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可能是年齡增加的關系,最近發現自己越來越健忘,特別是一些技術性的東西總是記不住,所以習慣性的把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記錄下來,方便日后翻看,順便分享也方便遇到同樣問題的朋友解決。最近又遇到上一件奇葩事兒,遭遇SSD低容量陷阱,容量不足掛了我的固態硬盤,悔當初只考慮速度都沒考慮容量問題。
一、128G固態空間不足,考視頻引發的悲劇。
看過我之前文章的朋友肯定記得這機器,曾經用了5年的老機器升級,換到單位當非編服務器用。
2600K現在還是我們單位最NB的機器哈哈!因為錄像機用的SD卡了,所以現在捕捉卡很少了,索性換成了HD7300亮機卡。Ps:別嫌棄我寒磣!已經是單位能找到的最強的顯卡了,:《 反正我不玩游戲,對顯卡要求不高,總比我的集顯強。聲卡用了5年的SB0060裝上KX驅動,錄音剛剛地。網卡收了張HP的拆機卡80大洋,用了1年一直穩定。
主力SSD是128G的,視頻編碼時有速度加成很好使,不過意外地成了悲劇的主角。為了提升硬盤的速度我把兩塊老電腦的500G機械盤做成了raid0。
這機器一直用得很好,是我單位干活兒的主力機器,系統裝在C盤開機有SSD加速,速度也不慢。
這次編輯家庭教育的的視頻去省里參評,為了增加非編時的速度我都是習慣性地把視頻放復制到C盤,這樣能才利用SSD的高讀寫來節省視頻非編的時間。然而意外就是這么發生了。因為原來的SSD才不過128G,安裝完一大把非編軟件和插件之后,只剩下60G可用,大家都知道WIN7的系統空間增長很快,一段時間的使用后只有31.6G可用了。我當時沒有注意看硬盤空間,24G的視頻就這么復制過去了。輕松越過了SSD 30%預留的警戒線,速度掉到12.7MB/S,我還一邊聊著QQ一邊等。
悲劇就這么發生了000004藍屏,多方求助有的兄弟說是內存,有的說是顯卡。我只得一樣一樣排查,拿橡皮擦金手指這個大家都懂的,拔顯卡、聲卡最后只留下三大件問題依舊。折騰了一上午沒有解決問題。
最終直到從另外的品牌機上拆了塊機械盤重裝上去這個問題才解決,看來問題出在了SSD上,想當初SSD興起的時候,咱也算是首批體驗到固態硬盤飛起來速度的受益者,,不過當時考慮到價格我不得不犧牲容量,而正是因為這個錯誤的選擇,導致了這次的悲劇。當大伙看到這么長的散熱片一定很奇怪。
這事兒就有點說來話長了,OCZ Vertex4在2012年剛剛上市的時候我就入了,穩定用了一年多。13年8月的時候掛了,售后倒是挺好,直接從***郵回來了塊新的,用了3個月又掛了,有點小郁悶,最后工程師直接幫我升級換了塊饑餓鯊450。
歡天喜地地把這家伙抱回來,因為之前接二連三地掛SSD所以懷疑電源供電不穩,大家也可以從第一張圖看到,我已把原來的金牌電源換成了振華白金電源。主控有發熱我就自己加裝散熱片,所以我的SSD最后變成 了這個樣子,本來以為穩穩的了,但是2年后的今天還是沒有逃過夭折的命運。
最慘的是說好的五年保,2013年OCZ申請破產,最后東芝接盤,而我的Vertex450不在保修行列。。。。。。傷心。
二、企業級eTLC顆粒,東芝 A100 240G救場。
習慣了SSD速度加成,用回機械硬盤的“龜速”,士可忍孰不可忍。于是速度著手解決速度的問題,因為有了前面的教訓,選擇SSD除了速度這外,穩定可靠才是第一位,因此最終選擇了東芝A100 240G,原因無它看重它的企業級的eTLC顆粒,而在容量上吃過128G的虧,240G成了我的最低標準。
所謂eTLC相比普通的TLC顆粒不僅僅是多個E的問題,可以理解為企業特供,企業標準大家都懂的比民用級高出不不少,而只有數據完整性和耐久度測試通過企業標準的才會定義為“eTLC” ,因此eTLC顆粒的東芝A100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穩定性和使用壽命較普通的TLC更為出色顆粒。
東芝A100 采用了金屬外殼更利于散熱,隨帶說明書及保修卡。說明書內隨專版NTI Echo 3這款數據大挪移軟件免費版,如果是從舊盤升級建議使用,轉移數據特別方便都不需要重裝系統,不過這次我的舊SSD掛了所以暫時不用上了。對NTI Echo 3數據轉移軟件有興趣的請百度《讓老電腦飛起來,老本本加速有妙招》一文內有詳細使用圖解。寫到這里我突然發現把折騰過的經歷分享出來挺好,不但自己能用到還能造福他人。
東芝 A100 240GB 采用了2.5英寸SATA III設計,標簽上提供了240G容量、出廠日期、等詳細信息。
雖然是老機箱,五年前的偵察兵還是挺好使的,把東芝 A100 240GB 安裝上開始裝機。
習慣性地使用GHOST方便好使,唯一麻煩的就是一堆非編軟件又得重新安裝。
裝完Adobe全套和插件包后可用空間還有162G,除去WIN7的系統空間增長30G左右,至少還有120G可用,這回不會再出現非編視頻時空間不夠用的問題啦。
用魯大師5.15版簡單跑了個分,9.7萬分處理主流配置,換成5.12估計輕松上十萬了。可以看到拉低分數的就是那塊亮機卡了,不玩游戲而且單位也玩不了游戲,所以無所謂了。
可以看到SSD已經1024 OK說明對齊,不過這個寫入成績有點奇怪,于是換軟件再測。
換軟件后讀正常,寫入依然偏低,雖然我是做系統盤用,但也不至于寫入不到300MB/S,所以開始找原因,多次看說明書后無果,最后問度娘,對比網上數據普通比我高出很多,最后聯想到盤的生產日期是9月,是不是固件版本的問題引起的?
