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本文是工業4.0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胡權在“2019新工業產業生態創新峰會暨工業4.0高峰論壇”上發表的主題演講。從2016年開始,工業4.0研究院每年發布一版《全球工業4.0研究報告》,在分析總結已有發展變化的基礎上,提出自己對未來的趨勢研判及前瞻性的預測。希望胡權院長在這次峰會上的主題演講會幫助您更好地辨明未來的方向,明確自己的定位。
工業4.0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胡權:大家好,非常高興又來到了上海!從2015年到現在,四年的時間,經過了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這些概念的洗禮,我們今天來看一下,進入2019年,這個特殊的時期會發生什么。我們從2016年開始每年都會寫一份工業4.0研究報告,今年也不例外,今天發布的是2019年全球工業4.0研究報告。
做經濟研究或者預測,都會遵循一種規律,叫做周期。技術、經濟或者商業都會有一定的周期。一般來說,技術革命的周期大概是50年,這是有統計數據的,我不詳細講。但是,一個技術革命50年的周期又會繼續劃分為五個小周期,大概就是十年為一個小周期。在第一個周期的時候,概念的醞釀和發展階段通常是五年時間。如果把2015年提出中國制造2025作為一個時間點,2019年就是第五年,一個很重要的節點。
我們判定,以工業數字化為核心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基本已經結束,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網絡化和智能化登上舞臺。
在工業數字化之前,工業控制系統里通常的風控系統是什么?大部分采用繼電器,繼電器本質上屬于電氣化的技術。
但是當我們進入到PLC時代,就是數字化的技術。因為這個原因,我們把1968年開始推出PLC作為工業3.0或者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開始。如果我們以1968年為節點的話,去年就是50年,50年一個周期,從這個技術的周期來看,能夠給大家帶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已經到頭了。在這里我不詳細講,我們報告里面會有非常豐富的數據,表明大家都提高不了生產力了。
當然這個是指全球平均水平,不是指我們中國的水平,中國有些行業實際上數字化水平比較低。在座的各位,如果做工業自動化,或者工業數字化的改造,還是有比較大的市場空間的。
我們判定,大概在2020年的時候才能真正開始所謂第四次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又是什么呢?我們通常認為是網絡化、自動化和數字化,他們的高度化才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實際上在2015年我們就已經提出了。高度自動化本身是屬于第二次工業革命 “工業2.0”;數字化是工業3.0;網絡化才是真正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技術特征。他們之間的輪動,就是分別達到高度的狀況,才能稱得上第四次工業革命。
同時我們可以看出,自動化大部分發生在工廠的邊界,從技術方面來說,主要是機械和人工智能。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在做自動化的時候也起到一定作用。應用場景主要是生產線。
數字化會更廣泛一些,它的邊界是企業。比如,西門子的解決方案,除了數字化工廠,還有數字化企業。對整個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采用的技術就更多了,除了軟件、人工智能還有大數據相關的技術。按照德國的劃分,主要劃分成一個生產月,一個經營月,放在生產線上就叫工業數字化。如果數字化放在經營月就是ERP、CRM,我們叫做經營管理的數字化,按中國的說法就是信息化,經營信息化。因此我們說,數字化更多的體現在經營從上往下的滲透,基于生產現場的數字化,整個企業的數字化才會真正發揮更大的作用。
