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由山東華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在電力能源系統向智能化轉型的浪潮中,設備健康管理已成為保障電網安全運行的核心課題。作為絕緣系統劣化的早期預警信號,局部放電的在線監測技術正通過數字化手段重塑傳統運維模式,為電力設備裝上“智慧哨兵”。
技術原理與核心組件
局部放電是電氣設備絕緣內部或表面的局部電場畸變引發的非貫穿性放電現象。這種微弱放電雖不會立即導致設備故障,卻是絕緣老化的重要表征。電網局部放電在線監測系統通過高頻電流傳感器、超聲波傳感器、特高頻檢測模塊等多元感知單元,實時捕捉放電產生的電、聲、光等多物理量信號。例如,特高頻檢測技術可接收300MHz至1.5GHz的電磁波信號,精準定位變壓器、GIS組合電器等設備的放電位置;超聲波檢測則通過捕捉20kHz以上的振動信號,分析放電強度與位置。

系統采用分層架構設計:前端感知層在設備關鍵部位部署傳感器陣列,形成全覆蓋監測網絡;數據傳輸層通過光纖或5G網絡實現低延遲傳輸,邊緣計算模塊在變電站本地完成信號預處理,將故障識別響應時間縮短至分鐘級;智能分析平臺搭載深度學習算法,基于卷積神經網絡構建放電指紋庫,結合設備運行工況生成健康評估報告。
智能化功能與應用價值
該系統通過三重創新實現運維模式升級:
實時監測與精準診斷:7×24小時不間斷采集數據,故障發現率提升。例如,某電網公司試點顯示,部署系統后變壓器非計劃停運率顯著下降。
預測性維護支持:通過建立設備健康指數模型,系統可量化評估絕緣老化速率,為狀態檢修提供決策依據。
運維效率優化:監測數據與電網調度系統雙向互通,支持遠程診斷與專家會商,現場巡檢頻次降低。
在應用場景中,系統展現出顯著價值:對電網企業而言,可延長設備使用壽命,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對用電側來說,減少停電損失,提升供電可靠性;從社會效益看,助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支撐“雙碳”目標實現。
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物聯網與數字孿生技術的融合,電網局部放電在線監測系統正朝三大方向演進:
傳感器技術智能化:柔性電子皮膚傳感器可貼附于設備表面,實現分布式監測與自供能運行,降低部署成本。
數據分析深度化:基于Transformer架構的時序預測模型,使放電趨勢分析準確率大幅提升,誤報率降低。
系統集成數字孿生化:通過構建設備虛擬模型,實現物理空間與數字空間的實時映射,支持故障模擬與預案推演。
此外,量子傳感技術的突破使檢測靈敏度突破飛安級,為微弱放電信號捕獲開辟新路徑。未來,系統將與能源互聯網深度融合,構建設備健康指數模型,推動電力設備管理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
結語
電網局部放電在線監測系統不僅是電力設備管理的技術升級,更是保障電網安全運行的重要防線。通過實時監測與智能診斷,該系統有效延長了設備使用壽命,降低了非計劃停運風險。隨著技術標準的完善與應用場景的拓展,這一“智能感知網絡”將為電力系統智能化轉型提供堅實支撐,助力能源行業向更安全、高效、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
監測系統
+關注
關注
8文章
2878瀏覽量
82494 -
電網安全
+關注
關注
0文章
54瀏覽量
7617 -
局部放電
+關注
關注
0文章
149瀏覽量
1214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