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發改委136號文的全面實施,新能源電站價值評估體系正經歷深刻變革。新政策要求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電量全量進入電力市場,電價完全由交易形成。這一變革打破了過往“保量保價”的穩定預期,將電站收益拆解為“機制電價保障+市場化交易”雙軌模式。其中,存量項目通過差價結算機制鎖定基礎收益(機制電價≈當地煤電基準價),而增量項目需通過競價獲取更低機制電價,且保障比例逐年降低。這種模式下,電站收益的核心變量從“發電量”轉向“電價實現能力”,午間光伏出力高峰恰逢現貨價格低谷的“鴨子曲線”現象,進一步放大了收益波動風險。近日,天合光能數字能源中心AI電力交易經理陳婧怡參加馬哥能源頻道閉門直播課,深入解讀這一重大政策及其背景,揭示了新能源產業未來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面對市場化帶來的不確定性,虛擬電廠成為破局關鍵。它通過聚合分布式光伏、儲能、可調負荷等資源,實現四大核心價值:一是規模效應提升議價權,將分散電站整合為統一主體參與電力現貨、綠電交易及輔助服務市場;二是智能決策優化收益,依托氣象預測、電價分析和交易策略模型,動態調整中長期合約與現貨申報比例,例如通過儲能轉移光伏午間電量至高價時段套利;三是風險對沖能力,在山東等現貨試點省份,虛擬電廠已實現聚合電站度電增收0.03-0.06元,并通過綠證交易額外獲取環境權益收益。四是構建電網靈活的穩定性,幫助電網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維持頻率和電壓的穩定,提升電網安全性和可靠性,聚沙成塔成為智能調度和靈活資源的基石。
天合光能依托“電碳一體”能力鏈,為電站投資者提供全周期解決方案。在資源評估階段,通過300+地市節點電價歷史數據分析,輔助選址決策;在投后運營階段,其虛擬電廠平臺已接入超40MW分布式資源,具備負荷預測與實時競價能力,在江蘇、安徽等省驗證了市場化度電增收路徑。同時,天合提供綠電綠證交易代理服務,2024年累計交易量達100萬張,幫助電站在環境權益市場獲取溢價。對于增量項目,天合更提供從機制電價競標策略到儲能配置優化的全流程服務,將政策挑戰轉化為收益增長機遇。
當前,新能源投資已進入“精細化運營時代”,電站價值取決于資源稟賦、節點位置與運營能力的綜合作用。天合光能正通過虛擬電廠技術構建“預測-交易-調度”閉環,助力投資者在136號文新規下守住收益底線、拓展增量空間,實現從“發電資產”到“電力商品”的價值躍遷。
-
光伏
+關注
關注
49文章
3795瀏覽量
71199 -
天合光能
+關注
關注
0文章
477瀏覽量
10865 -
儲能
+關注
關注
11文章
2209瀏覽量
34476
原文標題:新能源政策變革下的電站價值重構與虛擬電廠破局之道
文章出處:【微信號:天合光能,微信公眾號:天合光能】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