網絡化更大的價值在哪里?去年開始大家紛紛建平臺,工業互聯網平臺、云計算、上云,希望能夠實現產業資源的整合。這個邊界是不是更大了?這個很重要。自動化的邊界在工廠,數字化的邊界主要在企業,網絡化的邊界是產業,產業是大家夢寐以求的,都希望對產業的資源能夠進行調動,這需要互聯網、物聯網還有區塊鏈等技術。它的要求更高,需要有能力去運營,做產業運營。
更重要的是,參與的角色應該怎么劃分呢?參與的角色很多時候是貼標簽,為了能夠分辨它。你搞不清楚阿里云在做什么,你搞不清楚IBM在做什么,做了劃分就能夠辨別他們。制造企業先放在第一位,他的核心價值是生產系統,它的模式通常是高度集成的。如果你希望為它解決生產線的問題,一定要考慮集成,戰略的重點是你要解決非標的生產線。你的主要概念是用信息物理系統、嵌入式系統。典型的案例是富士康。
我跟西門子溝通的時候,他問我他屬于什么角色?我說你總體屬于技術提供者。因為他雖然也在生產產品,但是它的產品大部分并不是賣給最終的消費者,當然西門子冰箱除外,在座討論的還是著重于西門子的解決方案。
技術提供商的商業核心是解決方案,商業模式是硬軟件一體化,戰略重點要形成一體化解決方案,最后都是由我做。其實好多東西不是我自己做,我用我自己的品牌,我最終把這個解決方案再給到合作方幫我來解決。主要的概念蠻簡單,就是技術知識化、工業APP,典型案例有西門子、和利時、中控集團等。
互聯網企業的核心價值是平臺服務,他擅長招一群聰明人在辦公室幫他做軟件和集成服務,他的商業模式就是平臺賦能。他最喜歡跟人家談賦能,它的戰略重點就是想辦法讓你上云,你上云就好了。但是,我們在座各位許多是制造企業的人,你們上了云之后,客戶的問題解決了嗎?很難,特別是公有云,并不能解決。互聯網企業主要概念有工業互聯網平臺、產業互聯網、云服務,以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為典型代表。
這樣做一個劃分,大家就會對號入座了,他們的側重點是不同的。不同在哪里?作為經濟學家,我用經濟學的方式來分析一下:制造企業追求的是制造業服務化,它的未來一定是由制造業來提供服務;技術服務商追求的是軟件級服務,就是SaaS;而我們互聯網企業追求的是一切皆服務。
比如紅領,它是哪種服務?制造西服的整個過程都是服務,我完全幫你定制。包括像海爾這樣的公司也想這樣做,他想C2M,他追求的經濟原理是什么?三大集成,就是工業4.0三大集成。大家如果不清楚,看一下2017年我們的工業4.0研究報告就比較清楚了。這個就不浪費大家時間了。
軟件及服務就是把服務技術化。我做一個軟件中間件,把你的運營管理放到我的平臺上,將來遠程管理就可以了,這樣我就不用到現場去。技術服務化可能產生一些更新興的商業模式,創造新的價值。
互聯網公司需要的就是規模,有規模就會成功。但事實上,互聯網公司在傳統的互聯網領域成功了以后,進入到實體經濟或者進入到真正的產業的時候,沒有幾個是成功的,甚至于我們認為沒有一個成功。小黃車還有沒有?在北京已經沒有多少了。當然還有其他的所謂互聯網的玩法。雖然互聯網企業進入工業領域都特別困難,但是它的邏輯是成立的,就是利用網絡效應,用很多錢去砸,砸到用戶數很多,然后再慢慢的變現,所以他們的邏輯起點是你們都來上云吧。
我們既然是工業4.0的年會,德國的工業4.0肯定跑不了要談談的,我們的報告也對它進行了最近的更新。
德國總體來講是成功的。這個圖的右邊是德國政府,也跟我們一樣有發改委、工信部,他們支持了工業4.0平臺。這三大協會還出了相關的報告,2018年重點推標準化,想辦法形成標準。我們工業的痛點就是標準化,企業想標準化然后讓競爭對手用我的東西,我們既想標準化又不希望我們自己被標準化,這是一個矛盾。德國也不例外,德國也希望推出標準化,但是他想的是,反正咱們賣的東西又不是賣給德國人,我賣給中國,中國是世界的制造工廠,我們是賣給中國人,這個事情邏輯就成立了。我們聯合起來做標準化的東西,共同賣給中國人,這是成立的。從2018年的報告可以看出,都在往這個方向去努力。
