行數據交互,支持與相應COB形態安全保密模塊匹配(須提供國家認可的第三方檢測報告);
8.手持管理終端滿足防塵防水:防護等級≥IP65。
9.手持管理終端要能識別現有被裝包裝箱射頻標簽、二維條碼和被裝單品二維條碼,并且兼容被裝2.0專用軟件APP。
(3)火災預警系統
1.可自動生成所轄區內安裝場所所設置的傳感器、預警攝像頭數量,火情發生率等數據信息。
2.可自主感知火災發生環境變化,通過傳感器實時檢測報送火源位置、溫度、煙霧等參數,自動對火災
危險程度進行評估。
3.可聯接其他安全設備,如自動報警設備、指示燈等。
4.可顯示使用者對設備的操作記錄、設備的的報警記錄、故障記錄。
5.具備視頻監控信息管理功能,系統可以存儲視頻畫面。
6.系統設計應符合《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GB50116條規定。
四、被裝物聯網信息化發展趨勢與挑戰
(1)發展趨勢
① 技術融合與創新:通過融合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裝備物資的網絡信息化監控能力向更高級別發展。應用高級傳感器、RFID技術以及智能識別算法,實現對裝備物資的精準追蹤、實時監控及智能化管理。
② 供應鏈優化升級:構建起涵蓋生產至軍隊的全過程供應鏈保障體系,簡化中間環節,提升供應效率。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裝備物資的自動化分揀、智能化配送和快速響應,從而提高后勤保障的效率。
③ 智能決策輔助:利用物聯網技術積累的海量數據進行深入分析,為軍事后勤決策提供精確的數據支撐。借助智能算法預測裝備物資的需求趨勢,優化庫存和資源配置。
④ 標準化與互操作性:推動裝備物資網絡信息化監控系統標準化進程,確保不同設備和系統間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制定統一的數據規范和接口協議,促進信息交流與合作作戰能力的提升。
(2)挑戰與應對
① 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隨著物聯網設備數量增多和數據量的擴大,數據安全變得尤為關鍵。迫切需要加強數據加密、訪問控制等安全措施,防止數據泄露和非授權訪問。同時,應關注個人隱私保護,確保在收集、處理和使用個人信息時遵守相關法律法規。
② 設備兼容與互操作:不同廠商的物聯網設備可能遵循不同的通信協議和標準,導致設備間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差。需加強技術規范制定和推廣,以促進設備間的順暢連接和協作。
③ 技術更新速度:物聯網技術日新月異,新技術和產品不斷涌現,對裝備物資網絡信息化監控系統的技術升級和迭代提出了更高的挑戰。需強化技術研發和創新,緊跟技術發展動態,維持系統的領先地位和競爭力。
④ 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建設和運維裝備物資網絡信息化監控系統,依賴于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和團隊支持。應注重人才培養和團隊構建,提高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確保系統的高效運行和持續發展。
審核編輯 黃宇
-
RFID
+關注
關注
388文章
6193瀏覽量
238559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14文章
44939瀏覽量
37709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被裝庫房信息化2.0:倉儲新時代的引領者
![<b class='flag-5'>被</b><b class='flag-5'>裝</b>庫房<b class='flag-5'>信息化</b>2.0:倉儲新時代的引領者](https://file1.elecfans.com/web3/M00/01/05/wKgZPGdQByyAT9RDAAHKS0aYkiQ001.png)
灌區信息化面臨的挑戰分析
![灌區<b class='flag-5'>信息化</b>面臨的挑戰<b class='flag-5'>分析</b>](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04/5A/wKgZombNnmaABYZBAAm9kRya-Hc964.png)
如何借用物聯網快速實現高標準農田信息化
![如何借用<b class='flag-5'>物</b><b class='flag-5'>聯網</b>快速實現高標準農田<b class='flag-5'>信息化</b>](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F2/4C/wKgZomZ5COOAI_wbAA69kWo4q-4766.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