在固件下載頁里找到了最新的10.3版固件。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這個頁面隱藏太深,官網只有產品介紹和產品規格,從服務于支持進找到的是APP下載。最后我還是從快速安裝指南上找到的入口,希望能在產品介紹后面加入固件下載連接。
東芝的Update Tool使用還算方便,WINDOWS下支持圖形化界面,遺憾的是并不支持在線升級固件,而且當SSD是系統盤的時候是灰色鎖定,必須掛從盤才能在WINDWS下更新固件,而這個又不太現實,所以我選擇了制作引導盤的方式升級。
制作引導盤對于我這種經常使用U盤引導進PE的人來說并沒有多少難度,只要做U盤時別選錯盤符就行,第一次使用的朋友建議打開我的電腦確認一下盤符再進行。
復制引導盤格式化U盤內的數據請注意,制作完成用把最新的固件文件復制到U盤內。
然后開機從U盤引導,進入刷固件程序。
從U盤內找到固件文件點open打開。
點更新后會出現確認警告點OK進行,整個刷新過程在10秒左右,這里務必等顯示:更新完成后方可重啟。
再次進入系統可見到固件已升級到10.3最新版本。
更新固件后東芝A100 240發揮出了應有的水準,寫入速度接近400MB/S。
再次換測試軟件確認東芝A100 240速度正常,測試時我是當系統用多少有些影響,而且用的五年前的Z68主板速度有所降低,不過本來SSD就是用來干活加速的,誰會天天掛在D盤跑分看呢。
依然是邊在QQ群里學習KX驅動的VST插件,一邊把之前的視頻復制到桌面。這次穩穩定的,再也不需要考慮容量的問題,東芝A100 240的容量足夠我把視頻編完,這時限制速度的倒是我的機械盤的讀取速度。
雖然有前20多個G容量的1080P視頻,不過有了東芝A100 240的高讀寫速度加持做起視頻編輯來游刃有余,特別是當片斷多的時候,可以直接邊在左側預覽視頻,或者直接從右邊屏幕打開的素材直接拉視頻到時間線上都是零延時,在編輯時工作的效率提升了很多,最爽的就是制作完成的視頻轉碼的時候大幅度縮短。
這種加速效果體現在PhotoShop上也是十分明顯的,特別是把單反中的原格式照片直接拉到PS中的時候,以前我只敢10張10張拉,現在可以20張同時扔到PS中效率提升了一倍。當然這種速度提升必須是把照片和軟件統統安裝到C盤,也就是必須在SSD上才有效果,因此240的容量是必不可少的,不用擔心空間不足的問題。
幾點心得:
1.安全永遠很重要,數據無價要是之前沒有做自動備份桌面資料,硬盤一掛數據全丟,幾天的活白干,這個時候我非常慶幸自己做了NAS自動備份。
2.容量比速度重要,如果不是當初SSD貴,為了省那幾個錢,也不會出現空間緊張的情況,更不可能把硬盤搞掛了。所以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大家還是盡量選擇200G以上的SSD比較靠譜,128G的SSD在安裝系統后隨便裝點軟件,WIN7跑個一年半年容量輕松過60G,可用的空間就岌岌可危了。所以這回我選擇了240G的東芝A100,不但提升了速度更解決了容量的問題,現在處理視頻時再也不用再擔心不夠用的問題。
3.穩定永遠是第一位的,像我這種5年掛了3塊SSD的用戶應該也數不出幾個來了,第一次塊掛的時候數據全丟,一周的工作白干,后來雖然養成了及時備份的習慣 ,但是硬盤壞掉在沒有新盤的情況下無法用電腦還是挺郁悶的,所以這次選擇了企業級標準的東芝A100,在制造要求上為更嚴格,至少壞的幾率小上許多。
4.選擇大品牌才能有保證。比較郁悶我的選擇了之前比較小眾的品牌,雖然沒有過五年保但公司已經掛了后來被東芝收購,而我這個型號正好不在保修行列,導致了我現在有保無處修的尷尬。所以這次選擇了東芝這顆大樹,以避免之前的窘境。
5.朋友永遠是最重要的,這次要不是一大波線上朋友的幫忙,估計到現在我還沒搞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兒,更別題去把它救回來,雖然最后因為磨損大的問題只能當移動硬盤用了,至少還能發揮一下余熱。
-
SSD
+關注
關注
21文章
2944瀏覽量
11905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云服務大容量硬盤價格多少錢?
移動電源一般多大容量_移動電源多大容量可以帶上飛機
美光科技推出新一代6500 ION SSD
Solidigm發布全球最大容量QLC eSSD
內存儲器的特點是速度快成本低容量小對嗎
存儲大廠將企業級SSD容量推向128TB
內存容量與類型如何影響計算機性能
MK米客方德SD NAND:小容量到大容量的全方位覆蓋

江波龍旗下元信電子首次亮相臺北電腦展,迎接高容量SSD時代來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