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年會讓我講講大數據。我就順便把大數據、互聯網和智能化的關系一起講了。寫的時候,我發現這里至少涉及意義和方法兩個層面的問題:意義層面談的是潛力和可能性,讓我們看得遠一點、不偏離大方向;方法層面談的是價值實現的具體做法,就是要如何處理好眼前的問題、讓技術與價值統一起來。兩個層面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讓我們既看得清遠方的目標、有勇氣不迷路,又邁得開腳下的步子、不要掉溝里。
下面,就從大數據開始講起。
從意義層面講,大數據的意義最終可以歸結到一點:提升決策的水平和智能化程度。決策者可以是人、可以是機器、可以是人機協同。大數據為什么可以提高決策水平和智能化程度?因為大數據提升人類獲得知識和信息的能力。孫子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關鍵在一個“知”字上。而用現在的語言來講,就是“知識”和“信息”。 在“知”的基礎上,社會和國家都可以管理得更好。從大的方面講,涂子沛老兄寫的《數文明》,認為數字化會把人類帶入新的文明、何老說未來的企業“利義”統一,都是因為“知”的更清楚了。而從小的方面講,企業管理可以“透明化”、從而減少跑冒滴漏、提高管理水平。按照老友胡總的觀點: 透明化可以解決企業管理的一大難題:“授權和受控的矛盾”——不授權,下面沒有積極性;授權了,下面以權謀私。 當然要做到上面這些,只有大數據是不夠的,還要有智能化——這里指的智能化,就是讓機器幫助我們把信息從浩如煙海的數據中找出來,否則人的精力要被大數據淹沒的。
大數據時代,獲得知識和信息的能力大幅度提升、發生了本質性變化。
有人提出大數據的體量大是根本特征。但是,對獲取知識的角度說,體量大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很多重復的數據,有什么用啊?對應用來說,充分必要條件是“樣本=全體”。這樣,就意味著大數據記錄了一切歷史,而一切的知識都蘊含于歷史。所以,筆者認為,大數據“了不起”的根本原因,是知識和信息的完整性顯著提高。
在互聯網領域,人們強調“相關非因果”——如果不用考慮因果性,獲得知識的能力會顯著上升。而且,工業大數據對可靠性的要求很高,要取得可靠性必須借助因果性;而且,工業系統中相關非因果的情況比比皆是,很容易誤導人。為此,我提出一個“不糾結于因果”的提法:人類的很多經驗和感性認識,就是不糾結于因果的。但是,要做到“不糾結于因果”是要有前提和邊界的,這個前提邊界往往需要人來把握,數據本身說明不了。
大數據還有個特點叫做“混雜性”。對此,我的理解是:能夠通過多個角度獲得知識,從而提高知識的質量,防止出現一種所謂“過擬合”的現象——知識在一個范圍內是對的,稍微一變化就不對了。
如果還要增加一條的話,我建議增加:信息的完整性。避免人們得到錯誤、誤導人的片面信息。
有了知識和信息以后,決策的方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定:信息來了,可以利用人腦中的知識決策,也可以讓擁有知識的計算機來自動決策。沒有知識,可以從數據中獲得。而計算機中的知識,可以比過去更加豐滿、充分。從而提高決策質量。
這樣,理論的部分就講完了。下面遇到的問題就是方法問題了:我們在企業里面如何推進大數據。
我們知道:從技術邏輯上講,智能決策就是把信息感知(認知)、(基于知識的)決策和執行過程有機地統一起來。但是,這個邏輯的實現,有賴于價值的實現——這樣做為什么能創造價值。這一點,是IT的人員不知道的。
于是,創造價值的問題,要轉移到另外一個領域來考慮:從業務人員的角度看問題。業務人員要知道:什么地方有價值、價值如何實現。這兩個問題搞清楚了之后,數字化方法所謂的“感知”,就是用數據感知業務需求;所謂的“決策”,就是價值的計算;所謂的“執行”,就是價值的實現。這樣,才能把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可行性結合在一起。這個過程,叫做“IT和OT的融合”。換句話說,是把業務人員腦子中的知識,變成計算機的知識。
然而,這件事落地,還要考慮更深層的問題:人自己知道,過去為什么不做?換句話說:為什么現在有機會呢?
現在有機會,意味著過去沒有做好。過去為什么沒做好——因為過去看不清、反應不及時。看不清的原因有很多:1、沒有量化的數據、不能實時看清;2、涉及到多個部門的優化,信息得不到;3、涉及到個人利益,數據有問題。有困難才有機遇。在我看來,大數據解決第一類和第二類問題,互聯網解決第二類問題;咨詢和診斷解決第三類問題。當然,解決這些問題可能涉及到很復雜的邏輯。但如果有了準確的數據,我們不怕:可以讓計算機去做啊。只要人能把問題說清楚,機器不嫌麻煩的——這其實就是智能化。
通過智能化,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這里的價值有多大呢?我們的調研發現:由于管理不當造成的損失,一般企業都有10%~20%。這些價值損失,就是智能化工作的價值所在。
這個損失是理論上的。但能不能找出來,關鍵看利益關系。而利益關系的處理,關鍵又靠領導。這件事是個硬骨頭,如果領導不給力,這部分價值就挖掘不出來——為什么有些企業把智能化搞成了自動化——因為領導不給力。
所以,如果智能化搞得好,有個前提條件:找個風氣好、領導能力強的企業去搞。恩格斯說過一句話,值得我們思考:“何一門科學的真正完善,在于數學工具的廣泛應用。”這句話也可以反著理解:企業不發達到一定的程度,數學的用處是看不到的。所以,業務精益化才會促使人們把業務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工作才好做。只有在這種地方搞智能化,才會有真正的機會。沒有一流的用戶,就沒有一流的技術。這些都是有深刻教訓的。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217瀏覽量
105108 -
智能化
+關注
關注
15文章
5068瀏覽量
56748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941瀏覽量
139103
原文標題:從大數據到智能決策:意義與方法
文章出處:【微信號:mfg2025,微信公眾號:智能制造】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