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裝備場管理系統是支撐部隊裝備保障體系信息化轉型的核心平臺,其效能體現于對裝備全維管理流程的數字化重構。系統核心功能構成如下:
1. 裝備全譜系狀態管控
數字資產檔案: 為每件裝備構建唯一數字標識,集成型號、序列號、廠商、服役日期、技術規格、技術文檔等基礎屬性。
動態狀態維護: 實時或周期性更新裝備在役狀態(運行、封存、維修、待處置、報廢)、物理位置(精確庫位/部署單位)、技術等級(完好、可用、待修、報廢)。
服役歷程追溯: 完整記錄裝備自接收至退役全過程關鍵事件鏈,涵蓋驗收啟用、維護保養、故障修理、檢定校準、技術升級、狀態轉換、跨單位調撥、事故處置及報廢注銷。
2. 空間資源可視化管控
庫區三維映射: 應用空間地理信息或三維建模技術,實現裝備場庫房、堆場、泊位等物理空間的數字化映射與可視化呈現。
儲位精確管理: 對裝備存放點位實施精細化編碼管理,實時監測并反饋儲位占用狀態(空閑/已占用)。
儲運智能規劃: 依據裝備物理參數(尺寸、重量)及出入庫指令,自動計算并推薦最優儲位分配方案,支持引導設備(如叉車導航)執行精準定位操作。
環境態勢感知: 集成溫濕度、煙感、水浸、門禁等傳感單元,對倉儲環境實施不間斷監測與告警,確保裝備存儲環境安全。
3. 裝備流轉流程管控
出入庫規范執行: 對裝備入庫(驗收、登記、上架)、出庫(申請、審批、揀選、下架、交接)流程實施電子化簽批與全流程記錄。
跨單位調撥管理: 管理裝備在不同建制單位或部門間的調配、借用流程,涵蓋申請審批、任務分派、過程追蹤及裝備歸還確認。
使用計劃調度: 提供裝備及場地使用在線預約功能。
門禁聯動控制: 融合射頻識別(RFID)、車牌識別等技術,實現裝備場出入口的自動化管控及裝備進出信息的自動采集。
4. 技術保障作業管理
預防性維護計劃: 依據裝備類型、使用強度、技術規范制定周期性維護計劃(日檢至年檢),自動生成維護工單并觸發執行提醒。
維修過程管理: 記錄故障申報、維修審批、任務指派、維修實施(含故障現象診斷、原因判定、備件更換、工時消耗)、修復驗收及費用核算全過程。
維修資源統籌: 關聯維修任務,對維修所需備品備件的庫存狀態、采購申請、領用消耗實施管理。
預測性狀態評估(選配): 對關鍵裝備加裝物聯感知單元,實時采集運行參數(振動、溫升、壓力等),運用數據分析模型評估裝備健康狀態,預判潛在故障并生成維護建議。
5. 實時態勢感知與告警
運行參數采集: 對具備物聯能力的裝備,實時獲取其運行狀態、地理位置(北斗/GPS)、能源儲備(油量/電量)及核心性能參數。
異常狀態告警: 對裝備越界、離線、參數超標、維護期限逾期、證件失效等異常狀態實施實時監測與告警推送。
視頻監控集成: 與裝備場安防視頻系統聯動,支持關鍵區域實時監控畫面調閱及歷史錄像回溯。
6. 管理決策輔助支撐
多維度數據分析: 自動生成裝備完好率、出動率、故障頻次、維護成本、使用強度、儲位利用率、壽命分布等關鍵指標的統計報表及可視化圖表。
裝備效能評估: 基于運行數據分析裝備使用效能,為裝備更新規劃、采購決策及資源配置優化提供量化依據。
綜合態勢呈現: 為管理決策層提供裝備場整體運行核心指標的可視化綜合態勢看板。
7. 安全與合規性保障
權限分級管控: 實施基于角色的精細化訪問控制策略,確保用戶操作權限嚴格限定于職責范圍。
操作行為審計: 完整記錄系統關鍵操作日志(數據增刪改查、用戶登錄登出),確保所有操作行為可追溯。
法規符合性監督: 管理裝備法定檢驗、校準、保險等期限節點,實施到期預警。
應急方案關聯: 建立裝備信息與相關應急預案的關聯機制,支持快速查閱與調用。
8. 移動化作業支持
移動終端應用: 提供移動應用(APP),支持現場人員執行裝備點檢、掃碼出入庫、故障申報、通知公告查閱、任務接收等操作。
9. 系統互聯互通
縱向系統對接: 實現與上級單位(如集團軍、戰區)資產管理、資源規劃(ERP)等系統的規范化數據交互。
橫向系統集成: 支持與財務系統(維護成本、資產折舊核算)、采購系統、人事系統(責任人信息關聯)等外部業務系統進行數據集成。
數字化裝備場管理系統的核心功能模塊協同運作,旨在顯著提升裝備戰備完好率,優化全壽命周期管理成本結構,確保裝備時刻處于待命可用狀態。
審核編輯 黃宇
-
管理系統
+關注
關注
1文章
2760瀏覽量
36949 -
數字化
+關注
關注
8文章
9463瀏覽量
6335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RFID技術在裝備場數字化升級中的應用指南:部署要點與風險防控

RFID技術賦能裝備場數字化轉型,管理響應速度提升300%

創新驅動:BD數字化裝備場與RFID的挑戰與機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