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能制造的概念
智能制造是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實現泛在感知條件下的信息化制造,是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裝備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與集成,是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大趨勢。
智能制造是一種由智能機器和人類專家共同組成的人機一體化智能系統,它在制造過程中能進行智能活動,諸如分析、推理、判斷、構思和決策等。通過人與智能機器的合作共事,去擴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類專家在制造過程中的腦力勞動。它把制造自動化的概念更新,擴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
智能制造的定義為 “能夠通過開放式基礎設施解決現有和未來問題,從而使解決方案能夠以業務速度實施,同時創造有利的價值”,由現代數據科學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融合而成。智能是知識和智力的總和,知識是智能的基礎,智力是指獲取和運用知識求解的能力。智能制造包含智能制造技術和智能制造系統,比起傳統制造系統,智能制造系統擁有高度自動化的特征。系統中每個制造單元都具有自主性;整個智能制造系統的自組織能力能保證制造單元與系統全局保持高度協同。除此之外,智能制造系統在實踐中可以進行自學習,不斷補充知識庫,通過搜集與理解環境信息及自身的信息,能夠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分析、判斷和規劃。
二、智能制造系統的特征
(一)自律能力
智能制造系統具有自律能力,能夠搜集與理解環境信息和自身的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判斷和規劃自身行為。正如 “智能制造行業發展前景_智能制造百科 - HiShop 新零售” 中提到的,具有自律能力的 “智能機器” 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獨立性、自主性和個性,甚至相互間還能協調運作與競爭。強大的知識庫和基于知識的模型是自律能力的前提。
(二)人機一體化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機器只能進行機械式的推斷、預判等,它只能具有邏輯思維(專家系統)和形象思維(神經網絡),完全做不到靈感思維,只有人類專家才真正同時具備以上三種思維能力。正如眾多資料中所闡述的,人機一體化突出人在制造系統中的核心地位,同時在智能機器的配合下,更好地發揮出人的潛能,使人機之間表現出一種平等共事、相互 “理解”、相互協作的關系。在智能制造系統中,高質量、全智能的人將發揮更好的效果,機器智能和人類智能將真正集成在一起,密切合作,互補。
(三)虛擬現實技術
模擬制造過程和預期的產品,從感官上使人直觀的獲得完全如同真實的感受,并且可以根據人的需求意愿來進行改變,這種人機結合的新一代智能界面是智能制造的一個顯著特征。如資料中所述,虛擬現實技術借助計算機為基礎,融合多種技術,虛擬展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過程、物件等,擬實制造過程和未來的產品,從感官和視覺上使人獲得如同真實的感受,且可按人們意愿任意變化。
(四)自組織性與超軟性
智能制造系統中的各部分能夠根據工作任務的需要,來完成特定的工作。其柔性不僅表現在運行方式上,而且表現在結構形式上,所以稱這種柔性為超軟性。自組織是指系統的構建及演化依靠與外界的 “特定” 干涉,不斷向結構化、有序、多功能方向發展,系統的結構、功能隨著外界環境變化也將 “自動” 改變。中國的電子信息制造廠商們應結合自身情況,適應智能化、數字化的趨勢,通過重新定位和自我變革,形成更有競爭力的產業優勢。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791瀏覽量
240552 -
智能制造
+關注
關注
48文章
5620瀏覽量
76612 -
智能工廠
+關注
關注
3文章
1017瀏覽量
4260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