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 / 吳子鵬)回顧 SK 海力士 2024 年的財報,營業收入為 66.1930 萬億韓元,營業利潤為 23.4673 萬億韓元(營業利潤率為 35%),凈利潤為 19.7969 萬億韓元(凈利潤率為 30%),創下了有史以來最佳年度業績。再看臺積電的財報,2024 財年營業收入為 901.16 億美元,同比增加 29.94%;凈利潤為 365.30 億美元,同比增加 35.80%。
那么,同樣布局 HBM 和晶圓代工的三星一定會表現很好吧?答案是否定的。根據三星電子當地時間 7 月 8 日公布的業績數據,按合并財務報表口徑計算,公司今年第二季度營業利潤同比減少 55.94%,為 4.6 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 239.9 億元);銷售額同比減少 0.09%,環比下降 6.49%,為 74 萬億韓元。相關財報的數據我們已經報道過,本文將分析是誰造成了三星電子如此不佳的業績表現。
談到業績下滑,三星電子在聲明中指出:“由于庫存價值調整和美國限制中國先進人工智能芯片的影響,負責芯片業務的設備解決方案(DS)部門的利潤環比下降。”
三星 DS 的 “鍋” 美國要背嗎?
DS 部門是三星的核心業務板塊之一,專注于半導體、顯示技術及先進制造解決方案的研發與生產。該部門成立于 2017 年,由原半導體業務重組而來,旨在整合資源以應對全球半導體行業的激烈競爭。
要判斷三星 DS 部門是否受到美國限制對華芯片出口的沖擊,首先需了解該部門的具體業務。DS 部門的核心業務之一是存儲,包括 DRAM 和 NAND 芯片,這項業務受到了庫存和地緣政治的雙重拖累。在終端市場方面,消費級產品過剩:智能手機、PC 等終端需求疲軟,導致 DRAM 和 NAND 芯片庫存積壓。盡管三星通過 “以價換量” 策略維持出貨量(DRAM/NAND 出貨量同比增長兩位數),但平均售價(ASP)同比下滑 10%-15%,直接侵蝕了利潤空間。在降價和需求萎靡的雙重壓力下,三星需要對庫存芯片進行減值處理,以反映當前市場價格,這種一次性減值損失直接影響了 DS 部門的利潤表現。
存儲方面還需關注高價值的 HBM 芯片。作為 AI 服務器核心組件,HBM 芯片本應成為利潤增長點,但三星向英偉達等美國客戶供應 HBM 芯片的進程出現延遲,未能及時獲得客戶認證,錯失了市場機會。分析人士稱,預計三星今年向英偉達的出貨量依然較為有限。同時,由于美國出口限制,三星向中國客戶銷售 HBM 芯片受到嚴重影響,部分中國客戶已轉投長江存儲等國產公司,導致三星 HBM 業務季度收入環比下滑 15%,毛利率壓縮至 38%。
DS 部門的核心業務之二是系統 LSI(System LSI),主要負責芯片設計,產品包括移動處理器(Exynos 系列)、圖像傳感器(ISOCELL 系列)、電源管理 IC、顯示驅動芯片等,應用于智能手機、汽車電子、物聯網設備等多個領域。系統 LSI 部門遇到的部分問題與存儲部門相同,即終端市場需求疲軟。不過,三星系統 LSI 也需考慮自身問題:由于三星 System LSI 涉及芯片設計,外部客戶擔心其設計被泄露,因此更傾向于選擇臺積電等 “純代工” 廠商。
從這兩點來看,中國是三星芯片業務的重要市場之一,限制措施直接影響了三星高端芯片的銷量和收入,尤其是美國對華出口限制導致三星在中國市場的 AI 芯片銷售受阻,訂單大幅減少。
DS 部門的核心業務之三是晶圓代工,后端的先進封裝實際上也與之相關,主要是幫助客戶制造芯片。目前,三星仍是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但其代工業務面臨嚴峻挑戰。2025 年第一季度,其市場份額降至 7.7%,被中芯國際(6%)緊追。此外,三星 3nm GAA 制程良率僅 50%,單芯片成本比臺積電高 40%,導致客戶訂單流失(如蘋果轉單臺積電)。為應對困境,此前有消息稱三星在 2024 年底前關閉了平澤 P2、P3 廠 30% 的 4nm/5nm 產能。
韓媒 SEDaily 報道稱,三星電子的 DS 部門正對系統 LSI 業務的組織運作方式調整計劃進行最后審查,最終決定有望于近期作出。當前,業界普遍認為系統 LSI 業務可能會被供應鏈下端的 MX 或上端的晶圓代工業務合并,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協同效應。同時,也有韓媒報道稱,三星可能會考慮將晶圓代工業務剝離。
先進制程成為三星的負擔
如果說存儲和系統 LSI 業務還有觸底反彈的機會,那么三星晶圓代工崛起的希望確實渺茫。根據三星電子內部披露的 2025 年上半年目標達成獎勵金(TAI)分配方案,其晶圓代工部門因業績慘淡,上半年獎金直接定為 0%。這是該部門自 2023 年下半年后,連續兩個半年度獎金歸零,反映出三星半導體業務的持續低迷和代工業務的嚴峻挑戰。
三星晶圓代工業務正面臨技術瓶頸與客戶流失的雙重挑戰。三星在先進制程(如 3nm、4nm)的良率問題長期未解決,導致高通、英偉達等核心客戶轉單臺積電。尤其是 3nm 的良率問題引起了全球性關注,三星在 2022 年率先量產 3nm GAA(環繞柵極晶體管)工藝,試圖在技術上領先臺積電。然而,其良率長期徘徊在 20%~50% 之間,遠低于臺積電 3nm 工藝的 80% 以上。這導致其 3nm 芯片在成本控制和產能穩定性上嚴重落后 —— 在與臺積電的對比中,三星的 3nm 和 2nm 工藝在功耗、發熱和整體性能上均表現不佳。
最新產業鏈信息顯示,雖然三星 2nm 制程的良率已達到可投入量產的商業化水平,但在與英偉達 GPU 產品的合作測試中,性能表現落后于臺積電同級工藝,未能獲得英偉達的正式訂單。高通的評估結果相對積極,但采購規模不足以為三星晶圓代工部門帶來實質性的營收增長。
據韓國媒體 ETNews 報道,三星代工已決定將重心從與臺積電在先進制程技術上的激烈競爭,轉向在芯片市場中 “持續穩定” 發展,并對制程路線圖進行了關鍵調整。報道稱,三星代工事業部副總裁宣布,該公司將在 2029 年向市場推出 1.4 納米制程,這比原計劃晚了近兩年。
結語
三星電子第二季度利潤的大幅下滑,顯然并非單一外部因素所能解釋。美國對華出口限制確實對其 HBM 芯片等高端業務在中國市場的拓展造成沖擊,中國客戶的流失與訂單縮減客觀上加劇了業績壓力。但更深層的困境,源于其自身業務布局與運營中的多重短板:存儲業務深陷 “以價換量” 的利潤泥潭,庫存減值與終端需求疲軟形成雙重擠壓;HBM 業務既因技術認證延遲錯失英偉達等核心客戶的市場機遇,也暴露了在供應鏈響應與客戶合作中的效率不足;晶圓代工業務則被先進制程良率低下、成本高企、市場份額萎縮等問題纏身,甚至陷入零獎金的窘境,客戶信任度與競爭力持續被臺積電拉開差距。
-
三星電子
+關注
關注
34文章
15887瀏覽量
18231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