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看,樂視東山再起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但小米持續崛起的后勁令人生畏。把小米和樂視對比你會發現,樂視當年的崛起明顯有賭的成分,而小米的崛起則理性得多。
前不久,小米電視發布了一則“中國第二”的廣告,稱其3月份銷量以550000臺成功躋身“中國第二”。
55萬臺的銷售業績能排名中國彩電第二嗎?
或許下面這組數據有助于你做出判斷:
2017年,中國銷量排名前五的彩電品牌分別是:康佳,約900萬臺;長虹,約1100萬臺;創維,約1700萬臺;海信,約1700萬臺;TCL,約2400萬臺。
平均到月份,則康佳、長虹、創維、海信、TCL的彩電銷量分別是75萬臺、92萬臺、142萬臺、142萬臺、200萬臺。
需要做出說明的是,這些電視基本上都是互聯網電視,非互聯網電視基本上已不再生產銷售。
且不說小米電視2017年銷量不足200萬臺,就是形勢比較好的2018年,小米銷量可能是多少呢?
粗略估測一下:即使2018年小米電視銷量增幅達到100%,2018年總銷量也不會突破400萬臺。
小米電視是不是“中國第二”? 你應該明白了吧。
因為年度銷量和彩電企業差距較大,所以互聯網品牌在進行銷量傳播時特別講究技巧,通常拿某一個時間節點的銷量數據或占有率說事。在這方面玩得最爐火純青的當屬樂視,現在樂視不行了,小米又接過這一棒,“小米電視某年第幾周銷量第一”,“小米電視某某節日銷量第一”,都屬于這一類型。
再升級一步,就是刻意淡化時間概念,把某個月份的銷量瞞天過海地籠統稱之為“第一”或“第二”,上述那個“中國第二”的廣告,就是這種手法。與該廣告配套投放的,還有下面這篇文章:《小米電視拿下中國第二何時登頂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這不是我要表達的重點。我要說的是:必須承認,自從樂視電視倒下之后,小米電視的成長速度明顯加快。
事實上,我對小米電視未來的成長性同樣持樂觀預期。我甚至認為,小米手機的成功為小米電視的成功提供了一個模板,按照小米手機的模式持續往前推進,小米電視有可能成為電視界的“小米手機”。
你想過這個問題嗎:為何同為互聯網品牌,樂視倒下了而小米卻異軍突起?
2017年,中國彩電行業有兩件事引人注目:一是OLED電視公眾關注度居高不下,市場持續發酵;二是夏普、小米在整個彩電行業負增長態勢下實現了逆勢增長。
夏普電視為何能實現銷量大幅攀升,此文不作探討重點,以后我會專文陳述,只說小米電視為何沒有因為樂視電視“城門失火”而“殃及池魚”。
我們都知道,2017年是互聯網電視的災難之年,樂視、微鯨、風行、看尚等一眾聲浪較高的互聯網電視,在這一年相繼遭遇巨大麻煩。最嚴重的是樂視,止于目前仍處于“半休克”狀態。就在前一年,樂視電視還在瘋狂叫囂“傳統彩電企業死到臨頭”。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為何同為互聯網代表品牌的小米,沒有受到樂視禍及?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此前已有文章對此進行了探討,但我認為多未觸及實質,停留在表象分析層面。
我認為,小米電視異軍突起有三大原因:
一則因為小米在所有互聯網電視品牌中最具傳統彩電基因。
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小米是所有互聯網電視品牌中最重視硬件建設的,這一點和小米對待手機的態度一脈相承。
重視硬件建設有這么重要嗎?是的,有這么重要。作為互聯網品牌,你的基因優勢就是互聯網,而硬件往往是短板,小米較好地彌補了這個短板。
我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樂視罵傳統彩電企業“死到臨頭”,傳統彩電企業一家沒死,反倒是樂視自己差不多快死掉了。這是為什么?
我認為答案只有一個:傳統彩電企業產品競爭力強,答案就這么簡單。你想啊,消費者買電視不就買的產品嗎?還有什么比產品力更能征服消費者?
