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NAND技術不斷發展,閃存密度越來越高,1TB固態硬盤的價格已經接近240GB固態+1TB機械硬盤搭配的價格。而伴隨固態硬盤價格的下降,機械硬盤也逐漸淡出了消費級硬盤市場,固態硬盤取而代之成為主流硬盤之選。那到底機械硬盤一路走來經歷了什么?
01
傳輸性能羸弱
從IBM發布第一個機械硬盤至今,溫徹斯特硬盤的機械硬盤結構就從未在根本上改變。即使是如今采用HAMR技術的10碟機械硬盤,其主要結構也依然是磁臂、磁頭、磁盤和轉軸。
盡管通過提高電機轉速、磁盤精度和緩存大小的方法依然可以提高傳輸性能,堆疊盤片也能繼續提高硬盤容量,但硬盤功耗限制了電機轉速上限,磁盤精度也終究觸碰物理極限,較長的尋道時間帶來的高延遲更是讓其在系統盤的競爭中被判決了死刑。
02
Raid磁盤陣列續命
提到機械硬盤極限就必須得說Raid(磁盤陣列)。磁盤陣列最初是用于組合小容量硬盤為大容量存儲,降低大容量存儲成本。
磁盤陣列可以說是象征一個時代的技術,基本分為Raid0和Raid1。Raid1用于備份數據,提高數據安全性,而Raid0則是翻倍提升硬盤傳輸速度,這樣的做法讓機械硬盤的持續讀寫性能成功突破機械硬盤200MB/s的極限。
03
固態硬盤突破速度極限
即使是突破極限的機械硬盤也終歸不敵時代的變遷。固態硬盤結構擺脫了電機對功耗的限制,剔除了尋道時間帶來的高延時和低隨機讀寫性能,固態硬盤本身甚至繼承了raid0的運作模式展現強大的持續讀寫性能。
主控算法讓固態硬盤的寫入壽命滿足五年以上的基本需求,3D NAND技術讓顆粒密度快速提升,價格也跟隨技術不斷成熟而下降。如今使用PCIe3.0x4通道的M.2 NVMe固態硬盤,其讀寫速度已經達到GB級別。
也許機械硬盤在超大容量存儲的市場上仍具有容量密度和價格的優勢,但是對于非資料盤來說,固態硬盤已經是無可厚非的首選。與1TB機械硬盤相比,1TB固態硬盤帶來的游戲體驗要好上許多。目前臺電大容量固態硬盤已覆蓋NVMe、SATA等多種規格,最大提供2TB容量版本,滿足不同的容量和性能需求。
-
硬盤
+關注
關注
3文章
1332瀏覽量
58019 -
存儲
+關注
關注
13文章
4469瀏覽量
86915
原文標題:固態硬盤怎么就讓機械硬盤淡出了主流
文章出處:【微信號:gh_59da4a650b34,微信公眾號:臺電存儲】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帶緩存與不帶緩存的固態硬盤有什么區別
東芝固態硬盤解決方案

固態硬盤(SSD)對比機械硬盤(HDD)
固態硬盤壞了數據可以恢復嗎?認準聯想百應!讓數據“起死回生”

評論