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興事件、中美貿易戰等引起了社會各界對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特別是芯片(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現狀和差距的反思。對此,清華大學軟件學院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鄧仰東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集成電路的設計、核心件制造等領域,中國想與歐美國家比肩,可能仍需幾代人不懈的努力和積累。但中國在結合傳感和智能處理的芯片制造業領域,有較明顯優勢,未來會有更多機會。
集成電路領域比肩歐美仍需積累
“中興事件敲響了中國芯片自主研發的警鐘,也確實暴露了中國與歐美國家在芯片等高端技術領域方面的差距。”鄧仰東說。 鄧仰東介紹說,集成電路分設計和制造等工序,一片集成電路上面動輒幾十億個晶體管,現在集成電路的設計已經全靠自動工具來做,但這些主流的設計工具現在都在美國,中國是沒有。制造方面的差距某種意義上就更大了,比如,***這一集成電路制造核心裝備,中國迄今為止依然做不了,雖然政府很支持,投入了很多項目,但目前可以說依然處于一個相對原始的狀態。
鄧仰東于90年代末赴美留學,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博士學位,研究方向從一開始的集成電路、集成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到GPU通用計算逐步進入機器學習領域。在美國的十年間,他在芯片研究和產業領域積累了大量技術和管理經驗,2013年,鄧仰東回國擔任清華大學軟件學院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專注于計算機體系結構、人工智能和工業大數據相關領域的研究。
對于很多人提出的中國在集成電路制造巨大產能的疑問。鄧仰東表示,中國確實有生產集成電路不小的產能,但主要是代工廠或者叫集成電路制造廠,比如國內最好的中芯國際,產能能排在全球前五,工藝先進程度要比英特爾落后兩到三代。
據介紹,目前世界最新的芯片制造工藝掌握在美國和***企業手中,分成兩大流派。第一大流派目前只剩下英特爾一家,其模式是自己設計集成電路,同時也擁有自己的集成電路生產線,因此電路和工業可以協同優化,從上世紀70年代到現在,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另一流派以臺積電為代表,即代工模式,以通用工藝滿足各種芯片的制造。
智能芯片制造業或有更多機會
雖然在集成電路設計、核心工藝等方面的趕超和積累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但鄧仰東同時表示,中國在支持智能互聯網、智能物聯網等領域,對芯片的需求巨大,因此,結合傳感和智能處理的芯片制造業將來會有更大的發展機會。
“CPU和GPU還是比較難追趕的,因為CPU是強調一個產業鏈,中國自己設計一個CPU問題不大,但是讓別人用就很難了?!编囇鰱|表示,比如說目前的電腦都用英特爾的處理器,這個處理器后面都有操作系統支持,新的CPU,沒有操作系統支持,沒有應用軟件,也就很難推廣和普及。
鄧仰東認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對智能終端的需求巨大,比如高鐵、飛機,智能終端的傳輸力不能太高,因為沒有無線網絡,但是采集的數據量遠大于需要傳輸的數據量,所以有一部分數據可以在智能終端先做處理然后再傳輸,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數據傳輸的效率。因此,結合傳感和智能處理的芯片,因在中國市場本身有需求,制造又有主宰性優勢,因此未來會很有發展。
“未來,人工智能芯片是有一席之地的,像智能終端,我們就用人工智能的技術做處理,這些芯片是支持智能互聯網、智能物聯網的,這種芯片中國需求巨大,若能夠集中這一塊發展,其實是一個優勢。”鄧仰東表示。
需要人才的積累和良好技術文化
“集成電路不管是設計,還是制造工藝的追趕和發展,人才至關重要。”鄧仰東認為,而專業人才的積累和培養,需要有好的技術文化和理念。
鄧仰東舉例說,在美國,一些專業技術公司里都會有一群老工程師,這批人一輩子專心做CPU,他們從第一代起就開始做,一直到五六十歲還在做技術,每一代技術每一個陷阱他都摸索過了,他們的這種積累就很厲害,是輕易超越不了的。很多這樣的技術專家,就是喜歡搞技術,高薪還挖不出來。而且它是一個群體,在公司里面按不同的層級,有的負責管理,有的從事技術,管理的并不見得就比技術的層級高,但做技術的仍然接受管理。
“中國比較難有這種機制,年齡一大就不干技術了,導致有經驗的老工程師就特別少,這是一個難點。需要去塑造像美國一些技術公司那樣的良好的技術文化?!编囇鰱|表示。
但鄧仰東同時表示,從中長期來看,雖然歷史積累不如美國,但中國在集成電路方面的人才儲備比較多,每年高校都培養了大批年輕的專業人才,這將是優勢。
關于技術攻關和組織,鄧仰東建議,可以借鑒美國一些研究所,多鼓勵發展小而精、小而多的項目,每個項目體量不是特別大,但都有自己的特色。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7文章
51337瀏覽量
428104 -
集成電路
+關注
關注
5396文章
11643瀏覽量
363622 -
cpu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0921瀏覽量
21321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