大家再想想,格力被稱為“中國最沒有互聯網基因的家電企業”,但格力空調確實全世界賣得最好的?這是為什么?答案是:產品力。
互聯網基因在大多數時候沒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過去5年,互聯網企業明顯夸大了互聯網屬性的價值,有意無意地弱化產品本身的價值。回到電視的話題,電視是干什么用的?首先是用來看的,然后才是用來玩的?,F在的問題是,互聯網品牌總是刻意夸大電視“玩”的功能,弱化“看”的功能,這就誤入歧途了。
那么,互聯網品牌最應該向公眾講什么?我認為最應該講硬件優勢。就好比,大家明明知道你是個女人,你還在那一天到晚祥林嫂式地說“我是個女人”,那就沒意思了,你應該做什么?你應該向外界展示你作為女人溫柔、涵養的一面。
就是說,作為互聯網品牌,你不說大家也知道你有互聯網優勢,你需要告訴大家不知道的優勢,以及你的對手不具備的優勢,這個優勢是什么?當然是硬件。我認為,幾乎所有互聯網品牌都沒做到這一點,小米做到了。
為什么大多數互聯網品牌都被樂視連累而小米沒有?原因就在這里。
二則雷軍本人及小米企業的支付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遠在賈躍亭、黎瑞剛之上。
這一點可以確保小米在遇到資金風險時,不會出現大的支付危機。事實上,我認為小米對風險的把控本身就做得相當好,它沒有像樂視、微鯨瘋狂燒錢。
三則雷軍成功地把自己塑造成了互聯網時代的精神領袖,讓小米更容易贏得年輕群體的認同。
這是一個崇拜偶像的時代,雷軍本人的成功對小米旗下的所有產品都形成了很好的品牌加持。小米手機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賈躍亭和黎瑞剛都不具備這一標簽優勢,尤其賈躍亭,給人留下的是“冒險者”印象,而非理性思考者印象。
對于彩電企業來說,小米最可怕的是其成長性
我并不認為小米電視在未來5年能夠登頂中國彩電第一,但這不意味著我否認小米電視具有良好的成長性。
和小米手機挑戰華為難度極大一樣,我認為小米電視挑戰中國彩電三巨頭(TCL、創維、海信)的霸主地位同樣十分困難。
作為后來者,小米在電視領域的積淀仍然顯得較為膚淺。小米電視的初步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們正在進入互聯網時代,而小米恰恰被認為是“互聯網時代的代表”,這有點時代造英雄的意味。我希望小米能夠認識到,公眾的這一觀念對小米發展形不成持續推動力,持續推動企業發展的動力一定來自技術和產品。
小米電視根基尚淺,讓它和強勢彩電企業比起來差距十分明顯。舉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今天,全球主流彩電企業都在推廣新顯示技術產品——OLED電視或量子點電視;但是今天的小米,在這兩大新技術產品上無任何布局。
不過,你如果因此而認為小米可以等閑視之,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小米也在變化,一個顯著的變化是其對研發的布局在持續推進中。
小米IPO資料披露,2017年,小米已擁有研發人員5247人,當年研發投入32億元。我基本上可以斷言,無論研發人員數量還是研發投入金額,中國沒有任何一家彩電企業可以和小米相比,雖然這32億的研發投入并不都是花在電視上。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雷軍對小米的定位,不是做一家出色的一家互聯網公司那么簡單,他的長遠目標應該是把小米培育成一家優秀的科技公司。
我可以樂觀地預測,在未來三年之內,小米都將獲得持續成長,尤其上市成功之后,更是如此;而目前,其對手彩電企業普遍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即:持續成長性不足。
-
樂視
+關注
關注
2文章
731瀏覽量
38847 -
小米電視
+關注
關注
0文章
120瀏覽量
28251
原文標題:對于彩電企業來說,好消息是樂視走了,壞消息是小米來了
文章出處:【微信號:liubc2007,微信公眾號:劉步塵】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