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PCB(印制電路板)行業的上市企業,迅捷興自2005年成立以來,憑借對行業趨勢的敏銳洞察與高效執行,僅用16年時間便實現從零到在資本市場上市的跨越,并構建起深圳、信豐、珠海三地聯動的制造體系。從最初聚焦線路板領域的細分賽道,到如今以數字化轉型引領小批量生產革新,這家以“迅捷”為名的企業,正用數字化轉型邏輯撕開行業內卷的突破口。
以“迅捷”為核:在細分賽道筑牢根基
“迅捷興”的命名,暗藏著企業的發展初心——以“更快、更好”為目標,在PCB行業站穩腳跟。企業成立之初,中國PCB產業基礎尚弱,但迅捷興團隊堅信這個領域大有可為,果斷錨定差異化路徑——在別人爭奪大批量訂單時,他們敏銳捕捉到小批量樣板的市場空白。
迅捷興的“快”并非盲目提速,而是基于對行業轉移趨勢的精準判斷與團隊凝聚力的深度融合。通過對行業本質的理解、對工業基礎的把握,以及對市場節奏的快速適應,企業逐步構建起“快速響應、高效交付”的核心競爭力,從深圳到信豐的布局,再到珠海新工廠的落地,一步步夯實了企業在PCB領域的行業地位。
珠海旗艦工廠:重新定義小批量生產邏輯
珠海工廠是迅捷興向行業痛點發起的一次重要突破,其核心目標是顛覆“小批量樣板成本高、利潤低”的固有認知,讓小批量生產的成本接近大批量水平,以“質優、價低、交貨快”重構客戶體驗。
傳統模式下,小批量樣板因訂單雜、工藝多、換線等待時間長等問題,導致成本高企、效率低下。而珠海工廠通過三大創新路徑破解這一難題:一是硬件定制化,聯合設備廠商研發專用設備,實現訂單合拼、拆堆的無縫切換,消除換線等待,讓小批量訂單具備批量化生產效率;二是軟件自動化,通過工程自動化報價系統等數字化工具,大幅降低工程成本;三是電商平臺搭建,打通從接單到交付的全流程閉環,提升業務流轉效率。
這種“硬件定制 + 軟件智能 + 電商協同”的模式,不僅解決了小批量生產的成本痛點,更形成了“一條生產線同步處理多個小訂單”的獨特能力,讓“小批量也能有大效益”成為現實。
數字化轉型:構建差異化競爭壁壘
當 PCB 行業陷入同質化競爭的“內卷”時,迅捷興將數字化轉型視為破局的關鍵。其核心邏輯在于:行業景氣時聚焦規模擴張,市場平淡時則精準選擇賽道,通過創新避開惡性競爭。
珠海工廠的數字化布局是這一邏輯的集中體現:通過導入盤古信息IMS系統實現集團化管控,整合三地制造資源;借助智能設備與數據驅動,最大化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用全流程自動化減少人工干預,提升產品質量穩定性。這些舉措直指小批量生產的核心矛盾——既要滿足個性化需求,又要實現高效率生產及交付,最終讓客戶感受到“質量更好、交付更快、價格更低”的體驗,其中樣板小批量價格甚至能降至原來的1/3,形成與同行的顯著差異。
未來布局:從制造向產業鏈生態延伸
面對后疫情時代的訂單波動與全球化競爭,迅捷興的戰略清晰而堅定:以小批量樣板為引流入口,逐步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
依托珠海工廠建立的客戶體驗優勢,企業計劃拓展設計、貼片、元器件配套等關聯服務,構建覆蓋“制造 + 服務”的全鏈條能力。通過持續深化數字化轉型,迅捷興不僅要鞏固在國內PCB小批量領域的領先地位,更致力于通過成本、效率、體驗的多重創新,成為全球該領域的標桿,讓“迅捷”的基因從制造延伸至整個產業鏈生態。
從深圳的創業初心到珠海的智能旗艦,從細分賽道的精準卡位到數字化的深度革新,從“紅海廝殺”到“藍海深耕”,迅捷興的發展路徑印證了PCB行業的破局之道:唯有以創新重構生產邏輯,以技術筑牢競爭壁壘,才能在行業變革中始終保持“迅捷”之勢。當數字化成為破解內卷的通用語言,這家企業正用“迅捷”的基因,書寫著PCB行業的新范式。
審核編輯 黃宇
-
數字化
+關注
關注
8文章
9535瀏覽量
63611 -
PCB
+關注
關注
1文章
2098瀏覽量
1320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CAN轉EtherCAT:化工行業高效通信的“破局者”
PCB?行業數字化轉型案例 MOM 系統賦能產業升級

從數據孤島到智能工廠:RG3000邊緣網關的數字化轉型實踐

中交興路AI技術助推供應鏈物流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
助推數字化影視進程:影視從業者的得力助手
對話華為大咖,探討油氣行業數字化轉型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與實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