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的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物聯網就是一個實現“物與物相連”的互聯網網絡,實現萬物互聯,萬物智能化,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這就涉及到自動識別技術,其中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tion,RFID)技術就是關鍵了。
IoT的實踐最早于1990施樂公司的可樂販售機。1995年,比爾蓋茨在其《未來之路》書中提到物物互聯的理念。1999年,麻省理工學院自動識別(MIT Auto-ID)中心提出一種新的全球物品信息實時共享的實物互聯網解決方案。隨后,2004年,日本和韓國分別提出了相應的理念。在2005年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ITU正式提出物聯網的概念,定義為the Internet of things。
2009年,美國奧巴馬總統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中國******提出了“感知中國”的構想。2015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將IoT又一次提到一個新高度。2018年,隨著人工智能AI的發展,IoT聯合AI組成最強團隊,IoT升級為AIoT,物聯網隨著5G技術和AI技術又進入了新的賽道。
從物聯網的本質而言,也就是三個層次需求:前端實體的自動識別與相互通信;數據進行傳輸的互聯網網絡;后端數據的智能化處理加工。前端實體的自動識別與相互通信是整個物聯網架構的基礎和重點。其實自動識別技術在很久以前就開始發展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結合傳感器技術、定位技術等等組成了物聯網的核心技術。
自動識別技術就是利用機器識別實體對象。簡單闡述,就是使用識別裝置,通過實體對象之間的活動,自動獲取被識別實體對象的相關信息。例如在我們生活中的識別技術應用有許多,超市買東西的條碼識別、支付寶微信掃描的二維碼識別、指紋虹膜等生物認證識別、銀行卡或者信用卡等磁卡識別、校園卡或者公交地鐵卡識別、圖像識別技術和射頻識別技術。
射頻識別技術(RFID)也是一種自動識別技術,射頻識別通過無線射頻信號獲取實體對象的相關信息,并加以識別。射頻識別技術是一種非接觸的、實時快速、高效準確地采集和處理實體對象信息的自動識別技術。射頻識別通過電子標簽來標志某個實體對象,用RFID讀寫器來接受實體對象的數據。RFID抗干擾能力強,可識別高速移動實體對象,也可同時識別對個實體對象目標。
射頻識別技術發展于20世紀40年代的雷達技術,經歷了70多年的發展,射頻識別技術現在廣泛應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例如,制造領域的生產實時監控和追蹤、物流領域的貨物追蹤和快遞、電子支付領域的移動支付、環境監測領域的實時監控和跟蹤、智能家居領域的電子產品互聯通信,還有零售、醫療、農業和公共服務領域里都有許多的應用。
物聯網和射頻識別技術的發展,現在已經實現了智能城市和智能家居,未來智慧地球和感知中國一定會實現。對于智能城市和智能家居,你有什么想法嗎?分享給你的朋友吧,我們一起留言討論吧!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14文章
44985瀏覽量
377541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818瀏覽量
240596 -
5G技術
+關注
關注
8文章
532瀏覽量
18528
原文標題:射頻識別(RFID)與物聯網(IoT)兩者發展聯系
文章出處:【微信號:MyRFIDWorld,微信公眾號:RFID世界網】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