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芯片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一定要盡最大努力在芯片若干領域掌握核心技術,努力實現一些技術突破,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才能不再受制于人。
半導體芯片素有“立錐之地布千軍”之稱,然而就在這“立錐之地”,集結著全球范圍內的“千軍萬馬”——從芯片設計到晶圓生產、從芯片制造到封裝和測試,環環相扣的芯片產業鏈串成了一個龐大的全球化產業。強大如美國,也沒有能力壟斷和控制集成電路的全部產業鏈條。
“集成電路產業從芯片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是一個全球化合作的結果,今天不可能、明天不可能、后天也不可能閉起門來搞芯片、搞集成電路。”紫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聯席總裁王慧軒近日在世界科技創新論壇上如是說。
在被問及“中國應在芯片全球產業鏈的分工合作中持何態度”話題時,王慧軒回答,在芯片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一定要盡最大努力在芯片若干領域掌握核心技術,努力實現一些技術突破,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才能不再受制于人。
不過,王慧軒同時表示,中國芯片研制水平從底層技術到產業生態,仍和國際先進水平有著巨大的差距,達到上述目標“要有‘板凳須坐十年冷’的意志力和恒心,而不是吹太多泡沫”。
最全球化的產業
沒有哪個產業像芯片這樣有著更鮮明的全球化烙印。就拿芯片制造來說,晶圓材料最大的供應商在日本,技術最精湛的***在荷蘭,全球最大的代工廠臺積電在中國***。
“半導體芯片從一開始就是全球不同國家、不同企業共同努力或集成的結果。舉一個最顯著的例子:制造半導體芯片所需要的***、刻蝕機、切割機等主要設備,最早是華人開發的。”中國電子工業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董云庭在上述論壇上說,從產業鏈條上來講,從材料、裝備、設計、制造到封裝測試,沒有一個國家能把這五個產業鏈的主節點都囊括進來。更何況,半導體器件的種類成百上千,這也不是哪個國家能全部做出來的。
而從生態鏈條的角度來講,芯片產業生態牽扯到資金、能源、材料、制造過程和供需各方,全球化的特征更為明顯。董云庭說,中國雖然芯片產業發展欠發達,但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芯片需方市場,芯片“不賣給中國,沒地方可去”。
此外,董云庭指出,芯片行業技術進步非常快,上世紀九十年代還停留在微米水平,現在實驗室里已經開始試驗3納米。這就牽扯到持續的、高強度的投資,需要依靠多個領域、多個方面的合作。“所以這個產業必須要全球化才有出路、才有前景。”
然而,在全球化的芯片產業中,中國扮演著略顯尷尬的角色。
“盡管縱向對比來看,中國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橫向比較,相對于中國龐大的需求而言,還存在非常多的瓶頸。”董云庭說,中國作為最大的芯片需方市場,占全球需求的50%,但自給率只有10%。“除了計算機CPU之外,電視機所用的主芯片等產品我們也一直做不了。”
董云庭援引的一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生產手機19.2億部,計算機3.1億臺,家電31.8億臺,分別占全球產量的75%、95%和85%。相應的,2017年芯片進口額也創新高,從10年前的1295億美元升至2601億美元。
中國的機會在哪
在專家學者看來,盡管目前發展不力,但在全球化產業鏈條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中國,未來仍有不少機會。
“去年全球的芯片產值是4300億美元,中國的進口量就有2601億,這說明中國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王慧軒表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類終端市場的制造基地和消費基地,意味著市場縱深的優勢。
