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真的,而且不是“玄學”,而是有明確的光譜物理基礎和實際應用驗證的。我們來系統地解釋一下,為什么地物光譜儀真的能看出土壤肥不肥。
一、先說原理:土壤“養分”在光譜上真的有跡可循
地物光譜儀的工作方式,是獲取地物(比如土壤)在不同波段的反射率。不同類型的土壤,其有機質含量、含水量、氮磷鉀比例、鹽堿程度、質地(黏土、壤土、砂土)等差異,都會在近紅外、短波紅外等波段產生不同的光譜特征。.
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土壤有機質含量高 → 吸收能力強,反射率低,尤其在可見光和近紅外段;
氮素、磷素含量高 → 會影響部分短波紅外吸收谷;
干旱貧瘠土壤 → 反射率普遍偏高,光譜曲線較“平”;
含鹽量高的土壤 → 在特定波段(如2100–2300nm)有典型的吸收峰;
也就是說,土壤的“肥不肥”,可以轉化為是否具有一定有機質、礦物、養分儲備,這些都能從光譜中“看出來”。
二、怎么“看”?不是靠肉眼,而是靠模型
土壤的光譜數據不是直接告訴你“這塊地有多少磷”,而是要通過反演模型來解析。
典型流程如下:
1.實地采集光譜數據(用地物光譜儀對不同樣地測量)
2.采集土樣并實驗室化驗(獲取真實的養分、有機質、水分等數據)
3.建立光譜與理化性質的回歸模型(如多元線性回歸、主成分回歸、機器學習算法等)
4.以后再采光譜數據時,就可直接預測土壤指標
所以,高校和研究所經常用這種方法建立本地“土壤光譜庫”或者“土壤養分預測模型”,農業公司或種植基地也可以自己訓練模型用于管理。
三、實際應用在哪些地方?
1.農業耕地質量評估
精準施肥前,先用光譜儀掃一遍,了解哪個區域的地貧、哪個區該增施鉀肥。
2.鹽堿地、退化地監測
光譜曲線對土壤鹽分和結構劣化非常敏感,可輔助荒漠化、土地退化治理。
3.土壤分類和質地識別
區分沙性土、壤土、粘性土,有助于判斷適合種什么作物。
4.農田修復前后對比
比如重金屬污染地塊治理后,借助光譜監測其養分恢復和土壤結構變化。
四、一句話總結
地物光譜儀確實可以識別土壤是否“肥沃”,但它并不是像探照燈一樣直接告訴你“這塊地肥”,而是通過科學的數據模型,把土壤的光譜特征轉化為可量化的肥力指標。
只要方法得當,結合實測數據建立模型,它就能成為農田管理和土壤監測的高效工具。
歡迎關注萊森光學,了解更多光譜知識。
萊森光學(深圳)有限公司是一家提供光機電一體化集成解決方案的高科技公司,我們專注于光譜傳感和光電應用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審核編輯 黃宇
-
光譜儀
+關注
關注
2文章
1100瀏覽量
3167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土壤質量好不好,用地物光譜儀一測便知!

地物光譜儀在作物營養監測中的應用

地物光譜儀助力海洋與水體生態研究

地物高光譜儀的發展趨勢如何?
地物光譜儀在森林樹冠研究中的具體應用

地物光譜儀在植物冠層測定中的應用

地物光譜儀如何助力森林樹冠研究?
地物光譜儀:原理、應用與技術特點
地物光譜儀是測什么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