德國人提出工業4.0的時候,它是一個未來項目,也就是說,德國人認為我就是做一個科研而已,但是做著做著中國人有興趣了,那么我何不在漢諾威博覽會宣布一下,看看有沒有人跟進,后來就成真的了,這個事情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有趣的是,德國的工程院很痛心,德國的一些企業到中國說數字化就是4.0,那這個就不行了,就沒有想頭了,他發現他提出的工業4.0不美了,這件事情是對他們最大的傷害,他們也發布了大量的報告。
德國自己認為,已經步入了“能力陷阱”。他們認為德國太強了,就好像我有兩只手,如果我右手太強了,我左手就沒事兒了。德國的機械行業是非常發達的,自動化行業也比較發達,他在數字化方面的發展實際上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更別說互聯網了。在座的各位如果去過德國就會知道,德國差不多在我們十年前的水平,還在車身上印一個WWW的網址。德國的工業也很困難,這是它的難點,德國人自己也頭疼,于是提出,說我們是不是陷入了“能力陷阱”。
這個是《工業4.0成熟度指數》,德國工程院認為,數字化是屬于工業4.0發展之前的階段的,這個跟我的看法一致,我們也認為數字化不是工業4.0,但工業4.0需要數字化。可以說數字化不是工業4.0的充分條件,但它是必要條件。
8月29號,德國提出顛覆性創新的建議。德國擔心,賣了許多設備到中國,也可以說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德國要考慮他的未來,如果美國人或者中國人搞出了顛覆性創新,德國的東西賣不出去怎么辦?因此,他們就發了跳躍式創新的文件。
德國意識到他跟中國有的地方是一樣的,例如大眾汽車,州政府占有股份,相當于民營的集體企業,但是它的規模非常大。德國人意識到真正要創新必須要依靠小企業,因為只有小企業想改變命運,大企業誰想改變命運?一定要大企業官僚,小企業才有機會,如果大企業都不官僚還跟小企業一樣靈活,還跟小企業一樣做顛覆性創新,那小企業哪有機會?所以官僚是正常的,你讓它繼續官僚就行了。
德國也在學習我們,他們提出了一個相當于互聯網+的概念。按照它對電動驅動器的管理殼、AAS的表述:它知道電動驅動的特征和能力,知道如何應用,還知道在什么地方能夠查找到電動驅動器的信息,還有特定的標準語法和語義,還可以通過靜態、現場設備、網關和邊緣計算等實現。
日本在80年代信心滿滿,覺得自己很牛,當時提出了人工智能+制造業的構想,實際上是失敗的。在座各位一定有做精益管理的,說到精益管理,毫無疑問日本是鼻祖,做得特別好。日本的精益管理主要用現場力來表述,他們確實做得挺好的,好多企業都是學的日本,現場力是日本制造的強項,應該繼續加強。我們不能光去學別人,結果自己會的又不會了,要有專業分工,首先要把自己擅長的東西保住。
日本跟德國一樣,都在擔心一旦發生產業革命,自己會沒有機會。因此他們在2018年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提出了“互聯工業”作為國家的戰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為什么要提互聯工業?如果以經濟勞動生產率水平來比較的話,日本人的生產效率并不高,這個是統計出來的,日本在全球排名第14位,中國是第72位,第14名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比更先進的咱們也比不過。
日本政府定義了“數字化+現場力”,把數字化跟現場力加起來,具體是什么我就不講了,因為比較復雜,大家可以去查資料。日本人做事詳細得我們都頭疼,我們有一個翻譯部門負責翻譯資料,日本的資料一寫就幾百頁,翻譯量太大了。
日本人認為,如果發生革命,我日本人也不能錯過。我將我的社會5.0和互聯工業聯系在一起。我要考慮未來我的兒女、孫子的成長,因此要開始做準備。他們也開始做互聯工業,加強相關的研究。他們認為互聯工業是通過連接創造價值。
日本也推出了像Edgecross、FIELD System、ADAMOS等典型案例,他們認為這就是工業互聯平臺,既然互聯網跟工業融合是趨勢,那一定要去做。
德國、日本講完了,來說一下俱樂部我們自己的事情。2019年是關鍵年,好與不好先不管。工作的,老板不開除我,讓我有價值,爭取多賺一點錢;假設是學生,就想想看有哪些東西,如果我先了解了,將來工作后老板裁別人不裁我。