王慧軒所在的紫光集團,目前已是中國最大的綜合集成電路企業,其在手機基帶芯片領域的全球市場占有率已躋身前三,在智能卡、安全卡、FPGA等芯片領域,占據中國市場第一位。正是在這樣的市場縱深中,紫光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發展。
市場并不是中國芯片產業僅有的機會。在王慧軒看來,中國在技術積累、資本推動乃至政策支持等方面,也正在展現出可見的機會。
“技術上雖然我們差距很大,但這些年已經實現了很多技術積累,在某些領域開始有了自己的技術突破。我認為技術上的差距是在縮短,而不是在拉大。”王慧軒舉例說,紫光目前已實現DDR4內存顆粒的量產,在閃存芯片領域也實現了32層3D堆疊的投產。
對于資本和政策層面的變化,王慧軒認為,集成電路作為資本密集行業,中國已經具備百億美元投入的條件,而從企業到政府部門,“集中精力去發展好集成電路的想法和認識也越來越統一了”。
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圣邦微電子董事長張世龍則認為,就中國芯片產業而言,市場優勢是“相對絕對的優勢”,資本等則類屬“相對優勢”。他還注意到,近年來我國芯片從業人才增加明顯,“包括高端人才,從設計到測試、從質量工藝到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確實增加了很多”。
然而,在芯片產業“人才優勢”上,幾位專家卻產生了分歧:王慧軒認為跟早年間相比,近年來國內培養的和歸國的人才都有“很大的進步”,面向未來中國有了一個“很好的人才基礎”;但董云庭認為,人才不足是中國半導體產業落后的根本因素之一,而且并沒有看到明顯改善的局面:“全國重點大學微電子專業培養的人才,在5年之內約有5萬人,這個數字距離行業所需的50萬人仍有很大的缺口。”
謀求發展的“全球化機會”
“人才不足”在董云庭看來,不僅體現在數量上,還體現在專業性方面。
“我們現在特別缺乏能夠從事頂層設計的技術帶頭人、特別缺乏實現國際化大市場經營管理的職業經理人、特別缺乏能從事國際資本運作的專業人才,除此之外,我們更缺的是跨界人才。”董云庭表示,集成電路行業不光是創新研發的問題,還有市場的問題,因此所需的人才也涉獵各個專業領域。
在人才問題上,紫光集團的做法是“全球化”。“我們要在全球市場上尋求所需的各方面人才。”王慧軒透露,紫光在西雅圖、硅谷、東京、新加坡和中國香港都設立了相應的研發基地,在各基地都引進一些海外人才加入到紫光的隊伍中來。
紫光集團這一做法也正體現了芯片產業全球化的特點。專家學者們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也要依托“全球化”,謀求全球化機遇。
事實上,除了“人才全球化”,王慧軒還主張技術的全球化——謀求技術端的更多國際合作、資本全球化和市場全球化。而對于最近美國參眾兩院通過的關于外國投資審查范圍和權力擴大的議案,王慧軒認為“這并不意味著集成電路領域國際合作的終結”,而只會在短期內表現為“難度的增加”,因為“潮流不會因為哪個階段的倒行逆施而改變”。
董云庭認為,面對“基礎不足、投入不足、人才不足、創新不足”的中國芯片產業,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找準定位、確立優先發展方向非常重要。在他看來,中國發展半導體產業應將重點放在設計和制造上,同時他還更看好5G和工業互聯網行業的芯片研制。
“在產業鏈中,我們在裝備和封測方面的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而設計和制造方面已經有一定的基礎,重點發展還可帶動前后端相關產業。”董云庭表示。
事實上,芯片行業高投入的特點也并不適合大包大攬以期面面俱到和發展。最近幾年我國集成電路“大基金”共投入1387億元,投放到66個項目后平均每個項目不到20億元,常被業內人士所詬病。
“這樣天女散花一定是做不成大事的。”董云庭說,“受體制機制的影響,中國人的浮躁心態一直沒有解決。但是我們必須要有十年磨一劍的定力在芯片、操作系統、發動機、精密儀器等核心領域攻堅克難。坦白地說,沒有十年努力我們可能走不到全球半導體行業的前列。”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178瀏覽量
427265 -
集成電路
+關注
關注
5392文章
11622瀏覽量
363184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705瀏覽量
222643
原文標題:全球化下的中國芯:板凳須坐十年冷
文章出處:【微信號:AItists,微信公眾號:人工智能學家】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