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要做電視終于來了實錘,據稱其申請的一項商標名為“華為AI Window”,這應該就與它將推出的智能電視有關,在國內手機企業紛紛試圖進入電視市場之后,華為是繼小米之后第二家推出智能電視的手機企業,柏穎科技認為這很可能是它眼看小米在電視行業風生水起之后終于按耐不住決心殺入。
電視市場的競爭較手機行業更激烈
由于國內手機企業紛紛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宣傳,因此手機行業的競爭較為國人所熟知,其實在電視行業同樣異常激烈,甚至電視行業的競爭較手機行業還要激烈得多。
在智能手機行業目前已形成華米歐維四大品牌,其中的領頭羊在國內手機市場的份額已經達到23%,前四大國產手機品牌合計占有的市場份額已超過八成,這反而導致國內手機市場的競爭開始趨于緩和,四大國產品牌都開始將關注點放在利潤上,去年至今它們占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利潤份額處于穩步上升中。
相比之下,電視市場尚未形成穩定的格局,今年上半年的數據顯示除了TCL以1265萬臺遙遙領先之外,緊隨其后的海信、創維的出貨量分別為701萬、640萬,而且這幾年先后有樂視和小米改變國內電視市場的格局,這也導致了國內電視行業的利潤率偏低,2017年全行業的凈利潤率只有1.3%。
國產電視企業未能取得足夠的領先優勢,與它們缺乏自己的核心技術有關,其中除了TCL擁有自己的面板工廠之外,而擁有面板工廠也是TCL得以迅速突圍并威脅全球第二大電視品牌LG,其他電視企業幾乎都是采購面板工廠的面板、芯片企業供應的芯片組裝自己的電視產品,這就讓它們不得不以價格戰作為主要的競爭手段,導致全行業的利潤率超低。
受小米刺激進入電視市場
近幾年來華為也在不斷進入新的行業,其一開始是做通信設備起家,近幾年已陸續進入了智能手機、服務器、云計算等行業,并在這些行業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績,其中手機業務更已成為華為業績增長的發動機,預計今年手機業務貢獻的收入將超過通信設備成為它的第一大業務收入來源。
華為在手機市場的成功從某些方面來說從小米那里獲得啟發,2011年-2013年國產四大品牌是中華酷聯,它們主要依靠超低價的手機贏取市場份額,而小米則迅速以性價比手機改變了市場格局,雖然小米也主要依靠價格戰,不過小米手機并未參與中華酷聯的超低價手機競爭,華為則是中華酷聯當中最早學習小米的互聯網營銷模式的原四大手機品牌,這也讓華為得以屹立在新國產手機四大品牌之中。
或許是因為這一層原因,眼下看到小米在智能電視行業做得風生水起,在國內智能電視行業位居前列,在印度智能電視市場更已取得第一名,華為終于按耐不住也決心進入智能電視市場。
當然華為進入智能電視市場除了要與小米競爭之外,它在業務拓展方面的需求也是一個原因,電視是用戶獲取信息的一個窗口,同時也是智能家居的主要載體,在數據日益成為科技企業的重要資源的今天,華為同樣希望抓住電視這個信息窗口,以確保它在新一輪的互聯網變革中占有一席之地。
華為做智能電視能成功么
華為做電視的主要核心競爭力就是它芯片了,華為海思推出的視頻編解碼系統據稱占有國內電視市場近五成的市場份額,廣受國產電視企業的歡迎,這是因為其芯片擁有較強的技術優勢,可以支持從4K到8K等分辨率的產品,近兩年它在AI芯片技術上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AI技術的加入可以為用戶提供更智能的服務和優質的畫面,核心技術優勢成為華為進入智能電視市場的主要競爭力。
在面板方面,華為也將與其他國產電視企業一樣通過在公開市場采購,這方面估計沒有太大競爭優勢,考慮到小米進入電視行業主要就是以性價比作為武器,而華為的互聯網品牌榮耀恰恰也是以類似于小米手機的性價比作為競爭力,或許華為在進入電視行業的初期很可能也是以價格戰打開市場,再輔以它在芯片方面的技術優勢,這倒是確實有助于它在國內電視市場迅速打開局面。
國產電視企業當前的利潤率普遍低下,2017年海信的凈利潤率只有2.8%,而華為公司2017年的凈利潤率達到7.9%,其營收達到海信的近20倍,凈利潤是海信的50倍多,這讓華為有足夠的財力支持它在電視行業展開價格戰搶奪市場份額,對于國產電視企業來說,這次是真的狼來了。
柏穎科技認為華為進入電視行業很可能會如它在手機行業一樣迅速取得成功,在國內電視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當然由于華為進入電視行業,國產電視企業考慮到與華為的同業競爭關系估計會迅速放棄華為海思的芯片,而中國***的聯發科將是最大受益者,聯發科收購的晨星曾占有國內電視芯片市場的份額超過八成,后來在華為海思的競爭之下導致市場份額迅速下滑,如今可望獲得復興的機會。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547瀏覽量
253160 -
核心技術
+關注
關注
4文章
625瀏覽量
19679 -
智能電視
+關注
關注
9文章
1389瀏覽量
95852
原文標題:華為學習小米做智能電視能成功么?
文章出處:【微信號:baiyingmantan,微信公眾號:柏穎漫談】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