未來會有什么樣的趨勢?總體來說,2015年講中國制造2025,2016年講智能制造,2017年講工業互聯網、2018年也講工業互聯網,2019年是什么?我們認為可能有三個流派:智能制造是跑不了的,原因很簡單,智能制造一聽很高大上,做自動化的都愿意往智能制造上去做,沒有問題,智能制造太通俗易懂了;工業互聯網也一樣,跟工業有關,還是互聯網,馬上聯想就是BAT;另外又提出了產業互聯網,雖然提了很多,不算行業的主流,但是2019年就可能會成為主流。因為互聯網企業開始比較頻繁的提這個概念,它代表一種做法、玩法,可以關注。
我們來看一下智能制造,在座各位做智能制造的可能更多一些。我們需要學日本、學德國,美國也要學,咱們都要學,咱們還是學生,好好學習是最重要的。德國的管理殼,我覺得是最有價值的,它做得很精細,德國是一套完整的體系,很方便,很有價值。日本的現場力數字化轉型,如果有做精益管理的,可以根據這個形成一整套的體系,詳細的就不講了。美國總體來講就是兩個概念,數字制造和智能制造,其他是不同的概念,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們相關的報告。數字制造主要是指的CAx、PLM、數字孿生等應用;智能制造是指物聯網。
從發展路徑來說,德國是一整套體系化、網絡化的發展路徑,中國工程院也提出了類似的路徑,但好像沒下文了。如果你做智能制造,我建議你把德國的東西好好看看,可能會有啟發,它甚至有相關的標準,自己還做了一些開源的東西。我們也在推開源,我覺得我們中國大量的制造企業都需要開源。
制造端發起的智能制造短期見效不明顯,我們覺得至少要10年以上的時間,一定是慢的,制造業+、互聯網+不管做哪一套都是需要時間的。
2019年可能還會推出大量的工業互聯網品牌。大家都在做,都想做,但是我的結論是,短期內無法形成自循環的商業模式,因為各種同質化競爭和平臺過剩會很快到來。如果上平臺肯定要補貼,給錢就上平臺,不給錢就不上,那找他要錢就得了。這里有一個總體的排名大家看一下。
產業互聯網,由于騰訊的加入,使得2019年的發展可期。我們也做了預測,有個預測要跟大家講一下,我們可能在2019年成立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還有其他的一些變化,大家回去慢慢看就行了,因為時間原因不能耽誤太久。
最后總結一下,我講的東西其實蠻簡單,就是講周期,作為經濟學家講周期我是最保險的,我不能講具體的,前面很多老師講的很具體,那些東西我不會,我講也不合適,我講周期,周期是很重要的。工業4.0是用資本家的錢,中午吃飯還有人在問我,有沒有在這輪賺了錢,我說有,比如說某某某企業,他就是慢慢的熬。
我們2016年做工業4.0創新平臺,有很多知識的分享,2017年我們出了工業4.0研究報告,2018年又出了一份,基本上一開始是自動化,然后數字化,再然后是網絡化。
2019年,工業4.0研究院不能只是玩點PPT,我們希望做實際的事情,我們在跟工業4.0俱樂部共同推進“開源”,為企業解決具體的問題。目前主推兩個項目,一個是德國的管理殼,它實際上是德國人做的開源。后面我們會跟工業4.0俱樂部一起把德國相關的人士邀請過來,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做進一步的交流。
利用邊緣計算對我們工業級的參與者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我們會與美國的一個基金會合作,后面也會進一步推進。我們會有很具體的操作,比如平臺之類的。
-
智能化
+關注
關注
15文章
4968瀏覽量
55854 -
工業4.0
+關注
關注
48文章
2018瀏覽量
118909 -
工業互聯網
+關注
關注
28文章
4327瀏覽量
94306
原文標題:工業4.0研究院胡權 |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文章出處:【微信號:industry4_0club,微信公眾號:工業4俱樂部】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