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材料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LIBS(激光誘導擊穿光譜)技術因其無需樣品預處理、檢測速度快、適應性強等優勢,在金屬冶煉、地質勘探、環境監測、考古鑒定等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但同時也有不少人對這種“利用激光打擊材料表面來激發等離子體進行分析”的技術存在顧慮,尤其是對人眼是否有傷害?對環境是否會造成污染?本文將從技術原理、安全性設計及實際使用情況等角度,系統分
析LIBS技術的安全性問題。
什么是LIBS技術?
LIBS,全稱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即激光誘導擊穿光譜,是一種利用高能激光束聚焦于材料表面,在極短時間內形成高溫等離子體,然后對其發射的特征光譜進行分析,從而獲得被測樣品元素組成的技術。
與傳統的化學分析不同,LIBS是一種非接觸、無污染、可實時檢測的光譜分析方法,能夠直接應用于固體、液體、甚至氣體樣品,尤其適合對不規則、異質性強或難以采樣的對象進行快速識別。
激光是否對人眼有危害?
首先必須明確一點:激光本身是一種高能定向光源,根據波長和功率不同,其對人體的影響也不同。用于LIBS系統中的激光通常是脈沖激光,一般波長在1064nm(近紅外)或532nm(可見綠光)等范圍,屬于三類或四類激光。這類激光在裸眼接觸下是有潛在危險的,尤其對眼睛中的視網膜或角膜具有較高損傷風險。
不過,在實際應用中,合規的LIBS設備都會通過以下方式有效避免激光對人眼造成傷害:
密封式或屏蔽式設計
絕大多數商用LIBS系統在設計時采用全封閉結構,激光發射及樣品打擊區域都被嚴密封裝,避免光束逸出。
安全聯鎖系統
設備通常配有門控聯鎖裝置,只要艙門未關閉,激光器無法啟動。這種設計能防止誤操作導致的意外照射。
自動調焦和遠程激發
現代LIBS設備多采用自動聚焦系統或遠程探頭,實現操作人員與激光發射單元的物理隔離,從而降低風險。
操作規范與個人防護
在實驗室或工業現場使用時,操作者需佩戴專用的激光護目鏡,遵循操作手冊進行調試,進一步提升安全性。
簡而言之,在符合標準和操作規范的條件下,LIBS激光本身對人眼構不成威脅。反之,只有在不當使用或設備無防護設計的前提下,才可能存在潛在危險。
LIBS技術對環境有影響嗎?
LIBS技術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微小的等離子體火花,同時伴有極短時間的高溫氣化過程。那么,這一過程是否會對環境或樣品造成污染?
從實際運行來看,其環境影響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判斷:
無化學試劑消耗
與傳統化學分析法(如ICP、AAS)相比,LIBS不使用酸、堿等化學試劑,避免了二次污染的可能性,對水體、大氣和土壤友好。
樣品損傷極小
雖然LIBS是利用激光在樣品表面燒蝕出一個微小的坑洞,但實際燒蝕深度通常只有微米級甚至納米級,對大多數應用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使得它常被應用于文物、涂層或高價值樣品的無損分析中。
不會產生有害氣體
LIBS在空氣中或惰性氣體環境下激發等離子體,不涉及高溫裂解或復雜反應,因此不會產生有毒或高污染氣體。
現場快速分析,減少樣品轉運
LIBS可以直接在野外、現場或流水線旁進行快速檢測,減少了樣品運輸、存儲等過程中可能的交叉污染或二次浪費,反而有利于綠色檢測。
因此,從環境友好角度來看,LIBS是一種“干凈”的檢測技術,適合替代傳統的污染型分析手段,尤其在需要綠色制造、環保監管等場景下具有明顯優勢。
總結:安全性可控,前提是規范使用
任何高能設備在原理層面都存在潛在風險,但只要設計合理、操作規范,風險就可以被有效控制。LIBS激光誘導光譜技術本身是一種物理分析方法,不使用任何化學試劑,對環境基本無害。對人眼的潛在影響也可以通過設備結構、聯鎖保護和個人防護加以避免。
對于科研人員、技術人員或企業用戶來說,關鍵在于選擇符合安全標準的設備,并接受必要的激光安全培訓。只要做到規范使用,LIBS就是一種高效、安全、環保的現代材料分析手段。
審核編輯 黃宇
-
光譜
+關注
關注
4文章
923瀏覽量
36097 -
激光誘導
+關注
關注
0文章
34瀏覽量
570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閃光科技邀您共赴第六屆亞洲激光誘導擊穿光譜學術研討會

為什么LIBS激光誘導擊穿光譜技術備受關注?

LIBS激光誘導擊穿光譜:未來將走向何方?
基于激光誘導擊穿光譜(LIBS)的煤灰熔點快速檢測

一體化LIBS激光誘導擊穿光譜系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